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8 17:3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尊敬的专家评委: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社戏》。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创设真实情境,感受文学语言,丰富审美体验。
下面我从教材与学情说起。《社戏》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为民风民俗人文主题单元。四篇课文,小说《社戏》、现代诗《回延安》、散文《安塞腰鼓》和《灯笼》,构成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目标有: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感受作者寄予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学情看,《社戏》描写了一群少年形象,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但文章中所描述的看社戏的乡间民俗活动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课文属于节选,有删节,学生在把握主旨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鲁迅先生文笔简约,但内涵丰富,要激活学生的体验,深入理解文本。本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学实践中,一般要用两到三个课时去落实。第一课时:通读课文,梳理情节,初品“好戏”。第二课时:精美段落赏析,感受民风民俗,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第三课时:链接原文,对比课文,强化儿童视角的妙处,深刻理解主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改写、演读,品味小说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欣赏主要情节,关注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理解语言中的民俗元素,感受江南水乡淳朴、和睦的民风民俗。
其中1、2是重点,3是难点。
下面我说学习过程。
首先,创设真实情境。为展示中华文化传统习俗,我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举行“文学作品中的民俗风情画卷展”活动。下面我们以《社戏》为例来研讨民俗画展的设计与布展。它将和后面三篇课文的画展共同构成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接下来,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布展。经过学生讨论,确定了《社戏》这篇课文的画卷名称为“社戏印象·最忆江南”。民俗画卷展由三部分组成:前沿+三幅画卷+后记,以长幅卷轴的形式呈现给参观者。以上设计的意图是让语文学习关联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的理念。
下面我重点说“社戏印象·最忆江南”画卷展的布展内容。布展内容由三个任务构成一个学习任务群,驱动学生的学习。
学习任务一:撰写前言。前言是对主题画展的总体介绍。请提取关键句,概括介绍社戏民俗。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记叙与说明的表达方式来写前言。有学生写道:《社戏》里不仅有自己期待的社戏,还有扫墓、归省等民风习俗,还有乡邻送豆的淳朴乡情,有开船看戏的欢乐,有令人回味的童年。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以“写”的形式概括“社戏印象”主题内容,加深对“社戏”的认识。
学习任务二:布置画展。学生根据上节课梳理的故事情节精选一个内容作为一幅画卷布展。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有创意的设计画展。为凸显“文学作品中的民俗风情画卷展”这一主题,我给学生提供以下学习支架:学习成果可以以美段摘抄、语言品析、绘画表意、表演体验、阐释创意等多种形式呈现。小组合理分工,记录探究成果,做好集体展示准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深入个别辅导,指导的关注点是民俗文化、文学语言、表达方式。
下面是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教师进行评价。
第一个小组展示“月夜行船”。这个小组以“朗读+品析”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的朗读很抒情,富有诗情画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学生集体诵读后,有学生品析:“第11段是描写,描写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的连山……把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悠远。”有个学生又把这段话改写了诗歌的形式,与同学们分享诵读:“那夜船行水上,朦胧月色,踊跃连山,几点渔火……梦里的水乡,悠扬的横笛,江南泥土的芬芳。”其他小组建议把“月夜行船”画一幅画,更有诗情画意了。基于学生的展示,老师顺势评点,这篇诗意小说的语言特色,表现在情与景的结合上。因为要表现江南水乡清新优美的风情画卷,所以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选择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这个小组的展示关注到了民俗、文学语言、表达方式,值得大家学习。
第二小组展示“赵庄看戏”。学生展示的是第14段对戏台的描写,四位同学:一位同学朗读,展现戏台如仙境一般的画面。第二位同学阐释了这个语段中所含的民俗和地域文化,比如赵庄的戏台,都是临近小河搭建戏台,还有富有特色的乌篷船。第三位同学紧扣小说的文学语言进行品析,如“月夜”一词照应了第十段的“月下”,他关注到了照应的笔法,以“月夜”的环境、“河上的船”为场景,让故事显得朦胧美好,富有意境。第四位同学从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句交代戏台位置是叙述,写月夜中的戏台是描写兼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突出戏台之美,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他小组评价他们的创意:展示角度多样,兼顾赏析文学语言与感受民俗文化。
最后请“偷豆吃豆”小组展示。这个小组的展示很有趣。他们既有朗读,也有表演、品析。一位同学朗读了第25到26段,另外两位同学表演。一位同学表演双喜:先跳下去,在岸上说:“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做事沉稳、周到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另外一个同学表演了阿发,他是一面跳一面说:“且慢,让我来看一看吧”。他还做了“摸了一回”“直起身”的动作,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学生的表演,以角色体验深刻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及传神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正如第四位同学品析的:“偷我们的罢”的“我们”,“老六一家的”那个“老”字,显出乡村人家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和谐。我启发学生:这幅画与“文学中的民俗”主题有联系吗?学生思考、讨论,认识到:这幅画卷,刻画了个性鲜明的儿童群象,孩子们的淳朴无私,正好从侧面烘托出大人的和谐美好,邻里之间的和睦,这正是美好的民风民俗画卷。很有道理。我给他们的表演现场拍了照片,也粘贴到画卷中,更活泼有趣。
以上三个小组,分别从故乡风景、社戏文化、淳朴乡情三个角度展示了“社戏印象”主题画展的内容。形式多样,富有内涵。切合了新课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要求。
学习任务三:撰写后记。用后记的形式对“社戏”发表看法,让参观者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提示: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学生进行微写作。之后,交流展示。有的学生从社戏民俗谈感悟,有的从鲁迅作品诗意的语言谈感受,有的谈《社戏》中的童真童趣,有的则以“哪里还有好戏”引发读者思考当下的民族文化。
综上,撰写前言,三幅画卷的主体内容,撰写后记,实施完成了一个学习任务群。
这节课的作业是:进一步完善构思,小组合作制作“社戏印象·最忆江南”民俗画卷轴,小组互评共赏(教师提供评价量表),为后面《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民俗画卷的制作积累学习经验。
评委老师,下面我小结一下我的说课。这节课创设“举行文学中的民俗风情画卷展”学习情境,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经典小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习为中心,学生合作探究,表现欲望得到激发。鉴于经典小说的文本体式,学生以品读文学语言为学习主线,兼顾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受到了浓浓的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与民风民俗文化,较好地达成了三个学习目标。品、演、写、画等多种学习方式,凸显了新课标注重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理念,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也体现了我孜孜探索的“立足语言、丰富体验、注重实践、向善求美”的语文教学追求。
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