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9 10:57: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2张PPT)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成都杜甫草堂对联
看看这三幅对联,谈谈你们所了解的杜甫: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看看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波澜”。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
1
2
3
学习目标
反复朗读并背诵,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品味诗中的环境及人物描写,体会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初读比较
认识诗体
壕háo 吏lì 翁wēng
逾yú 邺yè城 戍shù
更gèng 惟wéi 妪yù
役yì 炊chuī 咽yè   
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朗读诗歌,读准节奏
五言古诗
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从结构上来看:这三首诗的共同之处为:五字一句,两句押韵,“二三”节奏。不同之处为:《春望》《望岳》共8句,本诗共24句。
从内容上来讲:《望岳》和《春望》的内容都有大量写景,而本诗无景物描写,都在写人记事,是一首叙事诗。
思考《石壕吏》与《望岳》《春望》等律诗在体裁和内容上的异同。
品读诗歌感受诗情
1.自由诵读,感知内容。
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信息。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吏 老妇 作者(旁观者) 老翁(次要人物)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妇前致词
登前途,与翁别
石壕村

1.精读诗眼,感受民情。
再次读诗,说一说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妇的境遇。

“苦”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三男城戊。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妇啼一何苦”
(2)“吏呼一何怒”——补白石壕吏
全诗大多数语句都是老妇哭诉其“苦”,她为何如此“致词(见课文注释)”?请找出与“妇啼一何苦”相对应的“吏呼一何怒”,并把“吏呼”的内容补充出来。
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老妪:室中更无人。
吏:
老妪:惟有乳下孙。
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汝家有男丁否??
还有他人否?
其真无人耶?
孙母现何在?
汝家必征一人。
请男生模仿差役的语气,女生模仿老妇的语气,进行分角色朗读。
《石壕吏》的内容看似多写老妇,实际上无一处不在写官吏的凶狠野蛮,也就是明写老妇,暗写官吏。这种方法叫“藏问于答”。
3.回扣细节,体察诗人。
作者为何在全诗中只作为一个旁观者呢?
在不同寻常的时间(“暮”)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件(“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面对如此苦难的老妇,面对如此残暴的官吏,作者对老妇的同情、对官吏的控诉跃然纸上。但反观他的行为,作者身为朝廷官员,却只做了一件事“独与老翁别”,在天色将明之时,与失去妻子的老翁告别。
这源于作者内心的复杂矛盾。老妇一家的苦难命运激起了作者的深切同情。同时,尽管老妇应征是被逼无奈,但是作者仍旧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牺牲精神,因为他自己是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平叛战争的,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然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是战争所迫,差役所胁,这又是他难以接受,甚至想要控诉的。这种矛盾的内心世界难以表达,所以他耳听幽咽,夜久未眠,却没办法成为故事的主角,为老妇一家解决问题,只能成为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
联读拓展
走进诗心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结合背景,感受“三吏”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其实源于当时社会本身的矛盾。在当时的背景下,民不聊生。一方面,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国难当头,唐朝统治者却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钱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的社会中尖锐地存在着。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保卫自己的故土家园。
背景介绍
杜甫的“三吏”既揭示战争背景下百姓的苦难,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如《新安吏》中的“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潼关吏》中的“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等,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如《新安吏》中的“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撞关吏》中的“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