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三则材料描述的是同一个地区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江南:
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古人又称江东或江左
长江
一、地图之上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优越的自然环境
宜居宜农
二、江南的政治变迁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
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阅读下列组图并结合《东晋形势图》,说说东晋政权特点。
《东晋形势图》
1.政治上依靠王导(南北大贵族),军事上依靠王敦,形成“王与马,共天下”局面,门阀士族与皇权相互依存;2.多次北伐,收复部分失地,但北伐失败,局部统一,偏安江南
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文帝、武帝在位时,轻徭薄赋,民殷国富
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劫
阅读下列组图,描述南朝政治、社会局面的变迁。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无积聚而多贫。——《史记》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宋书》描述了江南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想一想:何以江南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三、携手之下建江南
材料二: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材料一:荆扬晏安,户口殷实。——《晋书》
①自然条件:南方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②社会环境:南方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劳动力和技术:北民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
④人为因素:南下移民和南方民众共同努力;统治者重视生产。
农
业
生
产
a.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增加。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小麦推广
水稻为主
(1)农业
c.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d.发展种桑、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b.兴修很多水利。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探索新知
缫
丝
织
布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
魏晋南北朝大袖衫、间色条纹裙
(2)手工业——纺织业
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探索新知
冶
涛
灌钢法
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由北齐著名冶金家綦毋(qí wú)怀文发明。17世纪以前,西方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作出划时代贡献。
手工业——冶铸业
探索新知
造
船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船速明显加快,尤其是祖冲之发明千里船,能日得百余里。民间的造船业也很兴盛,有不少私人营造的大船。
根据史籍绘制的千里船
手工业——造船业
(东晋船只)相接万里(1里=500米)……
或渔或商也。
——(东晋)郭璞《江赋》
探索新知
六
朝
六朝都城建康,东晋时有人口4万户,到梁朝便发展到28万户, 居民和市场多数在淮河两岸,市场多而分散,
(3)商业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
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29年
589年
古
都
建业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探索新知
想一想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链接:“经济中心”与“经济重心”的 区别
“中心”涉及政治的影响,一般来讲首都在哪儿,就在哪儿形成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统一时期,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分裂时期,则可能有多个中心。“经济重心”则是指经济最发达、地位最重要的某个较大地区。
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