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动静结合
一、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下阕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充满生机,请从动静的角度对之进行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请从动静的角度,分析本词的写景特色。(3分)
4、简析诗人为什么“不胜情”。(4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5、“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先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
杨万里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7、本诗语言“常中见巧、平中见奇”。试简要赏析“随”“着”两字的妙处。
8、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全诗的角度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先成后面的题目。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9、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分)
10、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3分)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鸟鸣涧》,完成问题。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季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到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时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音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2、下列唐诗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犬,庭空人散眠 B.炉火找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出动,霜桥人未形。 D.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①照檐楹②。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①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②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
13、诗中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这首诗写景抒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赏析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作者穷愁潦倒,常年奔走异乡。
15、试从动静角度对前两句的意境加以赏析。
16、“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18、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特色。
(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19、该词上片前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0、有人说词人“早晚溪边去”的目的是为了盼望外出的丈夫,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十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1)陂:山坡;(2)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
21、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6分)
2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绿水蜿蜒、芳草长堤,处处笙歌暗送的美丽的西湖春景。表达了诗人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2、“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静中有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涟漪才有船身滑动之感;“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起沙滩的水鸟,愈加衬托出西湖之幽静。
3、 《村居》一诗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秋日村居图,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农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静中有动。后两句变换手法,以动写静。老牛自行归来,行步迟迟,牛背土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之静赋予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以动写静,更显其静。构成了浑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们以优美的艺术享受。(意对即可
“门外绿阴千顷”写静态,“两两黄鹂相应”,写动态;(1分)“人静,人静”,写静态;“风动一枝花影”,写动态。(1分)这两处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分),营造了清幽的境界。(1分)
醒来闻黄鹂两两相应,而人却独处;(1分)起行又静不见人,唯见风动花影。(1分)这种寂寞的环境,让诗人产生了孤独难耐之情。(1分)
6、用 “丽”字,表现了春天阳光普照,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意对即可)
7、第三句动态的衔泥飞燕和第四句是勾勒静态的睡觉鸳鸯景物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飞燕、,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景象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意对即可
8、“随”字写诗人远望春天的天空、原野,将满目春意尽情写出;同时表现了诗人愉悦、自得之情。“着”字写斜阳照山树,既表现了树之英姿,又写出残阳之烈,使日与树互相映衬。
9、(1)天空高远,山树郁郁葱葱,夕阳光辉灿烂,是为静景;犬吠声洪亮,人行半山中,是为动景;既表现了春意盎然,又表现了人行之精神倍增。
(2)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1分)。
10、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1分),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1分),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1分)
11、A;
12、B。
1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构成了清新明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14、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清淡平和的心理感受 。后两句,东风“忽起”,使得杨柳瞬间由静而动,给人以强列的动感,荷心声作,寂而有声,形声兼备 。全诗写景,以静显动,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5、秋天青色的江水碧波万顷,澄澈明净的天空如同一面镜子,两只白鸥如飞雪般忽高忽低地飞舞,画面静中有动,意境明朗开阔,清新灵动。(意对即可)
16、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意对即可
17、“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抒发了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难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意对即可)
18、词的前五句写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燕过、花落、阑影入波的动感画面,衬托出庭院中帘外的清寂冷落;轻风拂动绿帘、疏雨飘洒绿荷的动态和细声,衬托出庭院中帘内空寂闲静的氛围。也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寥。(意对即可
19、①前一句是静景,后一句是动景。以动衬静,自然浑成。 ②上句置静意于动中,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下句置动意于静中,“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鸳鸯起”写出对对鸳鸯溪中嬉水的情景。动静相衬,整个画而就充满了盎然生趣。
20、①从“楼台影动鸳鸯起”中的“鸳鸯”可以看出她在思念她的另一半。②从“三见柳绵飞”中的“柳”也可看出她盼夫,在古代水边杨柳往往是送别的场所,结尾两句说她在溪边已徘徊了多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绵纷飞,从柳绵纷飞想到当年折柳送别的丈夫,这是很自然的事。③从“离人犹未归”一句也可看出她盼夫,柳絮年年满天飞,可是外出的丈夫却未归。(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近即可)
21、一、二句诗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1分)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1分)。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2分)。
22、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1分),三、四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1分),前两句以静写静,后两句以动写静,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