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3:5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不辱使命
唐雎
“唐雎”人名,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使命,出使的任务。题目是后人加的,点明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01
02
03
04
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了解《战国策》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2、理解本文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课时
01
西



作者介绍
《战国策》,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
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
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
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1)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左传》。
(2)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创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3)纪事本末体:以重要事件为纲,自始至终有系统地把它记载下来。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文学常识
(4)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5)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中国通史》(区别于“断代史”)。
(6)断代史: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如《汉书》《宋史》等(区别于“通史”)。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秦国已于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先后“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的附属小国,仅方圆五十里,已无独存的希望。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轻取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就派策士唐雎到秦国谈判,以摆脱当时的危险处境,接着就有了本课的故事。
《战国策》,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ɡuǎ)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fú)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读准停顿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ɡuān)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ɡ)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fú)/专诸之刺/王僚(liáo)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ɡ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ɡ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古代文言文中常用虚词表示语气,体会文中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3、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5、与臣而将四矣。
(表反问语气)
(表陈述语气)
(表反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
(表陈述语气)
疏通文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对……说;

交换
祈使语气,一定
答应
施予恩惠
虽然这样

同“悦”,高兴
出使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希望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为什么
况且
使……灭亡
表转折
凭(借)

在意。错通“措”,放置、安置。
形作动,扩充
表转折
轻视,看不起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使韩国和魏国灭亡,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回答
像这样
表顺承
即使
哪里只是
愤怒的样子
曾经
使···伏


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来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百万,血流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平民
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碰,撞
罢了
通“苍”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发作
吉祥
不祥
穿丧服
拔出
如果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会倒下两具尸体,流血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面露胆怯之色
道歉
明白,懂得
表转折
凭借

因为


秦王神色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着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文章结构
第一
部分
(1)
故事的开端。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第二
部分
(2、3)
第三
部分
(4)
主体部分。写唐雎在秦庭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经过。
故事的结局。写秦王“色挠”屈服,长跪道歉;唐雎不辱使命,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第二课时
02
研读探究
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安陵国使者唐雎不畏秦国强权,坚决维护国土并最终使秦王屈服的故事。
(1)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
(2)“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楚断交)、秦昭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过这个伎俩。
4、课文记录了唐雎与秦王两人针锋相对了三个回合,根据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VS
唐雎
秦始皇












不听寡人
轻寡人
以君为长者,故
不错意也
质问、加
恩、威胁
否,非若是也
受地区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
岂直五百里哉
胸有成竹、断然拒绝、立场严正
怫然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
怒气冲冲、武力恫吓、逼其屈服
闻布衣之怒乎
士之怒,伏尸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拔剑而起
沉着冷静、毫不示弱、奋力反击、
以死相拼
色挠,常规而谢
先生坐
安陵存徒以有先生而已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折服秦王,
取得胜利
不辱使命
秦王对唐雎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怫然怒
色挠
长跪而谢之
人物形象—秦王
对安陵君的轻视
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实际是夺取
阴险狡诈,盛气凌人
严厉质问
咄咄逼人
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严厉质问
前倨后恭
贪得无厌、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外强中干
人物形象—唐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不亢不卑、据理力争
毫无怯色,拒理反驳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从容镇定、有胆有识、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人物形象—安陵君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谨慎细心,知人善任。
委婉拒绝、不卑不亢
本文记叙了强大的秦国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经过,揭露了秦王奸诈骄横而又色厉内荏的真实面目,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课文主旨
从古至今,我们历史上还有许多像唐雎这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试举例说明。
拓展延伸
第三课时
03
古文积累
秦王不说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说”同“悦”,开心)
(“错”同“措”,放置、安置)
(“仓”同“苍”,青色)

以头抢地尔
以君为长者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介词,因为)
(介词,用)
(介词,把)
(介词,凭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愿终守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主谓之间,取独)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安陵国土)
长跪而谢之曰
(代词,他,指唐雎)
受地于先王
请广于君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介词,到)
(介词,从)
(介词,让)
拔剑而起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长跪而谢之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成年男子的统称)
(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仓鹰击于殿上
(介词,在、到)
(连词,表修饰)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虽然如此;
今义:连词,与“可是”搭配
非若是也
休祲降于天
古义:这样、如此;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长跪而谢之
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古义:只、仅仅;
今义:徒弟、学生
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
今义:跟“曲”相对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派、派遣)
(出使)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动词,裸露)
(副词,只、仅仅)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何至于此
(疑问代词,为什么)
(疑问代词,怎么
请广于君
轻寡人与
天下缟素
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且秦灭韩亡魏
(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名词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使动用法,使……倒下)
(使动用法,使……流)
(使动用法,使……灭亡)
判断句
非若是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
挺剑而起
(省略主语“吾”)
(省略主语“唐雎”)
倒装句
请广于君
受地于先王
(状语后置,即“请于君广”)
(状语后置,即“于先王受地”)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啊。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一身正气,舍生取义,保全国家。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很有意义。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以强凌弱或面对歪风邪气的时候,一味退让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坚定立场,坚持原则。为了制止不良风气的滋长,维护和达到正义的目的,我们更应有挺身而出、勇于斗争的精神。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开动脑筋,用智慧去与至风邪气和不良行为做斗争,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弘扬正气,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