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课
复习目标
1、复习课下文学常识及作家作品简介。
2、巩固背诵原文及课下注释。
3、梳理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重点及难点。
4、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背诵文章主旨。
第一课时
20、曹刿论战
复习指导一:
1、自主巩固课下文学常识。
2、背诵课下注释及原文。
(15分钟)
复习指导二:
文章重点、难点解析(25分钟)
温馨提示:
①仔细读题、审题
②结合写作背景
③做好笔记
1、第一段哪句问话反映了曹刿有远见卓识?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是什么?
2、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何以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取信于民
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4532
3.“忠之属也”指的是哪一类事情?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取信于民
4、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
目光短浅,勇于纳谏
4533
5、探讨:鲁国取胜的原因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
灵活的战略战术。
4535
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
深谋远虑,取信于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
才能,指挥从容,冷静睿智,做事谨慎,善于进谏,
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国热情的谋士。
庄公:
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性格急躁,遇事鲁莽,
但善于纳谏,能知人善用的国君。
写作手法:
对比 衬托
背记本节课复习的重点。
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学而时习之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复习指导一:
1、自主巩固课下文学常识。
2、背诵课下注释及原文。
(15分钟)
复习指导二:
文章重点、难点解析
温馨提示:
①仔细读题、审题
②结合写作背景
③做好笔记
(25分钟)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①重视客观实际,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有自知之明,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2分)
②善于思考,能及时反思与自省。(1分)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1分)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
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共同点:
都说他比徐公美。
不 同 点
妻:
先从正面热情赞扬邹忌,再与徐公比较,语气十分肯定,极尽赞美,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
少了“君美甚”,肯定程度有所不同,不像妻那样热情
称赞,表现了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言语拘谨。
客:
用陈述句,语气平淡,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记叙中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既补充说明了邹忌向妻、妾、客发问的原因,也使下文“忌不自信”显得非常自然有据。
4.邹忌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这种进谏方式有何好处?
邹忌设喻说理,类比说理,以小见大、语言委婉从生活的小事推至齐威王的治国大事,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这种采用暗喻、暗示来讲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语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5、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原因是: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贤臣,二是齐威王管理民主,善于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而治国有方,使齐国内政修明。
启示:
(1)在分析问题时,我们要敢于且善于提出自己的正确看法。
(2)要能够虚心地向师长、同学等征求意见,并能够认真听取和采纳其正确意见。
文章主旨
本文记述了邹忌以家庭琐事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背记本节课复习的重点。
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学而时习之
22、陈涉世家
第三课时
复习指导一:
1、自主巩固课下文学常识。
2、背诵课下注释及原文。
(20分钟)
复习指导二:
文章重点、难点解析
温馨提示:
①仔细读题、审题
②结合写作背景
③做好笔记
(25分钟)
1.文章第二段段写了哪些内容?
(1)起义背景
(2)谋划起义
(3)“威众”策略
时间、地点、发起人、参加者、
直接原因(遇雨失期,法皆斩)
形势分析
策略口号
“天下苦秦久矣”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根本原因)
鱼腹置书
篝火狐鸣
舆论准备
2、第三段开头描述了陈胜发动起义的哪三个步骤?
智杀两尉,将士兵置于自己的领导下。
召令徒属,晓之利害,坚定起义信念。
为坛而盟,组成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
3、陈胜为何杀尉后才“召令徒属 ?其目的是什么?
计划周密,机智勇敢,富有谋略,以防不测。
晓之利害,坚定起义信念。
4、本文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详略得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详写了什么?略了什么?有什么好处?
有关起义前的事迹,略写。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
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详写。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在起义中所崭露出来的英雄色彩,令读者对这位英雄的音容举止产生深刻的印象。
作战过程,略写,以免把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中。
4、分析陈胜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人物形象
* 起义以后的陈胜
* 起义初期的陈胜
* 起义时刻的陈胜
* 少年时期的陈胜
胸怀大志
{
远大抱负
{
谨慎谋划
周密部署
舆论策略
{
{
攻城掠地
据陈称王
号召激励
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超人才略
胆识
卓越
组织才能
5、在杀死两尉过程中,吴广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①抓住时机。
②故意使自己受辱。
③激怒众人。
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详细而系统地记述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作者满怀热情地歌颂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肯定了陈胜在推翻秦朝政权中的伟大作用。
背记本节课复习的重点。
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学而时习之
23、出师表
第四课时
复习指导一:
1、自主巩固课下文学常识。
2、背诵课下注释及原文。
(20分钟)
复习指导二:
文章重点、难点解析
温馨提示:
①仔细读题、审题
②结合写作背景
③做好笔记
(25分钟)
1.诸葛亮向后主共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2.你认为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第三条,亲贤远佞最重要。
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3、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①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
②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
③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陈述作者临危受命,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3.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理解性填空:
5、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
有什么用意?
①主要追述自身身世、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背景,以及思想基础、物质准备,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②后半部分追述这几件事,一方面,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另一方面,将出师和谏言联系起来,希望刘禅亲贤远佞,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6、作者在本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个字来概括?
报先帝,忠陛下
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7、文中13次提到先帝,作用是
勉励后主“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成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大业。
8、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对后主刘禅在朝廷内政上、军事上题出的建议。总结“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隆的历史经验,表明“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思想情感。
主题思想
背记本节课复习的重点。
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学而时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