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必考题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必考题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8 15:1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必考题检测卷-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面每组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肥沃 握手 白鹅 卧倒 B.千仞 任性 坚韧 忍受
C.矜持 天津 筋骨 今后 D.踌躇 发愁 丑陋 仇恨
2.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熟练地解开 惊疑的神情 B.柔和的目光 寂静地回答
C.紧紧地抓住 有趣的事情 D.朴素的生活 久久地站立
3.“镯”从金,蜀声,是古时金属类乐器。现在是套在手腕上的环状装饰品,下面不属“镯子”的材质是( )
A.玉 B.金 C.银 D.玻璃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仞”指的是古代计量面积的一个单位。
B.“垂头丧气、喜出望外、愁眉苦脸”这几个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C.“矜持不苟”和“舍己为公”的感彩相同,都属于褒义词。
D.“审视、注视、凝视”都表示“看”的意思。
5.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B.浪费时间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C.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 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D.巍巍高山难道不是英雄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吗
二、填空题
7.读句子,写字词。
(1)他拿出一条zhǎn xīn( )的bēng dài( ),给受伤的人扎上。受伤的人强忍疼痛,yī shēng bù kēng( )。
(2)经过严格的shěn chá( ),哥哥终于guāng róng( )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yóu zhōng( )地替他感到自豪。
8.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床单 ( )的神情 ( )的生活
( )的眼光 ( )的眉头 ( )的父爱
9.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文章、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
(2)为了祖国或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
(3)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
(4)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形容静坐沉思的样子。( )
10.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答题。
相( )成趣 一声不( ) ( )如雨下 请勿自( )
一( )见血 若有所( ) 扣人心( ) ( )齿排班
(1)请仿照画“ ”的词语的修辞手法写两个成语: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请从上面所填中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语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两个描写医术高明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两个描写战争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
(2)毛主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3)“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
(4)那个兵士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 )
12.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
诗句选自_____写的《_______》。第一句写出了战争___________的特征,第二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决心。
(2)遗民泪尽胡尘里,_____________。
诗句选自___代_____写的《___________》,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的愿望。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_》这首诗,同样表达了他的这一愿望。
(3)①读“_____________,初闻涕泪满衣裳”二句,我仿佛看到诗人听到喜讯,_____________的情景。
②下列词语用来形容此时的作者最适合的一项是( )
A.喜上加喜 B.喜极而泣 C.喜上眉梢 D.喜不自胜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清贫(节选)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guā guà)库,与几双缝(féng fèng)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wù wū)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3.用“__”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传世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齿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面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岂不要叫哪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的难题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A.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慢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B.保罗的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看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着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爸爸心中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与兔子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道,“它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
小保罗把两只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能跑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7.请从文中找出与A句中“又唠唠叨叨”的“又”字相呼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上下文看画线的B句中“呆望了一阵”的“呆望”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一阵”能否改为“一眼”?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而小保罗则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致使父亲遇到难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面表达
21.习作。
题目:他 了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填“感动”“生气”“伤心”等,注意写出事情的经过和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及表现,突出他的内心活动。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A项中“鹅”的读音为:é;“沃”“握”“卧”的读音均为:wò。
B项中“忍”的读音为:rěn;“仞”“任”“韧”的读音均为:rèn。
C项中“矜”“津”“筋”“今”的读音均为:jīn。
D项中“丑”的读音为:chǒu;“踌”“愁”“仇”的读音均为:chóu。
2.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
B项中“寂静”的意思是:没有声音;很静。与“回答”不搭,可改为:平静的回答。
3.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D项“玻璃”不是金属类乐器,也不能套在手腕上做装饰品。
4.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A项说法错误。仞,是中国古代的度量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周制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5.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所在的整首诗歌进行分析和理解,在本题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其他三项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以及和朋友的告别之情。
6.C
【详解】本题考查反问的修辞。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根据反问的特点可知本题C选项不是反问句,是疑问句。
7. 崭新 绷带 一声不吭 审查 光荣 由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看拼音写词语能力。
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书写时要注意“崭、新、绷、审、衷”容易写错,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书写时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8. 崭新 惊疑 朴素 凶恶 紧锁 无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中间为“的”,后面为名词,前面需要搭配合适的形容词,如:洁白的床单、惊慌的神情、精彩的生活、深邃的眼光、舒展的眉头、伟大的父爱 。
9. 一针见血 舍己为公 肃然起敬 若有所思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针见血:比喻论断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2)舍己为公:为公共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利益。          
(3)肃然起敬:肃然:庄严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尊敬、佩服的心情。形容产生恭敬钦佩的感情。也作“肃然生敬”。        
(4)若有所思:思:思考。好像在思考什么似的。形容沉思发愣的样子。
10. 映 吭 汗 误 针 思 弦 序 胆小如鼠 浩如烟海 小刚说的话一针见血,小红听了以后一声不吭,她若有所思的样子让人感觉她知道自己错了 起死回生 妙手回春 枪林弹雨 炮火连天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成语、词语仿写、词语造句和成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一声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汗如雨下:汗水很多,如下雨一般。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也有不要自己耽误自己的意思。
一针见血:比喻论断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什么似的。形容沉思发愣的样子。
扣人心弦:形容使人非常激动或能牵动人心。多指诗文、表演等感染力强,牵动人心。
序齿排班:按年龄大小排成顺序。
(1)“汗如雨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的词语还有:如虎添翼、浩如烟海、骨瘦如柴、繁花似锦、栩栩如生、如饥似渴。
(2)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如:我们遇到了一道难题,所有人都在讨论怎么做,只有小明一声不吭,坐在角落若有所思。突然他战了起来,一针见血的说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3)描写医术高明的成语:百治百效、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救死扶伤、仁心仁术、枯骨生肉、死骨更肉。
(4)描写战争的成语:马革裹尸、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白骨露野、兵连祸结、兵戎相见、四面楚歌、草木皆兵。
11.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句子中所描写的内容,结合平时对于描写方法的理解完成。
(1)结合“想”可知,引号中的内容是人物心里想的内容,是运用了心理描写方法。
(2)结合“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可知,这是描述人物神情的句子,是运用了神态描写方法。
(3)结合句中的引号可知,引号中是兵士说的话,是运用了语言描写方法。
(4)结合句中的“转”、“抢”、“夺”可知,这是描写士兵抢东西的动词,是运用了动作描写方法。
12.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 从军行 艰苦、频繁 报国 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代 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渴望祖国统一 示儿 剑外忽传收蓟北 泪水洒满衣裳 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诗词识记和理解。
(1)此诗出自唐王昌龄《从军行》,全诗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意思: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通过诗句理解,“百战”能看出战争的艰辛,而最后一次“不破楼兰终不还”看出诗人保家卫国的壮志情怀和决心。
(2)此诗出自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诗是: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全诗意思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通过阅读理解,这两句写北地遗民的苦望,更是表达诗人心头的失望,渴望统治者们能收复失地。而《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同样表达了这种心情。
(3)此诗出自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意思是: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3.guà féng wù 14. 原指祖上传下来的宝物,在本文中指几套旧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耻笑;讥笑。本文指不光彩、不正当的行为让人鄙视耻笑。 15.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16.首尾呼应的关系,好处让文章结构更完整,严谨,更加突出中心。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
汗褂(guà):汗衫。
缝[féng]意思是用针线连缀。[fèng]意思是空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
在“缝上”中应读:féng。
深山坞(wù):小障蔽物,防卫用的小堡。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传世宝:原指具有很高的货币价值或艺术价值,可长期保存的珍贵物品。结合“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库,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wù wū)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可知,在文中指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齿冷:耻笑,讥笑。结合“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可知,在文中指不光彩,不正当的行为让人耻笑。
15.本题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句子“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可知,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本句话中把“岂不要”去掉,句尾的问号改为句号。即为: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原文可知,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第1自然段是首尾呼应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结构更加完整、严谨,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17.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18.“呆望”指认真思考。不能。“一阵”表明思考时间长,与“呆望”吻合;而“一眼”时间短,与“呆望”矛盾。 19.父亲认为:踏实,有韧性。保罗认为:靠运气。 20.儿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与父亲不一样。
【解析】17.此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唠唠叨叨:说话啰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一个“又”字说明是再一次提到了,因此要在前面的文段中找与其相呼应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18.此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词语作用。
呆望:傻望着一个方向,出神发呆。文中指保罗的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出神发呆了一阵,联系前后文,这是保罗在和爸爸讨论故事的过程中发生的,说明保罗并没真的发呆,而是在认真思考爸爸的问题。
一阵:一段时间。
一眼:很快地看了一下。
“一阵”说明了保罗思考的时间比较长,与文章中的“呆望”相吻合,不能改为“一眼”否则就是前后矛盾的。
19.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三自然段: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慢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可知是父亲的观点是乌龟取胜的原因在于踏实和韧性。
从第八自然段: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能跑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跑不过兔子!”可知是保罗的观点是乌龟取胜的原因在于运气。
20.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读全文,可知,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小保罗和父亲因为乌龟取胜的原因理解不同而展开争辩。
从文中父亲和小保罗的对话可以看出,短文中的父亲遇到的难题是爸爸和小保罗意见不一,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不同,而爸爸又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小保罗,因此才会致使父亲遇到难题。
21.
他生气了
别人都怕妈妈生气,可我却怕爸爸生气。他生起气来犹如一只发了狂的狮子,让人想躲得远远的。你听,这不他又生气了!
“俞越,你怎么还不写作文?想造反啊!”坐在沙发上的我,老远就听见了爸爸的吼声,我立马从沙发上跳了起来,“爸爸我刚刚写完数学作业,就让我休息一会儿吧。”我的眼睛直直地看着爸爸,希望他能发发善心,让我休息一会儿。“不行,今天必须写完!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他又低头扫了一下手机,紧接着夹枪带棒地说:“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自己!”“又是别人家的孩子,你别活得太累了。”我心里嘀咕着但不敢说出口,不然就是自找死路。只好快步走进书房写作文,落得耳根清净。本以为我去写作文他就会走开去,可万万没想到他手拿了一根戒尺,端坐在我的身后,看样子只要稍有不从边,竹笋炒肉这盘菜是吃定了。
“你再回头看!”伴随着话音戒尺的一端已经重重地抵在了脑门上。我被突如其来的戒尺吓得不由得哇的一声大叫。你再叫,再叫,我就真动手了!这么多时间足够写一段了,还不快去写!”我只好乖乖地去写作文了,可哪有心思写,我居然有一大段偏题了,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拿出去给爸爸检查的时候,他见我前面写得不错,他的眉头也慢慢舒展开了,突然他发现我后面的话前言不搭后语,怒火又迅速爬上他的脸庞,他怒吼起来:“这算是什么作文!你今天不写好的话,我陪着你就一起不睡觉!”我说:“不可能的,我可是很用心完成的!”可是事实甚于雄辩,赖是赖不掉的。我只好再去写一篇了。这一次,我用上了十二分的小心,生怕错字漏字,有的话我就没命了!
哎,你第一次做爸爸,我第一次做儿子,你就不能网开一面?再说了生气容易让人变老,爸爸别生气了。
【详解】本题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他……了”为题,写一篇习作。这里的他(她)可以是你的同学、朋友、亲人……。想想他(她)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印象深刻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提纲:
开头:开门见山或者修辞式开头点题。
中间: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
结尾:总结式或者抒情式扣题,升华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