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练习
一、单选题
1.X、Y是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X原子半径比Y原子半径大,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弱
B.X原子的失电子能力比Y原子的失电子能力弱
C.X的阳离子的氧化性比Y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弱
D.X单质的还原性比Y单质的还原性弱
2.下列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中,表示激发态原子的是
A. B. C. D.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B.表示能级有两个轨道
C.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逐渐减小
D.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Ge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ⅥA族
B.价电子排布为4s24p3的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ⅤA族,是p区元素
C.基态原子核外只有1个单电子的原子,一定位于周期表s区
D.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目的多少:Mn>Fe>Se>As
5.下列关于第四周期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A.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Cr B.含10种d区金属元素
C.所含价电子数最多的主族元素为Br D.4s轨道均含1个或2个电子
6.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不一定吸收能量
B.构造原理是一个思维模型,是个假想过程
C.原子核外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产生的光谱是发射光谱
D.夜幕下的霓虹灯光、军事上使用的激光均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
7.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X原子的2p能级上未成对电子数是同周期中最多的,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Z元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W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r(Z)>r(Y)>r(X)
B.第一电离能:I1(X)>I1(Y)>I1(W)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W>Z
D.Y的氢化物的沸点在同族元素氢化物中最低
8.世界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斜拉桥,桥受力部件采用高强度拉力钢索。钢索表面的合金保护层含有锌、铝和少量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锌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区
B.基态Al原子电子占据最高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为哑铃形
C.钒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VB族
D.钒的价层电子排布为3d34s2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的第一电离能与电负性均大于S
B.电解精炼铜时,若阳极质量减少64g,则阴极得到电子的数目为2mol
C.高温下,TiO2(s)+2Cl2(g)=TiCl4(g)+O2(g) H>0能自发进行,其原因是 S>0
D.向0.1mol·L-1CH3COONa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减小
10.某元素的原子3d能级上有1个电子,它的N能层上电子数是( )
A.0 B.2 C.5 D.8
11.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W与X形成的某些化合物能形成酸雨,Y是金属且能与水剧烈反应,Z可与Y形成化合物Y2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Z>W> X> Y
B.简单氢化物稳定性:W>X> Z
C.Y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简单氢化物沸点:W> Y> Z
12.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下列先后顺序符合史实的是
A.近代原子论→古典原子论→葡萄干面包模型→行星模型
B.古典原子论→近代原子论→行星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
C.近代原子论→古典原子论→行星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
D.古典原子论→近代原子论→葡萄干面包模型→行星模型
二、填空题
判断正误:
13.任何原子或离子的组成中都含有质子_________
14.元素原子的多样性是由构成原子的质子和中子数目引起的_________
15.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_________
16.U和U是同位素,核反应属于化学变化_________
17.2H+核外电子数为2_________
18.两种粒子,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_________
19.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核素,也可能只有一种核素,有多少种核素就有多少种原子_________
20.核聚变如H+H→He+n,因为有新微粒生成,所以该变化是化学变化_________
21.Cl与Cl得电子能力几乎相同_________
22.一种核素只有一种质量数_________
23.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原子_________
24.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也相同_________
25.40K和40Ca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等_________
26.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它一定是金属元素_________
27.同位素的不同核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_________
28.当原子形成简单离子后,其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可超过8个_________
29.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少于4个时,电子数越多,还原性越强_________
30.原子核外电子中,最外层上的电子能量最高_________
31.当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变为4个时即达稳定结构_________
32.若两种不同的核素具有相同的中子数,则二者一定不属于同种元素___________
33.硼及其化合物在耐高潮合金工业、催化剂制造、高能燃料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1)硼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
(2)B2H6是一种高能燃料,电负性B_______H(填“>”、“<”或“=”,下同);BCl3的立体构型是_______。
(3)NaBH4可做还原剂。NaBH4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产生一种气体,反应后硼以形式存在。写出NaBH4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含有硼元素的储氢材料化合物分子A是乙烷的等电子体,相对分子质量为30.8,加热A会缓慢释放氢气,且A转化为化合物B,B是乙烯的等电子体。A的结构式为_______,1 mol化合物B中σ键的数目是_______。
34.(1)在含Mg2+、Al3+、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与OH-发生反应的顺序为:___、___、Mg2+和___。在NaOH滴加过量后的澄清溶液中,浓度最高的离子是___。
(2)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与硫反应可生成硫氧化碳(COS)。
①写出S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式___。
②每摩尔COS气体中含电子___NA(阿佛加得罗常数)个。
③写出COS的电子式。___。
(3)海水中含量较高的金属元素有Na、Mg、Ca等,地壳中含量最高的Al、Fe在海水中的含量却极低,以至食盐提纯过程一般无需考虑除Fe3+、Al3+或AlO2-。为什么海水中Al元素的含量极低?___。
(4)某些非金属单质可与水发生置换反应,如2F2+2H2O=4HF+O2。非金属单质与水发生置换反应的另一个熟知实例是(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热值用Q表示,Q>0):___。
(5)一银制摆件因日久在表面生成硫化银而变黑。使银器复原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在一铝锅中盛盐水,将该银器浸入,并与锅底接触,放置一段时间,黑色褪去。
①构成原电池负极的材料是___。
②操作后可闻盐水微有臭味,估计具有臭味的物质是___。
35.Ⅰ.氯碱工业是高耗能产业,一种将电解池与燃料电池相组合的新工艺,节能超过,在此工艺中,物料传输和转化关系如图,其中电极未标出,所用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
(1)分析比较图示中与的大小:___________(填“>”“<”或“=”)。
(2)写出燃料电池B中的正极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
(3)图中Y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若电解产生(标准状况)该物质,则至少转移电子___________;X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
Ⅱ.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对电化学原理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4)甲池装置为___________(填“原电池”或“电解池”)。
(5)甲池反应前两电极质量相等,一段时间后,两电极质量相差,导线中通过___________电子。
(6)实验过程中,甲池左侧烧杯中的浓度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7)若乙池中溶液为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工作一段时间后,若要使乙池中溶液恢复原浓度,可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6.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其形成的离子常见的有Fe2+和Fe3+,基态Fe2+的价电子的排布式为_______,相同条件下,Fe3+比Fe2+稳定,原因是_______。
37.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的判断。
(1)[2020·全国卷Ⅰ,35(1)]基态与离子中未成对的电子数之比为_______。
(2)[2017·全国卷Ⅲ,35(1)节选]元素与O中,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较多的是_______。
(3)[2016·全国卷Ⅰ,37(1)]基态原子有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4)[2016·全国卷Ⅱ,37(1)镍元素基态原子的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为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同周期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原子,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X的原子序数小于Y。
【详解】A.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故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于Y,A错误;
B.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故X原子的失电子能力比Y原子的失电子能力强,B错误;
C.同周期从左到右,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故X的阳离子的氧化性比Y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弱,C正确;
D.同周期从左到右,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故X单质的还原性比Y单质的还原性强,D错误;
答案选C。
2.B
【详解】A、C、D项表示的是基态原子;B项,电子从能级跃迁到能级,表示的是激发态原子。
故选:B。
3.A
【详解】A.原子具有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化学上把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A正确;
B.3p能级有3个轨道,3p2 表示3p轨道上电子数为2,B错误;
C.能级符号相同,能层越大,电子能量越高,所以1s、2s、3s电子的能量逐渐增大,C错误;
D.同一原子中,2p、3p、 4p能级的轨道数相等,都为3,D错误;
故选A。
4.B
【详解】A. Ge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ⅣA族,故A错误;
B. 价电子排布为4s24p3的元素原子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5,故位于第四周期第ⅤA族,最后一个电子填充在p能级上,故为p区元素,故B正确;
C. 基态原子核外只有1个单电子的原子,不一定位于周期表s区,如铜,位于ds区,故C错误;
D. 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目的多少:Mn(5个)>Fe(4个)>As(3个)>Se(2个),故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A.根据第四周期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可知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Cr,一共有6个未成对电子,A项正确;
B.d区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第ⅢB~ⅦB和第Ⅷ族中的元素(不包括镧系和锕系),所以第四周期含有8种d区金属元素,B项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主族元素的价电子即最外层电子,所以第四周期中所含价电子数最多的主族元素为Br,C项正确;
D.根据第四周期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可知4s轨道均含1个或2个电子,D项正确;
答案选B。
6.C
【详解】A.原子核外电子由低能量状态向高能量状态跃迁时会吸收能量,而由高能量状态向低能量状态跃迁时会释放能量,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不一定吸收能量,A正确;
B.原子核外电子比较多时,根据电子能力的高低及离核的远近,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空间分成不同的层次,电子可看作是在这些能力不同的区域运动,在一个轨道上最多可容纳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存在,因此构造原理是一个思维模型,是个假想过程,B正确;
C.原子核外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产生的光谱是吸收光谱,C错误;
D.电子跃迁本质上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中电子的一种能量变化,焰色反应、激光、霓虹灯光时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但处于能量较高轨道上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很快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这时就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因而能使火焰呈现颜色,与电子跃迁有关,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7.B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X原子的2p能级上未成对电子数是同周期中最多的即2p3,,则X为N,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则Y为O,Z元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则Z为Na,W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W为Al,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往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故原子半径:r(Na)>r (N)>r(O)即r(Z)>r (X)>r(Y),A错误;
B.同一周期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IIA与IIIA、VA与VIA反常,同一主族从上往下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第一电离能:I1(N)>I1(O)>I1(Al)即I1(X)>I1(Y)>I1(W),B正确;
C.由分析可知,Z、W分别为Na、Al,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NaOH>Al(OH)3即WD.由分析可知,Y为O,Y的氢化物即H2O,由于H2O中存在分子间氢键,故其的沸点在同族元素氢化物中最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8.A
【详解】A.锌位于ⅡB元素周期表的ds区,A错误;
B.基态Al原子电子占据最高能级为3p能级,电子云轮廓图为哑铃形,B正确;
C.钒原子序数为23,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VB族,C正确;
D.钒的核外电子排布为[Ar]3d34s2,价层电子排布为3d34s2,D正确;
故选A。
9.C
【详解】A.P的第一电离能大于S的,但电负性小于S的电负性,A错误;
B.电解精炼铜时,粗铜作阳极,阳极中活泼性比铜强的金属先失去电子,因此若阳极质量减少64g,则阴极得到电子的数目不是2mol,B错误;
C.高温下,TiO2(s)+2Cl2(g)=TiCl4(g)+O2(g) ΔH>0能自发进行,根据ΔG=ΔH-TΔS<0可知其熵变一定是ΔS>0,C正确;
D.向0.1mol·L-1CH3COONa溶液中加入少量水,促进水解,但溶液碱性降低,所以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加,醋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减少,则溶液中增加,D错误;
答案选C。
10.B
【分析】
【详解】根据构造原理,核外电子排满4s再排3d,3d能级中有一个电子,不存在洪特规则特例情况,s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因此4s上的电子数为2,答案选B。
11.A
【分析】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Y是金属且能与水剧烈反应,则Y为Na;Z可与Y形成化合物Y2Z,且Z的原子序数大于Y,则Z为S;W与X形成的某些化合物能形成酸雨,则W为N,X为O;综上所述,W为N,X为O,Y为Na,Z为S。
【详解】A.由分析可知,W为N,X为O,Y为Na,Z为S,它们对应的简单离子分别为N3-、O2-、Na+和S2-;S2-核外有三层电子,其离子半径最大,N3-、O2-、Na+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均有两层电子,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离子半径依次减小;综上所述,离子半径:S2->N3->O2->Na+,A正确;
B.由分析可知,W为N,X为O,Z为S,其简单氢化物依次为NH3、H2O和H2S;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O>N>S,故稳定性:H2O>NH3>H2S,B错误;
C.由分析可知,Y为Na,Z为S,二者形成的化合物Na2S2,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C错误;
D.由分析可知,W为N,Y为Na,Z为S,其简单氢化物依次为NH3、NaH和H2S;三者的晶体类型依次为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和分子晶体,故NaH的沸点最高;NH3分子间存在氢键,故其沸点高于H2S;综上所述,简单氢化物沸点:NaH>NH3>H2S,D错误;
故选A。
12.D
【详解】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①德谟克里特(约公元前460 公元前370)提出的古典原子论;②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③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摸型;④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故D符合;
故选D。
13.正确 14.正确 15.正确 16.错误 17.错误 18.错误 19.正确 20.错误 21.正确 22.正确 23.错误 24.错误 25.错误 26.错误 27.错误 28.错误 29.错误 30.正确 31.错误 32.正确
【解析】13.任何原子或离子的组成中都含有质子,正确;
14.元素原子的多样性是由构成原子的质子和中子数目引起的,正确;
15.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就决定了得失电子的能力,正确;
16.U和U是同位素,核反应属于不是化学变化,错误;
17.2H+核外电子数为0,错误;
18.两种粒子,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如钠离子和阳离子,错误;
19.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核素,也可能只有一种核素,有多少种核素就有多少种原子,正确;
20.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是原子,错误;
21.Cl与Cl的核外电子结构相同,得电子能力几乎相同,正确;
22.一种核素只有一种质量数,正确;
23.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如Na+,错误;
24.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如Na+和O2-,错误;
25.40K和40Ca原子中的质子数分别为19、20,错误;
26.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它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如H,错误;
27.同位素的不同核素的物理性质不完全相同,错误;
28.当原子形成简单离子后,其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错误;
29.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少于4个时,电子数越多,还原性不一定越强,如Na的还原性强于Mg,错误;
30.原子核外电子中,最外层上的电子能量最高,正确;
31.当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变为2或8个时即达稳定结构,错误;
32.若两种不同的核素具有相同的中子数,则二者一定不属于同种元素,正确。
33.(1)
(2) < 平面三角形
(3)
(4) 5NA
【解析】(1)
硼是5号元素,根据构造原理可知基态B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2p轨道有3个,则基态B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
(2)
H的电负性为2.20,B的电负性为2.04,因此元素的电负性:B<H;
BCl3的中心B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3+=3,因此BCl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3)
NaBH4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产生一种气体,反应后硼以形式存在,同时反应产生H2,则NaBH4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
含有硼元素的储氢材料化合物分子A是乙烷的等电子体,乙烷结构简式是CH3CH3,分子中有18个电子,则A为BH3 NH3,其结构式是,A受热分解产生H2和B,B是乙烯的等电子体,则B为BH2=NH2,在共价化合物中共价单键都是σ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一个是π键,则化合物BH2=NH2分子中含有5个σ键,因此1 mol化合物中含有的σ键数目是5NA。
34. H+ Al3+ Al(OH)3 Na+ 3s23p4 30 海水为中性或极弱的碱性,Al3+、AlO2-均不能大量存在 C(s)+H2O(g) CO(g)+H2(g) =+Q 铝 H2S
【分析】(1)对应的电解质越难电离,越易与OH 反应,另外注意氢氧化铝具有两性的性质,以此解答该题;
(2)①硫原子核外最外层3s能级上有2个电子、3p能级上有4个电子;
②一个COS分子中含有30个电子,根据N=nNA再结合分子构成计算;
③COS和二氧化碳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微粒的结构相似;
(3)Al3+水解呈酸性,AlO2 水解呈碱性,而海水接近中性,以此解答;
(4)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据此解题;
(5)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Al 3e =Al3+,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g2S获得电子生成Ag与硫离子,电极反应式为:3Ag2S+6e =6Ag+3S2 ,硫离子和铝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
【详解】(1)对应的电解质越难电离,越易与OH 反应,四种离子中,能与OH 反应的有Mg2+、Al3+、H+,其中H+最易与OH 反应,其次为Al3+,反应后生成水、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因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则反应后主要的成分为偏铝酸钠和氯化钠,浓度最高的离子是Na+,故答案为:H+;Al3+;Al(OH)3;Na+;
(2)①硫原子核外最外层3s能级上有2个电子、3p能级上有4个电子,则S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4,故答案为:3s23p4;
②每摩尔COS气体中分子数为NA,一个COS分子中含有30个电子,所以每摩尔COS气体中含电子30NA个,故答案为:30;
③COS和二氧化碳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微粒的结构相似,所以该气体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3)Al3+水解呈酸性,AlO2 水解呈碱性,海水为中性或极弱的碱性,则Al3+、AlO2 均不能大量存在,故答案为:海水为中性或极弱的碱性,Al3+、AlO2 均不能大量存在;
(4)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C(s)+H2O(g) CO(g)+H2(g) =+Q,故答案为:C(s)+H2O(g) CO(g)+H2(g) =+Q;
(5)①该装置构成原电池,铝易失电子作负极、银作正极,故答案为:铝;
②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l失去电子生成铝离子,电极反应式为:Al 3e =Al3+,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g2S获得电子生成Ag与硫离子,电极反应式为:3Ag2S+6e =6Ag+3S2 ,铝离子与硫离子发生水解反应反应式生成氢氧化铝与硫化氢气体,故总的反应方程式为:2Al+3Ag2S+6H2O═2Al(OH)3↓+6Ag+3H2S↑,硫化氢具有臭鸡蛋气味,所以具有臭味的物质H2S,故答案为:H2S。
【点睛】本题(5)需要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强弱确定正负极,再结合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盐类水解等知识点来分析解答。
35.(1)<
(2)O2+4e-+2H2O=4OH-
(3) H2 1 1s22s22p63s23p5
(4)原电池
(5)0.1
(6)增大
(7)Ag2O或Ag2CO3
【详解】(1)燃料电池中,通入Y气体的电极为负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的Y为氢气,X为Cl2,由于燃料电池正极发生O2+4e-+2H2O=4OH-,燃料电池中的离子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而燃料电池中正极氧气得到电子产生OH-,所以反应后氢氧化钠的浓度升高,即a%<b%;
(2)燃料电池B中的正极是氧气得到电子,电极反应为O2+4e-+2H2O=4OH-。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Y是H2,若电解产生(标准状况)该物质,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5mol,则至少转移电子1.0;X是氯气,其中氯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4)甲池装置是铜和银构成的原电池,即装置为原电池。
(5)甲池反应前两电极质量相等,一段时间后,两电极质量相差,设消耗铜的物质的量是xmol,则同时生成银的物质的量是2xmol,则有64x+108×2x=14,解得x=0.05,所以导线中通过0.05mol×2=0.1电子。
(6)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实验过程中硝酸根离子移向左池,甲池左侧烧杯中的浓度增大。
(7)若乙池中溶液为足量的硝酸银溶液,惰性电极电解硝酸银溶液生成硝酸、氧气和银,因此工作一段时间后,若要使乙池中溶液恢复原浓度,可向溶液中加入Ag2O或Ag2CO3。
36. 第四周期第Ⅷ族 3d6 基态Fe3+的价电子排布为3d5的半充满结构,能量低,稳定
【详解】Fe为26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F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Ar]3d64s2,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Fe2+,所以Fe2+的价电子为3d6;Fe原子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后形成Fe3+,所以基态Fe3+的价电子排布为3d5的半充满结构,能量低,稳定。
37.(1)
(2)Mn
(3)2
(4)2
【详解】(1)基态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失去外层电子转化为Fe2+和Fe3+,这两种基态离子的价电子排布式分别为和,基态Fe2+有4个未成对电子,基态Fe3+有5个未成对电子,所以未成对电子个数比为4:5。
(2)O元素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4,所以其核外未成对电子数是2,而Mn元素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2,所以其核外未成对电子数是5,因此核外未成对电子数较多的是Mn。
(3)基态G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24p2,所以基态Ge原子有2个未成对的电子;
(4)镍是28号元素,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 2p63s23p63d84s2,3d能级有5个轨道,先占满5个自旋方向相同的电子,剩余3个电子再分别占据三个轨道,电子自旋方向相反,所以未成对的电子数为2。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