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重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内容
难点
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目录
目录
01
02
03
背景
进程
意义
发明者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国家 英国
发明时间 18世纪60年代
动力 人力
标志
标志
珍妮纺纱机
技术变革 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工业革命
背景
背景
政治|资金|市场|劳动|技术
政治
资金
市场
劳动力
技术
01
02
03
04
05
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圈地运动
殖民扩张
海外贸易
圈地运动
殖民扩张
圈地运动
技术积累
科技中心
工业革命的背景
其中,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英国制呢业发达,对羊毛的需求激增,土地所有者在被圈占的土地上养羊,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羊吃人”。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纲要·下·历史纵横
17世纪中叶,伦敦已成为欧洲科学研究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倡导科学家把兴趣集中于广泛的经济活动领域……到18世纪,手工工场内部已经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产过程被划分为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实行了专门化,使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成为可能。通过分工和工具专门化培养出来的掌握某一专门技艺的人,成为工业革命中重要技术力量。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背景 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资金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劳动力 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市场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
技术 科技中心 生产技术与经验的长期积累 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笔记: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
进程
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进程 开始标志
兴起
拓展
主要成就 棉纺织业
能源
动力
电的应用
交通
通讯
化工
特点 进程
部门
科技关系
主要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进程 开始标志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兴起 英国 美国、 德国
拓展 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 并开始向其它欧美国家拓展
主要成就 棉纺织业 1769年水力纺纱机;1779年骡机1785年水力织布机
能源 煤炭 电能;石油
动力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内燃机:汽油机与柴油机
电的应用 电动机;电灯;电影放映机;留声机
交通 史蒂芬孙火车;富尔顿汽船 汽车;飞机;电车
通讯 电话;电报
化工 炸药;塑料;纤维;石油化工
特点 进程 一个中心 多中心;交叉性
部门 以轻工业为主 以重工业为主
科技关系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紧密性: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主要标志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工业革命
影响
影响
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世界|社会问题
生产力的大发展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笔记:工业革命的影响
石油生铁产量
世界工业增长指数
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
笔记: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特点:规模更大、垄断性
笔记:垄断组织
影响
90%
68888
人数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技术的革新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固有矛盾
抑制竞争,阻碍社会和生产的进步
导致腐败
积极
消极
社会政治
笔记:工业革命的影响
阶级结构
民主政治
治理模式
日益形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社会生活
笔记:工业革命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
生活水平的提高
1841年与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对比
社会生活
笔记:工业革命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
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娱体育事业的发展
文化素养的提高
人口增加明显
科技教育的普及
1918年2月15日
英国 Punch 报刊登插画庆祝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
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
社会问题
笔记:工业革命的影响
贫富分化加剧
环境污染严重
疾病与犯罪
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世界格局
笔记:工业革命的影响
政治格局
经济格局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
欧洲在世界中居于主导地位
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络终形成
全球航路
开辟
殖民扩张
第一次
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西、葡崛起
英国
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
世界工厂
美德崛起
开始交融
最终确立
殖民掠夺
武力侵略
商品输出
瓜分世界
初步形成
拓展
开始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突出国家
世界市场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迅猛提高
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开始从分散走向集中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开始工业化,农业比重减少
重工业取代轻纺业成为主导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美德发展迅速,超过英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恩格斯曾说“英国人……侵占印度,目的是要从印度输入,谁也没有想到要向那里输出。但是这些纯粹由贸易利益促成的发现和侵略,终归还是对工业起了很大的反作用:只是由于向这些国家输出的需要,才创立和发展了大工业。”恩格斯旨在说明( )
A.市场需求刺激了技术革新
B.技术革新导致东方对西方的依附加深
C.殖民掠夺推动了工业革命
D.工业革命是一次较为完整的社会变革
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通车营运,标志英国“铁路时代”开始,截止到1870年前后,英国通车铁路长达15 500英里,速度之快,实属罕见。这主要得益于( )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科学理论的突破
C.资金得到了保障 D.各阶层广泛参与
1820年英国纺织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有24万人,1856年只剩下2.3万人。在其他传统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也有类似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的进行 B.机器使用的推广
C.电气时代的到来 D.经济危机的发生
美国捕鲸业曾一度繁荣,鲸油、鲸骨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照明、润滑、服装等行业;19世纪60年代以后却急转直下,许多从业者破产或被迫转投其他产业。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技术革新改变市场需求
B.政府转为扶持重工业
C.保护生态成为社会共识
D.生产及资本走向集中
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1936年,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甚至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人民工业化建设的积极性高涨
B.经济大危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C.工业发展一定程度恶化了生产环境
D.发达国家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