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八下历史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基础巩固
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诞生于(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三大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3.我国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和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诞生于( )
A.三大改造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4.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了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成为了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这直接反映了(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开展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
5.下列哪个企业是一五计划时期在我们辽宁成立的( )
A.大庆油田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鞍山钢铁厂 D.汉阳铁厂
6.对联延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美好心愿。下列对联中反映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成就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C.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7.请为下面这组老照片拟定一个共同的主题( )
A.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B.改革开放之路
C.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D.初建社会主义
二、拓展延伸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请简单概括我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特点。
(2)请圈出材料二示意图中的重工业部门。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一五”计划的完成对当时的中国有何重大的意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为了起草宪法,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五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了宪法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接着,宪法草案面向全社会公布,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材料四 ……(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会议执行主席根据计票人和监票人的报告,宣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的结果:投票数共1197张,同意票1197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的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
——摘自《人民日报》1954年9月21日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1954年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2)依据材料三,说说宪法草案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3)材料四中为什么用“伟大的文献”来形容这部宪法?请写出一条此宪法中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156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东北地区有54个项目,成为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为何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请结合所学搜集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学习心得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自主预习
请你自主学习《第5课 三大改造》,思考问题。
1.三大改造涉及到了哪三大行业?
2.对这三大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分别是什么?
3.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单元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基础巩固
1.A 2.B 3.B 4.B 5.C 6.B 7.A
二、拓展延伸
8.(1)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9.(1)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说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宪法的制定,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宪法的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意思相近即可)
(3)原因: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三、合作探究(略)
四、学习心得(略)
五、自主预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