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为人民服务》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为人民服务》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20:1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为人民服务》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③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在横线处补充句子。人固有一死,或_______,或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A.人固有一死( ) B.精兵简政( )
3.《为人民服务》一文是______同志为悼念______同志而作的演讲。
4.第②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说说在这段中作者引用司马迁的话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说明“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一观点,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
6.读到“为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你想到了哪些人?请列举2人:( )( )
7.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请你写两句:
答: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长征的由来
①红军长征,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把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长征”概念。
②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扩充。
③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
④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8.文中最早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是( )
A.《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
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C.《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9.开篇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开篇点题 C.交代创作背景 D.承上启下
10.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把这次行动成为“长征( )
(2)1935年2月,朱德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成为“长征”。( )
(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长征。( )
(4)1935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 )
11.最后一段中的“逐渐”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935年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请你也试着写一句歌颂“万里长征”精神的话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2. 本来 使简单,简化 3. 毛泽东 张思德 4. 1 作者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5.文中举了李鼎铭先生的例子,他是党外人士,但他提出的意见对人民有好处,就被采用了。 6. 雷锋 黄继光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解析】1.本题考查现代文默写。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为人民而死);有的比鸿雁的毛还轻(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而死)。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人固有一死:人本来就有一死。固:本来。
精兵简政:缩减机构,精简人员。简:使简单,简化。
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稿。张思德同志在陕西烧炭时,因炭窑倒塌而牺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4.本题考查中心句的判断和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文段的中心句一般在句首或句尾。本段文字主要内容是论述死的意义。因此第1句是中心句。
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作者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5.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文章内容““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可知答案。
6.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
为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人有:邱少云、雷锋、焦裕禄、刘胡兰等。
7.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
如: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8.D 9.B 10. × × √ × 11.不能删去,“逐渐”词说明“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一下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的,去掉后表达意思不够严谨。 12.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解析】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原文“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可知,D选项正确。
9.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作用的分析。
文章开头句段的作用:
一、内容上: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时间原因等。4.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7.奠定感情基调。
二、结构上: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首句先提出问题“‘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照应题目“长征的由来”,开篇点题。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根据原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可知,本题说法错误。
(2)根据原文“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可知,本题说法错误。
(3)根据原文“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可知,本题说法正确。
(4)根据原文“9月12日,在《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可知,本题说法错误。
11.本题考查对加点词的理解与分析。
加点词能否删去的答题格式:
1.先肯定的回答:不能。
2.再说说原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或表达作用。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最后一句话关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本题中,“逐渐”指渐渐、逐步。说明“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一下子就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不能删去,这一词语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需要用上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可以是比喻、排比等。
例如: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