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导入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节的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碧玉做的栏杆,红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
在回旋的走廊中独自徘徊,引吭高歌。听着远处传来的弦乐,默默的欣赏着花。
《论语》中有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从古至今,我国就有很对优秀的外交使节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古代代表队:蔺相如、唐雎、晏子、张骞、张仪
中国四大外交天团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___史书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所作,原名___________。
《左传》
《春秋左传》
编年体
左丘明
体例 记述方式 例举
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战国策》
《国语》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史记》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
知识补充:史书体例
丨第丨贰丨话丨
疏
通
本
文
解读题目
烛之武:
(动词使动用法,使......退)
(对象)
(人物,郑国大夫)
“退”:
秦师: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4)《孙子兵法·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正字音
秦军氾( fán )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夜缒(zhuì)而出
若不阙(quē)秦 秦伯说( yuè )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使杞( qǐ )子、逢( páng )孙戍之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翻译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以:因为,表原因。
于:对,表对象。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贰:从属二主,数→动。
(古今异义)
贰于楚:依附晋又依附楚。
军:名→动,驻军、驻扎。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
郑
秦
晋
函陵
氾南
秦 军
晋 军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时代背景
东周历史上最倒霉的国家 —郑国
郑国可以说是春秋最倒霉的国家,它的遭遇可以用“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个成语来形容。
原指拥有财宝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郑国地理位置重要——
1.周天子东部屏障;
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
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因此整个春秋300年,郑国遭受六十多次兵灾。周边强国特别是晋国和楚国,没事就爱打郑国。
(1)晋攻打郑国的原因:以其于晋无礼,且贰于楚也。
公元前637年,重耳过郑,郑文公不加礼遇。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国背晋助楚。楚败,又与晋结盟。
本质原因: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
(2)秦攻打郑国的原因:
①“秦晋之好”
② 秦有扩张的野心
无直接的利益冲突
为秦师撤退埋下伏笔
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攻郑国?为什么秦国也要去围郑?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利益。
翻译第二段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
言:名→动,说。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后)
若 使:如果 派遣。
师:军队
从:听从。
之:主谓之间,取独。
壮:壮年。(男子三十)
犹:副词,尚且。
为也已:为:做。
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
翻译第二段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怀才不遇
第二段:谁去退?
烛之武,郑国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
“圉正”(yǔ、养马的长官)。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翻译第二段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是:指示代词,这。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然:然而,但是。
许:答应。
翻译第二段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1. 郑伯
2.佚之狐
3.烛之武
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胸有成竹。
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吾”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寡人”
爱国,慧眼识英雄。
作业:
1.随文注释《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自然段。(课前检查)
2.小组作业:前后四人为一组表演第一、二自然段。
角色:郑伯、佚之狐、烛之武、旁白
要求:揣测人物心理,把握情感,声情并茂。
语言:文言文、白话文、粤语(2分)。(三选一)
动作:自由发挥,可带书,也可准备手卡。
小组展示
左传
发展
情节发展
佚之狐举荐
夜缒而出
烛之武许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孤勇者》
翻译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夜:名→状,在晚上。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
而:连词,表修饰。
既:已经
亡:使动,使……灭亡。
以:介词,用,拿。
执事: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秦穆公。表示恭敬。
翻译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我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翻译第三段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跨越,越过。
鄙:边疆,边远的地方。意动,以……为边邑。
远:形→名,边远的地方。
其:代词,这件事。
焉:疑问代词,哪里。
亡:使动,使……灭亡。
以:连词,来。
陪:增加,增益。
厚:形→动,增加,变雄厚。
薄:形→动,削弱,变薄弱。
翻译第三段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当作秦国的边邑,您知道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晋国国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翻译第三段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古今异义)
行李:外交使者。(古今异义)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共:“供”,供给。
乏困:形→名,缺少的资粮。
翻译第三段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假如(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翻译第三段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为:动词,给予。
赐:动→名,恩惠,好处。
朝、夕:名→状,在早上,在黄昏。
济:过河,渡河。
而:连词,表转折。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翻译第三段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文: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翻译第三段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厌:满足。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东:名→状,在东边。
封:边界,界域。使动,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阙:侵损,削减。使动,使……受损。
焉:从哪里。 以:表目的,来。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翻译第三段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要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吧!”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以退为进,消除戒备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拉拢关系,诱之以利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援引历史,离间秦晋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翻译第三段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说:“悦”,喜欢,高兴。
盟:名→动,结盟。
戍:守卫。
乃:于是。
翻译第二段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翻译第三段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译文: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于是就率军回国了。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丘吉尔
翻译第四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没有。夫人:那个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表转折。敝:形→动,损害。其:自己的。
与:结交,同盟。
知:“智”,明智。
以:介词,用。
乱:形→名,混乱相攻。易:取代
整:形→名,和谐一致。
武:名→动,符合武德。
其:还是。
去:离开。
翻译第四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是到不了现在这个地位的。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探究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么办?(投票)
晋文公
结论
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概括结局,总结文章层次结构。
“不仁”“不知”“不武”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
小组探究:
根据“夜缒而出”这一动作,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有一位 的老者,
在一个 的晚上,
被放到 的城外,
走进了 的秦营,
他是 !
年逾古稀、风烛残年
月黑风高、狂风怒号
重兵包围、危机四伏
戒备森严、剑拔弩张
志士、勇士、辩士
烛之武形象分析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夜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秦伯。
志士
勇士
辩士
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临危受命,夜缒而出;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能言善辩,心思缜密;侃侃而谈,胸有成竹,不卑不亢,机智聪明。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烛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