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 溯本求源
-- 《跷跷板》一课的学习路径设计
1
一、课前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 2011 )》提出数学课应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 数学活 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 试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思考了几个问题: 1.物体比较轻重时, 如何引 导学生规范语言叙述的完整性? 2.通过观察无法准确地判断出谁轻谁重, 如何有 趣地组织学生通过掂一掂的活动进行直观体验? 3.如果两个物体的质量比较接 近时, 很难通过估计的方法判断出谁轻谁重,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 较? 4.在“圈一圈”的活动中,如何引领学生回顾物体之间比较轻重的全过程, 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 教材分析
《跷跷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的第三课, 其 主要内容是比较轻重。本课是在学习了比较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四个活动,“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和“圈 一圈”,这是学生认识物体之间轻重关系的一个过程展示, 从感官到准确测量, 是一个进阶的学习过程。“说一说”反映的是两个物体能直接通过观察比较轻重; “掂一掂”反映的是物体无法通过观察判断轻重时, 可以通用自己的肌肉感觉来 判断; “称一称, 说一说”反映的是两个物体质量很接近时,即既无法直接观察 进行比较,也无法通过肌肉感觉判断时, 可以借助测量工具,实现轻重的比较。 “圈一圈”目的在于回顾物体比较轻重的整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二) 学情分析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 但都已不同程
(
总
结提升
) (
情
境导入
) (
分享共进
)
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都已经知道物体是可以比 较轻重的, 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程度有差异),但是对借助 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 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 惯尚未形成, 自控能力较差, 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 我对教材内容作 了适当的调整, 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 的探索欲望。
三、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系列活动中, 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 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
学习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五、学习路径
任务驱动
图 1 学习路径图
六、教学流程
图 2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小朋友们, 你们玩过跷跷板吗?通过玩跷跷板, 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情
2
境图)
预设 1:重的那边压下去,轻的那边跷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们喜欢玩的跷跷板导入新课, 增加趣味性, 提高孩子 们的学习兴趣。
2. 动物园里进行了一场选“重”活动,我一起来看一看。看到这个情境,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看到狮子和老虎在玩跷跷板,你能说一说,谁轻,谁重呢?
预设 1:狮子重,老虎轻
预设 2:狮子比老虎重。
预设 3:从图中, 我们看到, 狮子那边压下去了, 所以狮子重, 狮子比老虎 重;而老虎这边跷起来啦,所以老虎轻,老虎比狮子轻。
在孩子们表达信息的过程中, 鼓励他们说完整的话, 同时将信息逐条整理到 黑板上。
4.老虎和豹子比,谁轻,谁重呢?
预设 1: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 老虎这边压下去了, 老虎重, 老虎比豹子重; 豹子那边跷起来了,豹子轻,豹子比老虎轻。
5.通过刚刚的比较,我们发现狮子比老虎重, 豹子比老虎轻。那么, 狮子、 老虎和豹子比,谁最重,谁最轻呢?
预设 1:因为狮子比老虎重, 老虎又比豹子重, 所以, 狮子最重, 豹子最轻。
6.刚刚, 我们学会了在跷跷板上比较小动物的轻重,那离开了跷跷板我们 又怎么比轻重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狮子、老虎和豹子, 玩跷跷板, 根据跷跷板里重的在 下面、轻的在上面。可以直观的发现狮子比老虎重, 老虎比狮子轻, 从而, 可以 得出狮子最重,豹子最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 任务驱动,体验轻重
活动一: 掂一掂 ,谁重谁轻?
1.这两本书,谁轻, 谁重呢? ——我们看到,红色的大一些,但比较薄, 而橙色的小一些,但很厚。通过观察,无法判断谁轻谁重。我们又没有跷跷板, 该怎样比较呢?
3
预设:可以用手来掂一掂,直接感觉谁轻谁重。
2.孩子们,当有些东西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判断谁轻谁重时,我们就用手去 掂一掂, 感觉物体的轻重。例如, 我们可以掂一掂书本的轻重, 也可以掂一掂书 本与尺子、文具盒等的轻重。你们也掂一掂吧!
预设 1:红色书比橙色书重
预设 2:书比尺子重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操作,当孩子无法用眼睛判断轻重时, 可用 掂一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使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数学贴近生活。 在这一环 节中, 教师要确保准备好的两件物品, 质量不要太接近, 防止在“掂一掂”的活 动中,出现不必要的教学困境。
活动三: 称一称 ,谁重谁轻
1.淘气在比较梨和苹果谁轻谁重时,也用了掂一掂的方法。 看,淘气的表 情,似乎掂一掂也比较不出来呀!怎么办?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2.看,老师带来了一个工具——天平, 人们经常使用它比较轻重,它是高 级的跷跷板。 两边托盘里没放东西或两边放的东西一样重时, 天平的两边是一样 高的,平平的;当天平的两端不平衡时,说明一边重一边轻。
3.这里, 我们可以采用称一称的方法来比较梨和苹果的轻重。只要将梨和 苹果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里就能比较了!我们来看看吧!
预设: 梨这边压下去了, 梨重; 苹果那边跷起来了, 苹果轻。所以, 梨比苹 果重,苹果比梨轻。
【设计意图】当用手掂一掂无法判断物体的轻重时, 进而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提出解决问腿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 逐步引出“借助测量工具, 用天平 称一称”,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最后师生总结:称一称是比较物 体轻重的又一种方法。
4.小结: 从刚刚的活动中, 我们知道, 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有三种,分别 是:看、掂、称。 你能说一说吗? 这些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你会了吗?
预设 1:有些物体通过看一看能直接判断轻重的,比如大象和小狗。
预设 2:如果不能直接通过看一看判断,我们通过掂一掂比较轻重的,比如 书本和铅笔盒。
4
预设 3:如果看一看, 掂一掂都没法判断轻重, 我们可以称一称, 比如刚才 的称苹果和梨。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进行小结, 能强化学生对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 度理解,更有利于解决相应的习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阶梯练习,分享共进
1.这里有一个铅球和一个皮球,铅球与皮球比,哪个大哪个小? 预设: 皮球大,铅球小。
2.你们敢大胆地猜一猜: 哪个重哪个轻呢? 说说你的理由。 3.我们请天平来帮帮忙吧!
预设 1:铅球小,但铅球比皮球重;皮球大,但皮球比铅球要轻。
预设 2:在比轻重时, 我们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受很多方面的影响。 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就轻。
4.相信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了, 那你敢挑战“智力大冲关”吗! 准备好了吗?开始!
关卡 1:轻的画“√”,重的画“○”
关卡 2: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5.课堂小测:课本第 23 页,第 3 题与第 4 题。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 层层递进, 有利于学生深度巩固知识, 既重视培 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又重视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课堂小测对学生要 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挑战性很强。
(四) 回顾所得, 总结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5
2.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总结三种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让孩子们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 归纳。
八、板书设计
图 3 学习路径图
九、教学反思
本课安排的是认识物体的轻重关系。在比较轻重这一节中, 我设计了 3 个活 动环节: “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的优缺点。
(一) 优点:
1、在看一看这个活动中,能够充分尊重小朋友们的视角,给小朋友们时间 去说一说都有哪些发现。
2、围绕实际问题梨与苹果谁重谁轻驱动孩子们数学思考。
3、放手学生去体验,让学生感受物体的轻重。
4、适当梳理总结,明确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二) 缺点:
1、没有充分的分解任务,帮助学生理解 。
2、没有让学生适当地去读一读这节课当中的重要结论。
3、在教学活动中缺少鼓励孩子大胆自信表达。
6
(三) 改进措施: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合理分配教学环节时间充分留给学生活动时间。
2、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优化数学语言。多让孩子们
来说,自己少说多引导。 3、应该通过读一读课堂中的重要结论,强化轻重概念。 4、充分利用孩子们的生成资源, 多让孩子们动手去实践,当孩子们有争议
时,让孩子们自己去论辩,弄个小型的辩论赛。 5、在组织教学中应该充分关注台上台下的孩子,让孩子们认真倾听并积极
回答问题。
6、在今后的组织教学中,通过奖励小红花让孩子们大胆自信的去表达。
十、教材图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