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七下历史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基础巩固
1.随着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我国走向世界的名片由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变成“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车”。其中“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宋元时期,城市发展起来。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不下十个。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广州 B.开封 C.泉州 D.临安
3.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以太平府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材料主要反映了南宋( )
A.自然环境的优越 B.乡村文化的兴盛
C.海外贸易的活跃 D.南方经济的发达
4.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仿形到计重货币,到宝泉货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的过程。纸币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最早出现的纸币是( )
A.“交子” B.开元通宝 C.刀币 D.五铢钱
5.南宋时期,有一位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该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枢密院
6.宋代有“苏常(州)熟,天下足”的谚语;另外,南宋陆游曾提到:“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这说明宋代( )
A.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C.南宋的海外贸易发达
D.江南地区成为经济的重心
7.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下列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市民阶层不断兴起,休闲娱乐成为都市生活的主流
B.为躲避战争,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农业
D.政治中心南移,加快了南方开发
二、拓展延伸
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1)小明同学选用以上四幅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
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3)依据材料写出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答出两条即可)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朝代 北方状元人数(人) 南方状元人数(人) 南方状元数占总数比重(%)
唐代(618—755) 7 1 12.5
唐代(843—907) 24 11 31.4
宋代 8 27 77.1
明代 11 78 87.6
清代 11 88 88.8
——根据王征《论我国古代状元产生分布的地域特点》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南方状元人数开始超过北方的朝代。
(2)有人认为,经济重心南移是导致南方状元人数超过北方的重要原因。你是否同意此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三、合作探究
请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经济重心南移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四、学习心得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自主预习
请你自主学习《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思考下列问题。
1.建立蒙古政权的人物是谁?
2.蒙古政权是怎样一步步完成统一的?
3.元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基础巩固
1.A 2.B 3.D 4.A 5.B 6.D 7.A
二、拓展延伸
8.(1)A
(2)市舶司。原因:政府的鼓励;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使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少数民族的兴起和强大,使宋朝与中亚地区的陆路往来中断等。
(3)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9.(1)宋代
(2)【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后完成。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文化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了南方教育的发展。可见导致南方状元人数超过北方的重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中国古代南方状元人数不断增长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它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南方状元人数超过北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合作探究(略)
四、学习心得(略)
五、自主预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