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
1. 1935年,在两河流域的玛里王国遗址出土了约两万件楔形文泥版,学者从中发现,当时玛里王国实行由资深者组成的议事会决定重大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一机制与一千多年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十分类似。可见
A. 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源头在玛里王国
B. 古代欧洲文明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C. 考古发现拓展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D.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现两河流域的政治制度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相似,可见,两个不同区域出现了相似的政治制度,考古发现拓展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C项正确;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源头在玛里王国,没有现实依据,排除A项;古代欧洲文明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 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希腊人来组成新城市的统治集团,他鼓励希腊人同当地人通婚,成千上万的希腊人到希腊-马其顿控制下的国家寻求成名和发财的机会。这一做法产生的影响是
A. 稳固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B. 造成了不同文化交织的混合文化产生
C. 导致了西亚文明特色的消亡 D. 开启了东西文明交流融合历史的序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希腊人来组成新城市的统治集团,他鼓励希腊人同当地人通婚,成千上万的希腊人到希腊-马其顿控制下的国家寻求成名和发财的机会”可知,通过军事扩张和移民,希腊人与被征服地区居民通婚,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故选B项;压力山东通过推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重要职务来稳固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导致西亚文明特色消亡的原因包括生态环境恶化、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始于汉代时期的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表是《十二铜表法》中涉及的各类法律规定的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
传唤 审判 执行 家长权 继承及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私犯(侵犯他人) 公法 宗教法
9条 4条 8条 5条 11条 11条 10条 27条 6条 11条
A. 法律主要服务于罗马政治生活 B. 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统治
C. 标志着罗马法已经走向成熟 D. 法律侧重于调解纠纷和规范程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十二铜表法》的“传唤”“审判”“执行”“所有权及占有”侧重于调整纠纷和规范程序,故排除A,选D;材料没有体现《十二铜表法》较多的照顾奴隶主统治的利益,排除B; 罗马法已经走向成熟的标志是自然法,排除C。
4. 古希腊人追求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心灵,一方面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城邦节日活动、体育竞赛和其他户外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建造庙宇、市场、广场、剧场和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这反映了古希腊
A. 民主政治高度成熟 B. 重视建筑的实用
C. 城邦经济日趋繁荣 D. 公民意识的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由本城邦成年男子组成。希腊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往往将自己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古希腊人一方面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城邦节日活动、体育竞赛和其他户外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建造庙宇、市场、广场、剧场和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这反映了古希腊公民意识的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未强调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重视建筑的实用性,故B项错误;材料与“城邦经济日趋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
5. 13世纪时,法国统治者开始看重塑造国王和王室成员的雕像,并将之摆在巴黎的公众场所,诸如教堂旁、塞纳河畔和主要道路两侧;到14世纪下半叶,统治者的塑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现在巴黎的城市空间中。法国统治者此举( )
A. 受到宗教改革的推动 B. 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C. 意图抗衡教会的权威 D. 推动法国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统治者在城市空间中处处显示自己的权力,并将改造后的都城作为自己的象征,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其自身的权威,抗衡教会的权威,巩固王朝的统治,C项正确;宗教改革是16世纪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进一步强化王权,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中世纪西欧的国王和世俗政府被置于上帝和神法之下,逐渐形成了国王要在法律下统治的观念。学者们不断总结阐述这一观念,最终在中世纪形成了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这一传统( )
A. 来源于中世纪神法权威
B. 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
C.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 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形成的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被近代资产阶级所借鉴,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D项正确;有限王权的思想来源于中世纪西欧素有法律传统,排除A项;资产阶级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排除B项;天主教会腐败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7. 某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 )
A. 看到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产量
B. 欣赏雅利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
C. 在恒河边克尔白神庙发现那尔迈调色板
D. 在爱琴海边与哲人苏格拉底写楔形文字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并结合所学可知,60进制是苏美尔人的文明成就,A项正确;埃及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而不是雅利安人,排除B项;那尔迈调色板是两河流域成就,而不是恒河流域,排除C项;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文字,而不是希腊(苏格拉底)的文字,排除D项。故选A项。
8. 诺亚与洪水的故事是欧洲在中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而且包括巴比伦、希腊、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在内,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文化中都有形形色色的世界大洪水传说。这类传说体现了( )
A. 早期人类文明的共性 B. 宗教神学的广泛传播
C. 远古生态环境的恶劣 D. 文明古国间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包括巴比伦、希腊、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在内,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文化中都有形形色色的世界大洪水传说,这反映早期人类文明的共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教神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洪水传说”,而不是生态环境恶劣,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明古国间的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9. 13世纪末,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设立了以巴黎“巴列门”为中心的王室法院作为专职机构,逐渐削弱、限制和取代原有的封建领地和教会等各种地方共同体的司法管辖权。这一措施( )
A. 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B. 导致王权与教权分裂
C. 推动行政司法的分离 D. 消除了封建领主特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法国国王设立王室法院作为专职机构,“削弱、限制和取代原有的封建领地和教会等各种地方共同体的司法管辖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教会势力,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A项正确;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司法权,无法体现行政司法的分离,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0.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让罗马教会必须要适应新的环境,寻求新的政治保护和依靠,以振昔日的权势。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有力的精神工具。这表明,法兰克王国时期( )
A. 教会的权力大于世俗王权 B. 基督教控制了西欧精神世界
C. 国王利用教会扩大了疆域 D. 教会与王权相互需要与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可知,在法兰克王国时期,教会需要王权的保护,国王也需要教会的精神支持,这表明二者的关系是相互需要、相互利用,D项正确;教会的权力大于世俗王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B、C两项都较为片面,不能涵盖整个材料信息,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1. 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城市自治权。但是,高德理又要重新统治琅城。1112年,琅城居民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承认琅城自治。由此可知( )
A. 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 市民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C. 法国封君封臣制度逐步瓦解 D. 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与教权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琅城居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城市自治权”和“琅城居民起义”等信息可知市民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琅城居民为自治做的多种努力,和天主教统治受到冲击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承认琅城自治”可知体现了封君封臣制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琅城居民为自治做的多种努力,不是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 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 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 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 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3.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这说明
A. 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 B. 世界各地文明发展趋同
C. 西亚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D. 文明根源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亚的农耕、冶铁技术和神话等外传,促进相关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希腊雕刻艺术模仿埃及等,说明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A项正确;文明的传播和借鉴不能说明各地文明发展“趋同”,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西亚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排除C项;文明根源于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古代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将法老奉为神,或称之为神的后裔,任何觐见者都必须匍匐于法老御座之前,并以胸贴地,吻法老脚边的尘土,只有经特别允许才能吻法老的脚,有此经历者均深感荣耀。这( )
A. 有利于王权专制的形成 B. 有助于实现民族思想的统一
C. 激化了社会阶级对立 D. 为埃及文明奠定了政治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视法老为神或神的后裔,意味着君权神授,有利于王权专制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指向君权神授,与社会矛盾激化无关,排除C项;为埃及文明奠定政治基础的是埃及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古希腊以城邦制度闻名于世,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形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因此,城邦的人口数量是政治家和思想家关心的问题。”根据材料,下列观点最能得到古希腊城邦政治家和思想家认可的是( )
A. “人口的大量增加是一个城邦兴旺的标志” B. “对公民人数进行控制,防止过多或过少”
C. “为了吸引外邦人可以赋予他们政治特权” D. “奴隶是城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与直接民主的政治形式决定了其公民数量不能过度膨胀,也不能过度减少,保持适量的公民规模是城邦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对公民人数进行控制,防止过多或过少”与材料主旨相符,B项正确;“人口的大量增加是一个城邦兴旺的标志”的说法与材料和所学知识不符,排除A项;根据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原则,外邦人与奴隶不享有民主政治权利,所以“为了吸引外邦人可以赋予他们政治特权”和“奴隶是城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与史实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6. 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对外扩张,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表述正确的是( )
A.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B. 首都巴格达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 位于欧亚商路枢纽促进东西方贸易交流 D. 在十五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被其所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所灭,D项正确;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是伊斯坦布尔,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在远征路上的亚历山大经常向宙斯、雅典娜等希腊诸神致敬,找希腊预言家占卜,举办希腊式的体育、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的赛事。一批优秀的希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学者陪伴在他左右。由此可见,亚历山大( )
A. 认为亚非文明源自希腊文化 B. 热衷于传播希腊文化
C. 借助希腊文化实行专制统治 D. 催生了希腊人文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在远征路上的亚历山大经常向宙斯、雅典娜等希腊诸神致敬,找希腊预言家占卜,举办希腊式的体育、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的赛事。一批优秀的希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学者陪伴在他左右。”可得出亚历山大在以外征服过程中传播古希腊文化,开启了希腊化时代,B项正确;他没有认为亚非文化起源于希腊,排除A项;CD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D项。故选B项。
18. 在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土的一件5000年前的雪花石膏大瓶上,刻画了一些裸体平民手捧酒罐、奶盆和粮斗等祭品走向神龛,一位祭司或首领穿着长袍,长袍带由其身后穿短裙的人举着,瓶上还刻画了水边的大麦田、羊队、水果和狮子等内容。由此可知,当时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 )
A. 土地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B. 已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D. 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出图的大瓶上的画中,有平民、首领的区别,由此可知苏美尔地区出现了阶级的分化,D项正确;瓶画中虽然出现了大麦田,但土地的所有权不能体现,排除A项;瓶画中出现了首领和平民的区别,但其是否为君主专制不能判断,排除B项;题干中仅涉及一件大瓶的绘画,不能说明出现一系列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9. 《世界史纲》写道:“亚历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有时间对他进行考虑时,关于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概念了。”作者意在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
A 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C. 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D.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亚历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有时间对他进行考虑时,关于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概念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远征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在人们的心理构筑了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推动了天下统一思想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亚历山大远征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亚历山大远征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大流士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这些措施( )
A.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 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C. 借鉴了罗马帝国的智慧 D. 消弭了各族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及所学知识可得,地方拥有一定权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这样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中央权威下降,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消弭了各族之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汇编,被称为《汉谟拉比法典》,由于其雕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式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石柱上端雕刻的是汉谟拉比站在太旧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下端是法典内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对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史料价值。
【答案】(1)特点: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强调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注重协调社会成员间的经济利益;保护私有财产;保留较多的原始残余同态复仇)。
(2)《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汇编,是文献史料,可信度高其内容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对于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下图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汇编,被称为《汉谟拉比法典》”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宣扬君权神授;当时的古巴比伦王国是奴隶制国家,法典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根据材料信息“低21条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着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可知,注重协调社会成员间的经济利益;根据材料信息“第22条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可知,保护私有财产;根据材料信息“198条 如果一自由民毁坏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 ”可知,保留较多的原始残余同态复仇。
(2)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属于第一手资料,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汇编。该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等多个方面,因为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高,对于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黑暗时代/充满变化的时代"
根据材料,结合5—15世纪的西欧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论述:该标题概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黑暗时代: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教权高于王权。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度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农奴主的超经济的强制剥削。文化上;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答出其中 2点即得满分。)
充满变化的时代:政治上:西欧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早期议会的出现;市民阶层壮大。经济上: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赢得一定自治权。文化上:大学出现,教育与文化不断发展。(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综上所述,5—15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世纪)的历史,一般被认为是长达千年的文化衰落,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但这一时期的西欧也孕育出向近代过渡的诸多因素。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5—15世纪的西欧历史”、“黑暗时代/充满变化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标题概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然后结合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从黑暗时代和充满变化的时代两个角度进行论述。黑暗时代从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教权高于王权;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度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农奴主的超经济的强制剥削;文化上;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等角度分析;充满变化的时代从政治上西欧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早期议会的出现;市民阶层壮大;经济上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赢得一定自治权;文化上大学出现,教育与文化不断发展等角度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对中世纪的西欧进行全面认识,得出结论是5—15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一般被认为是长达千年的文化衰落,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但这一时期的西欧也孕育出向近代过渡的诸多因素。言之有理即可。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公民看不起商业,贸易和金融是被征服民族才干的营生。在罗马共和国黄金时代,商人不能进元老院。贵族征战得来的财富都是购买土地搞大庄园。罗马超越希腊城邦政治,建立了宪制官僚体制与私法体系,塑造了早期的西方市民社会。无论是共和还是帝制,罗马都是西方大规模政治体在观念、制度、法律上的政治源流。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屋大维苦心建构的“罗马民族认同”,随着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材料二 关于罗马与中国的外交联系,现在已知的只有非常零星的信息。根据中国的史料记录,公元166年,安敦皇帝派代表团来到中国,而在公元226年,一位名叫秦论的罗马商人抵达了东吴孙权在南京的朝廷。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罗马帝国和中国的汉朝,古代世界这两个最伟大的帝国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几乎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摘编自[英]西蒙·普莱斯等《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是如何解决“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这一类似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交流特点,并指出在研究两者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1)主要方式: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建立了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政治制度;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推行贵族政治。
方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推动“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推行户籍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举措。
(2)特点:交往较少;有官方也有民间往来
问题:注意中外史料的相互印证;注意实物与文献的鉴别与印证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方式:根据材料一“罗马公民看不起商业,贸易和金融是被征服民族才干的营生”可知古罗马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为重视农业,轻视商业,根据“罗马超越希腊城邦政治,建立了宪制官僚体制与私法体系”可知古罗马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为建立了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政治制度,根据“建立了宪制官僚体制与私法体系”可知古罗马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为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根据“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可知古罗马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推行贵族政治。
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为了解决基层人民各自发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推动“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推行户籍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举措。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安敦皇帝派代表团来到中国”和“一位名叫秦论的罗马商人抵达了东吴孙权在南京的朝廷”说明秦王朝和罗马帝国交流过程中有官方往来也有民间往来,根据“交联系,现在已知的只有非常零星的信息”说明秦王朝和罗马帝国交流较少。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在研究两者交流这一历史问题时应注意中外史料的相互印证;注意实物与文献的鉴别与印证等。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
1. 1935年,在两河流域的玛里王国遗址出土了约两万件楔形文泥版,学者从中发现,当时玛里王国实行由资深者组成的议事会决定重大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一机制与一千多年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十分类似。可见
A. 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源头在玛里王国
B. 古代欧洲文明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C. 考古发现拓展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D.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2. 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希腊人来组成新城市的统治集团,他鼓励希腊人同当地人通婚,成千上万的希腊人到希腊-马其顿控制下的国家寻求成名和发财的机会。这一做法产生的影响是
A. 稳固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B. 造成了不同文化交织的混合文化产生
C. 导致了西亚文明特色的消亡 D. 开启了东西文明交流融合历史的序幕
3. 下表是《十二铜表法》中涉及的各类法律规定的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
传唤 审判 执行 家长权 继承及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私犯(侵犯他人) 公法 宗教法
9条 4条 8条 5条 11条 11条 10条 27条 6条 11条
A. 法律主要服务于罗马政治生活 B. 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统治
C. 标志着罗马法已经走向成熟 D. 法律侧重于调解纠纷和规范程序
4. 古希腊人追求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心灵,一方面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城邦节日活动、体育竞赛和其他户外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建造庙宇、市场、广场、剧场和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这反映了古希腊
A. 民主政治高度成熟 B. 重视建筑的实用
C. 城邦经济日趋繁荣 D. 公民意识的增强
5. 13世纪时,法国统治者开始看重塑造国王和王室成员雕像,并将之摆在巴黎的公众场所,诸如教堂旁、塞纳河畔和主要道路两侧;到14世纪下半叶,统治者的塑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现在巴黎的城市空间中。法国统治者此举( )
A. 受到宗教改革的推动 B. 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C. 意图抗衡教会的权威 D. 推动法国民族国家形成
6. 中世纪西欧的国王和世俗政府被置于上帝和神法之下,逐渐形成了国王要在法律下统治的观念。学者们不断总结阐述这一观念,最终在中世纪形成了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这一传统( )
A. 来源于中世纪神法权威
B. 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
C.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 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
7. 某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 )
A. 看到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产量
B. 欣赏雅利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
C. 在恒河边克尔白神庙发现那尔迈调色板
D. 在爱琴海边与哲人苏格拉底写楔形文字
8. 诺亚与洪水的故事是欧洲在中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而且包括巴比伦、希腊、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在内,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文化中都有形形色色的世界大洪水传说。这类传说体现了( )
A. 早期人类文明的共性 B. 宗教神学的广泛传播
C. 远古生态环境的恶劣 D. 文明古国间交流频繁
9. 13世纪末,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设立了以巴黎“巴列门”为中心的王室法院作为专职机构,逐渐削弱、限制和取代原有的封建领地和教会等各种地方共同体的司法管辖权。这一措施( )
A. 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B. 导致王权与教权分裂
C. 推动行政司法的分离 D. 消除了封建领主特权
10.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让罗马教会必须要适应新的环境,寻求新的政治保护和依靠,以振昔日的权势。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有力的精神工具。这表明,法兰克王国时期( )
A. 教会的权力大于世俗王权 B. 基督教控制了西欧精神世界
C. 国王利用教会扩大了疆域 D. 教会与王权相互需要与利用
11. 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城市自治权。但是,高德理又要重新统治琅城。1112年,琅城居民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承认琅城自治。由此可知( )
A. 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 市民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C. 法国封君封臣制度逐步瓦解 D. 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与教权斗争
12.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 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 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 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创始人 D. 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13. 西亚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这说明
A 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 B. 世界各地文明发展趋同
C. 西亚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D. 文明根源于经济的发展
14. 古代埃及古王国时期将法老奉为神,或称之为神的后裔,任何觐见者都必须匍匐于法老御座之前,并以胸贴地,吻法老脚边的尘土,只有经特别允许才能吻法老的脚,有此经历者均深感荣耀。这( )
A. 有利于王权专制的形成 B. 有助于实现民族思想的统一
C. 激化了社会阶级的对立 D. 为埃及文明奠定了政治基础
15. “古希腊以城邦制度闻名于世,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形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因此,城邦的人口数量是政治家和思想家关心的问题。”根据材料,下列观点最能得到古希腊城邦政治家和思想家认可的是( )
A. “人口的大量增加是一个城邦兴旺的标志” B. “对公民人数进行控制,防止过多或过少”
C. “为了吸引外邦人可以赋予他们政治特权” D. “奴隶是城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对外扩张,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表述正确的是( )
A.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B. 首都巴格达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 位于欧亚商路枢纽促进东西方贸易交流 D. 在十五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被其所灭
17. 在远征路上的亚历山大经常向宙斯、雅典娜等希腊诸神致敬,找希腊预言家占卜,举办希腊式的体育、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的赛事。一批优秀的希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学者陪伴在他左右。由此可见,亚历山大( )
A. 认为亚非文明源自希腊文化 B. 热衷于传播希腊文化
C. 借助希腊文化实行专制统治 D. 催生了希腊人文精神
18. 在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土的一件5000年前的雪花石膏大瓶上,刻画了一些裸体平民手捧酒罐、奶盆和粮斗等祭品走向神龛,一位祭司或首领穿着长袍,长袍带由其身后穿短裙的人举着,瓶上还刻画了水边的大麦田、羊队、水果和狮子等内容。由此可知,当时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 )
A. 土地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B. 已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D. 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19. 《世界史纲》写道:“亚历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有时间对他进行考虑时,关于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概念了。”作者意在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
A. 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C. 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D.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0. 大流士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这些措施( )
A.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 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C. 借鉴了罗马帝国的智慧 D. 消弭了各族之间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汇编,被称为《汉谟拉比法典》,由于其雕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式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石柱上端雕刻的是汉谟拉比站在太旧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下端是法典内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对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史料价值。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黑暗时代/充满变化的时代"
根据材料,结合5—15世纪的西欧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公民看不起商业,贸易和金融是被征服民族才干的营生。在罗马共和国黄金时代,商人不能进元老院。贵族征战得来的财富都是购买土地搞大庄园。罗马超越希腊城邦政治,建立了宪制官僚体制与私法体系,塑造了早期的西方市民社会。无论是共和还是帝制,罗马都是西方大规模政治体在观念、制度、法律上的政治源流。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屋大维苦心建构的“罗马民族认同”,随着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材料二 关于罗马与中国的外交联系,现在已知的只有非常零星的信息。根据中国的史料记录,公元166年,安敦皇帝派代表团来到中国,而在公元226年,一位名叫秦论的罗马商人抵达了东吴孙权在南京的朝廷。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罗马帝国和中国的汉朝,古代世界这两个最伟大的帝国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几乎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摘编自[英]西蒙·普莱斯等《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是如何解决“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这一类似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交流的特点,并指出在研究两者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