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阶段性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于以往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的历史学论著。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 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 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 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 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一项是( )
A. 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 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 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 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 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答案】1. D 2. B 3. D
4. ①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②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5. 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②口述历史过程: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更不会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曲解文意,由原文“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化,由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是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错误,根据原文“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非是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口述历史”的问题以及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有益探索。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重在说历史的作用。
B.科林伍德《自传》重在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
C.胡也频的观点割裂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D.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强调“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可知,“口述历史”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
根据“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可知,“口述历史”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题干假设的情境为自己作为“被访谈者”接受采访。
根据“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可知,首先应该扩大知识储备。
根据“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要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
根据“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可知,要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
根据“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可知,不能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撤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剥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铁啦?”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的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B. 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C. 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D.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B.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C. 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光天化日之下的侵略暴行令人发指。
D. 小说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点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铁”则是“确定”的意思。
8. 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9. “在抗战中,我不仅应当是个作者,也应当是个最关心战争的国民。”这是老舍先生作为人民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A
8. ①瑞宣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有知识也有些能力,能从平日积累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②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怀。北平陷落,瑞宣万分焦急;他痛恨侵略者,希望为国尽力,不做亡国奴。③对家庭富有责任感。他忧虑一家人在乱世中的生计,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④有些懦弱,缺乏主见。忠孝无法两全,令他无奈、痛苦与忧愤,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9. ①作为创作者,老舍先生客观展现了北平陷落后普通民众的生活画卷和真实的情感变化。②作为国民,老舍先生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了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以及对国家的真诚热爱。③老舍先生的创作基于人民立场,书写人民的生活,引导人民的价值观。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
D.“因而贏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错误。由原文可知,瑞宣并不支持他立刻就走,而是让他再等一年,一方面老三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另一方面瑞宣认为万一过几天北平“和平”解放了,岂不是多此一举?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肖像描写”错误。文中没有对瑞宣的肖像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由原文“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可见,他受过高等教育,能够推测战争形势;
由原文“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可见,他是个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发愁;
由“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可见他有爱国情怀,希望为国家尽力;
由“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可见,他有些懦弱,缺乏主见,面对老三要离开的选择,他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进行个性化解答的能力。“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作为国民,老舍先生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了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以及对国家的真诚热爱。
“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老舍先生的创作基于人民立场,书写人民的生活及家、国情怀,引导人民的价值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举进士,调西京推官。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着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B.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C.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D.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差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明清进士分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 朋党,为争夺权位、排除异己或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往往相互倾轧,使政局混乱。
C. 面赐,当面赏赐,“赐”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字含义相同。
D. 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一般指晋升官职,而“左迁”指降低官职,犹言“下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聪明过人,名扬天下。他从小就聪敏过人,读书有过目成诵的本事,中举后与梅尧臣交游,吟诗作歌,相互唱和,凭借文章扬名天下。
B. 欧阳修性格刚直,著文申辩。他与尹洙等人因为替范仲淹伸冤而被放逐,被世人视为同党,于是写了《朋党论》,阐明自己在朝中并没有同党。
C. 欧阳修备受器重,谨守职分。他论事恳直得罪了不少人,却得到皇帝的嘉奖;调离谏职时皇帝让他畅所欲言,他却表示不当谏官就不能越职言事。
D. 欧阳修遭人忌恨,屡受陷害。他敢于直言而遭到奸邪之徒的忌恨,这些人就利用他的外甥女张氏的案件罗织其罪状,导致他被贬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2)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14. 范仲淹任职陕西时聘请欧阳修担任掌书记,欧阳修为什么要拒绝?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皇帝说:“你只管说好了,不要因为在朝廷还是在地方而有所区别。”
(2)小人恐惧欧阳修被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
14. ①注重名节;
②当初仗义执言不是为了一己私利;
③认为好朋友可共退不必同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
“司谏高若讷”是官职+人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D;
“修贻书责之”中“贻书”的目的是“责之”,关系紧密,中间不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含义相同”说法错误,“面赐”的“赐”解释为“赏赐”,句意: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解释为“恩惠”,句意: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B.“阐明自己在朝中并没有同党”说法错误,原文“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阐明的是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第”,只管,尽管;“中外”,朝廷内外;“毋”,不要。
(2)“用”,被起用;“诈为”,伪造;“乞”,请求。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结合文中“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可知,欧阳修表明他过去的做法,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一起贬职不一起进职是可以的。这说明他拒绝的原因是注重名节;当初仗义执言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想在自己正直的言行中得到好处;认为好朋友可共退不必同进。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西京推官。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入朝为官,做了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范仲淹前往陕西,被征召为掌书记。欧阳修笑着推辞说:“过去的做法,难道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吗?一起贬职不一起进职是可以的。”庆历三年,兼管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当初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分啊。现在这几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司事。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
熙宁五年去世,谥号曰文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以“秋风”起兴,作者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李白,不经意的寒暄实则言浅情深。
B. 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共同构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
C. 诗歌的颈联饱含哲理,写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D.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自然地想到写诗向被谗放逐的屈原的冤魂倾诉好友相似的遭遇。
16. 明代唐汝询评杜甫此诗“是一片真情写成”,请结合全诗分析杜甫的“真情”。
【答案】15. D 16. ①殷切思念。诗歌标题直接点明“怀”人,颔联也在写作者急切盼望得到好友的消息。②牵挂担忧。无论是担心“凉风”袭人,还是忧虑“江湖秋水”的风波险阻,都表现作者对好友的牵挂关心。③同情悲慨。诗歌后两联隐喻李白遭人诬陷,并联想到与友人千载同冤的屈原,表达作者对好友的遭遇愤慨不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杜甫自然地想到写诗向被谗放逐的屈原的冤魂倾诉好友相似的遭遇”理解错误,不是杜甫写诗,而是李白写诗。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颔联“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可知,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且由诗歌题目“天末怀李白”亦可知,杜甫的“真情”体现在对李白殷切思念。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 ”看似不经意寒暄,而是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由“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可知,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表达作者对好友的遭遇愤慨不平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李白《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永《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答案】 ①. 汨余若将不及兮 ②. 恐年岁之不吾与 ③.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④.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⑤. 烟柳画桥 ⑥. 风帘翠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汨”“与”“扪”“膺”“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___________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___________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展现着民族精神风貌。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14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者百年的不懈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___________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华夏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___________,扎根田野,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容置喙 大有可为 揭露 宵衣旰食
B. 不言而喻 大有作为 揭露 栉风沐雨
C. 不容置喙 大有作为 揭示 宵衣旰食
D. 不言而喻 大有可为 揭示 栉风沐雨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B. 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C. 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D. 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D 19. B
20. 将历史比作教科书,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语境强调“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没有说的必要,这里应填“不言而喻”。
大有可为:比喻所做之事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原意不能指人,现也可用以形容人。大有作为:意思是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很大成绩。语境强调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有发展前途,此处应填“大有可为”。
揭示:指出或阐明不易看清的事物。揭露:使隐瞒的事物显露出来。根据语义及后文的“文明的来处”,这里应填“揭示”。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此处不是形容政务的,应填“栉风沐雨”。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二处语病:
一是关联词的位置不当,前后句主语不同,故“因为”放在“他们”之前,“所以”放在“中国”之前。
二是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在形容词短语之前,“精妙绝伦的一件件”“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应改为“一件件精妙绝伦的”“一座座规模宏大的”。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效果的能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连用两个比喻,第一句将“历史”比作“教科书”,第二句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比作“活字典”,“历史”“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好理解,而读者对“教科书”“活字典”则有具体的感知。因此,两个比喻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不断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探寻文明的来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都有午休的习惯,那么为什么要午休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睡眠研究专家说,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的做法。那时的人类是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 ① 。
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午休是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是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体会到, ② 。据《纽约时报》报道,24分钟的午睡,能够有效地改善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的注意力与工作表现。( )。国外有资料证明, ③ ,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午睡的国家低得多,这与午休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有关。所以,有人把午休比喻为最佳的“健康充电”,是有充分的道理的。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午休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
B. 午休还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
C. 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D. 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①因此午休成为人们躲避高温的方法 ②午休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③在一些有午休习惯的国家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按照所要填写的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先是大脑、身体的休息,进而才能说提高免疫能力,排除AB。而CD同样遵循逻辑关系来论述,有了免疫能力才能提高抗病能力,所以排除D项。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第一段提出问题“很多人都有午休的习惯,那么为什么要午休呢”,然后说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专家认为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的做法,最后得出结论,那么结论就是午休成为人们躲避高温的方法。所以第一处可填“因此午休成为人们躲避高温的方法”。
②应是下文的总起句,从“据《纽约时报》报道”的事例中可总结出“午休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③从后文“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午睡的国家低得多”“这与午休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有关”可知“其”指代的是“有午休习惯的国家”,与“不午睡的国家”形成对比,可填“在一些有午休习惯的国家”。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论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荀子在《劝学》里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傅玄的话包含两个含意,前两句强调环境对个人修养、成才的重要性,这两句广为人知。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后两句,“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两句强调的是个人应积极主动改变环境,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论语》中的思想和荀子的观点更印证了个人价值的真正含意。本材料的启示意义在于:“躺平”“躺成”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样子,当代青年应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宽广的襟怀,用自己的才能与人格魅力辐射周围,影响他人,影响环境,而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本次作文应重点阐述个人修养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突出个人主观能动性。若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则属于非核心立意。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个人小微光,增辉大环境。首先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之所以要提升自己并影响环境,首先是因为有这样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们身处盛世,尽情享受着国家跨越发展的红利,但也不应该忽视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社会冷漠”、“躺平”歪风等不良社会倾向需要我们去矫正;展望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愿景,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需要我们的积极求索;环境污染、气候危机等严峻挑战需要我们的关注与行动等等。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在具体措施上,每个人依照自己禀赋和能力的不同,都可以发挥形式多样的影响。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个体,但也可以做渺小却高尚的事业。当然,在“祖国复兴”的大背景下,要想有为,有效发挥正面影响,完善“三观”,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至关重要。
立意:
1.清澈之爱,为国富强。
2.青年有为,助国复兴。
3.修身为玉润草木,砥砺德行爱中华。
4.修雅成德,青年聚力展清芬。高二阶段性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于以往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的历史学论著。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 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 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 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 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 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 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 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 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 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撤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剥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铁啦?”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的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B. 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C. 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D.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B.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C. 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光天化日之下的侵略暴行令人发指。
D. 小说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点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铁”则是“确定”的意思。
8. 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9. “在抗战中,我不仅应当是个作者,也应当是个最关心战争的国民。”这是老舍先生作为人民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举进士,调西京推官。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着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B.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C.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D.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差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明清进士分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 朋党,为争夺权位、排除异己或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往往相互倾轧,使政局混乱。
C. 面赐,当面赏赐,“赐”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字含义相同。
D. 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一般指晋升官职,而“左迁”指降低官职,犹言“下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聪明过人,名扬天下。他从小就聪敏过人,读书有过目成诵的本事,中举后与梅尧臣交游,吟诗作歌,相互唱和,凭借文章扬名天下。
B. 欧阳修性格刚直,著文申辩。他与尹洙等人因为替范仲淹伸冤而被放逐,被世人视为同党,于是写了《朋党论》,阐明自己在朝中并没有同党。
C. 欧阳修备受器重,谨守职分。他论事恳直得罪了不少人,却得到皇帝的嘉奖;调离谏职时皇帝让他畅所欲言,他却表示不当谏官就不能越职言事。
D. 欧阳修遭人忌恨,屡受陷害。他敢于直言而遭到奸邪之徒的忌恨,这些人就利用他的外甥女张氏的案件罗织其罪状,导致他被贬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2)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14. 范仲淹任职陕西时聘请欧阳修担任掌书记,欧阳修为什么要拒绝?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以“秋风”起兴,作者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李白,不经意的寒暄实则言浅情深。
B. 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共同构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
C. 诗歌的颈联饱含哲理,写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D.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自然地想到写诗向被谗放逐的屈原的冤魂倾诉好友相似的遭遇。
16. 明代唐汝询评杜甫此诗“是一片真情写成”,请结合全诗分析杜甫的“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李白《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___________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___________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展现着民族精神风貌。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14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者百年的不懈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___________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华夏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___________,扎根田野,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容置喙 大有可为 揭露 宵衣旰食
B. 不言而喻 大有作 揭露 栉风沐雨
C. 不容置喙 大有作为 揭示 宵衣旰食
D. 不言而喻 大有可为 揭示 栉风沐雨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B. 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C. 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D. 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都有午休的习惯,那么为什么要午休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睡眠研究专家说,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的做法。那时的人类是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 ① 。
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午休是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是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体会到, ② 。据《纽约时报》报道,24分钟的午睡,能够有效地改善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的注意力与工作表现。( )。国外有资料证明, ③ ,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午睡的国家低得多,这与午休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有关。所以,有人把午休比喻为最佳的“健康充电”,是有充分的道理的。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午休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
B. 午休还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
C. 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D. 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论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荀子在《劝学》里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