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7 22:1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含答案)
选择题
1.1921年春,为缓解危机,恢复和发展生产,苏维埃俄国在列宁领导下调整政策,内容包括“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这一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2.如表是苏俄(联)1913~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统计表(单位:亿普特)。其中1921~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3.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评价,错误的是(  )
A.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基础
D.标志着苏联的成立
4.苏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众多不同的名字,如图图示中“?”处应该填写(  )
A.苏俄 B.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5.如图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6.“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这一“独特实验”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
D.苏联成立
7.“苏联官员告诉农民们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了当时苏联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8.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9.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战争的破坏
B.德国法西斯的进攻
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0.列宁认为:“在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里,我们必须采取从经济上满足农民要求的办法,采取尽量多的措施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为了满足农民的需求,1921年,列宁推行(  )
A.余粮收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种植玉米运动
11.“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实行国家调节。”(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B.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采用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
D.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和完善
12.下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13.工业化的标志,就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40年的12年里,苏联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在其他国家需要30至50年。与苏联劳动力快速转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废除封建农奴制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14.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不,我们拒绝挨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于是苏联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山了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
D.发动了垦荒运动
15.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16.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
A.商品经济繁荣 B.工农业协调发展
C.国际地位提高 D.工业化成就突出
17.斯大林说过:“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商业
18.下图为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轻工业增长率最高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均衡发展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将农业发展放到首位
19.如图是苏联历史上的两位关键人物,下列历史事件与图中左边人物无关的是( )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D.苏联的建立
20.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B.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C.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带动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
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新”在何处。
材料二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行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取得的成效。
材料三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作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依据材料三,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在调整苏俄(联)的经济政策,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们,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怎样才能达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社会发展之路。没有别的事件能像1917年俄国革命那样,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它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根本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2)“一条不同寻常的社会发展之路”指什么?依据材料二概括,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有哪些?
材料三 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治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主编《苏联兴亡史》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社会发展模式?针对这一模式的消极影响,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5BBDCB 6-10CCBCB 11-15ACDCC 16-20DACCC
21、(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新”: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体制:斯大林模式。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按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效益低下等。
(4)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言之有理即可)
22、(1)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社会主义道路;对现代世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根本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3)苏联模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答案合理,答出1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