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组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某摄影爱好者9月23日在赤道某地采风,为了追求摄影质量,其选择“黄金时刻”和“蓝调时刻”进行拍摄。黄金时刻是指太阳高度在6°至负4°之间的时刻,天空会呈现美丽的霞光;蓝调时刻是指太阳高度在负4度至负6°之间的时刻,天空会呈现静谧的蓝色。下图为“黄金时刻”和“蓝调时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美丽的霞光持续的时间大概是( )
A.60分钟 B.50分钟 C.40分钟 D.30分钟
2.蓝调时刻天空会呈现静谧的蓝色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大气的折射 B.大气的散射 C.地面的反射 D.大气的反射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德国总理朔尔茨带领超豪华的企业家天团于北京时间11月4日9:40抵达北京,晚8:30专机返程,回到柏林(13°E,52°N)已经是当地时间2点45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天北京天气晴朗,当朔尔茨走下飞机时,其身体影子朝向( )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
4.朔尔茨专机飞行的时长大概是( )
A.13小时15分 B.6小时15分 C.5小时45分 D.18小时15分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蜂窝状洞穴作为丹霞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泛且成群的出现在垂直陡峭的崖壁上,这种独特的洞穴景观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洞穴在发育过程中容易发生岩石崩塌现象而造成地质灾害。下图示意广东丹霞山某大型蜂窝状洞穴的形成过程(其中下部为洞穴侧视剖面图,上部为洞穴立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大型蜂窝状洞穴形成的过程依次为(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④①② D.③②④①
6.关于该地蜂窝状洞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导致洞穴进一步扩大主要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强
B.图③砾石颗粒脱落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
C.导致图④穿洞作用发生主要是流水作用
D.导致洞穴发生崩落消亡的原因是风化作用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下图为青藏高原多年平均气温、0cm地温和地气温差的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青藏高原地气温差最小的季节,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索马里寒流势力强势
B.天山牧民将牛羊赶到山上放牧
C.中国的油轮逆水通过北印度洋返回
D.法国南部葡萄园阳光普照
8.关于该地气温与地温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大气对地面温度影响大
B.该地气温一直高于地温
C.夏季气温高是因为大气逆辐射作用强
D.冬季气温低与该地多冻土具有相关性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直布罗陀半岛位于地中海至大西洋狭窄通道的东端北岸,陡峭延绵的巨石山体与莱万特风结合,就产生莱万特云。所谓莱万特风,实际就是高压带南部形成的偏东气流。下图为某日莱万特风形成时等压线图。夏(冬)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之比称为夏(冬)雨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莱万特云最有可能形成在( )
A.4月 B.7月 C.11月 D.1月
10.此时,甲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1.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冬雨率比乙地高
B.乙地受盛行西风控制的时间比甲地长
C.乙地冬雨率比甲地高
D.甲地年降水量低于乙地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各种时空尺度的天气过程。下图为太平洋海域水温距平值(与多年平均水温的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年份,秘鲁附近出现的现象正确的是( )
A.海鸟的数量较往年大大增加 B.沙漠地区降水异常增加
C.海雾出现的几率降低 D.沿岸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
13.此现象发生时,全球气候将出现异常变化,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中国将出现暖冬 B.澳大利亚东北部出现干旱
C.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偏低 D.南方干旱灾害严重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山体效应是德国学者在阿尔卑斯山观察到的与温度相关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和雪线)自山体外侧到内部逐步升高的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导致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显著的根本原因是( )
A.山地内部降水多 B.山地吸收的太阳辐射强
C.山地内部地面辐射强 D.山地内部大气保温作用强
15.阿尔卑斯山山体内部与外侧比较,其内部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林线分布海拔高 B.雪线分布海拔高
C.植物生长季短 D.气温高
二、综合题
16.(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由南北二岛组成,南阿尔卑斯山纵贯南岛中西部,西南海岸多峡湾地貌。首都惠灵顿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风力较小,冬季风力强劲,素有“风城”之说。库克海峡位于南岛和北岛之间,断裂陷落而成,两侧为山地,峭壁悬崖,海岸线曲折,水流湍急多变。下左图为新西兰地形示意图,下右图为峡湾形成过程示意图。
(1)分析新西兰南岛东、西岸降水的差异。
(2)用板块构造理论简述新西兰火山众多的原因。
(3)用地质作用原理说明峡湾公园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4)从大气环流、地形的角度推测库克海峡水流湍急显著的季节及原因。
17.(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下图为中国沙区冬半年主要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西伯利亚高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形成过程。
(2)推测风成黄土在此处堆积的原因。
(3)据图简述塔里木盆地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
18.(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解不同放牧制度对天山北坡草地及其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对自由放牧草场、季节性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裸地的径流产沙动态及土壤抗冲性进行研究,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下右图为不同放水量下各样地15分钟累计产沙量图,图例①②③代表前面四种放牧制度。下左图为天山博格达峰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1)对比天山南北坡雪线高低并简述原因。
(2)推测季节性放牧的牧民在北坡放牧的规律。
(3)说明右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放牧制度并判断该地最适宜的放牧制度。
19.(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流程较短,入海口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其形成与河流含沙量、地形、热带风暴等因素相关性大。下左图为恒河三角洲示意图,下右图为入海口某江心沙洲地形状况,一年中该沙洲面积变化巨大。
(1)分析恒河三角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的原因。
(2)推测江心洲面积最小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球自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大气散射,电磁波同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发生相互作用,使入射能量以一定规律在各方向重新分布的现象。其实质是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粒子在入射电磁波的作用下产生电偶极子或多极子振荡,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与入射波频率相同的子波,即散射波。散射波能量的分布同入射波的频率(波长)、强度以及粒子的大小、形状和折射率有关。
1.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赤道昼长为12小时,一天太阳高度变化为0°—90°—0°,即每4分钟变化1°。拍摄美丽的霞光是在黄金时刻,太阳高度在6°至-4°之间的时刻,太阳高度变化10°,时长大约为40分钟。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过程中,经过大气层时发生了散射,而小颗粒的散射主要散射蓝紫光波,所以散射的光通常会是蓝色。B正确,折射、反射只改变光传播的方向,但对光没有选择性,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3.D
4.A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先求出两地的时区差,每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求出区时。
3.德国总理朔尔茨北京时间11月4日9:40抵达北京,此时太阳位于东南天空,其身体影子朝向西北方。故答案为:D。
4.朔尔茨专机晚8:30(北京时间20:30)返程,回到柏林(13°E,52°N)已经是当地时间(东一区)2点45分(北京时间为次日的9:45分),计算可知,飞机飞行了13小时15分。故答案为:A。
【答案】5.D
6.C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大型蜂窝状洞穴由砂岩差异风化、流水侵蚀形成,洞穴的周围由于流水作用以及长期的风化,形成了非常圆滑的表面。小洞穴群因岩性存在的差异,在盐风化+风旋流的作用下,使得砂岩中的粗砂颗粒风化剥落,于是就在崖壁表面留下了一个个的蜂窝状小洞穴群。
5.蜂窝状洞穴是由红色砂岩被外力风化、侵蚀而形成。首先风化作用导致砾石颗粒脱落,即为③;砾石颗粒脱落导致出现小洞穴,流水侵蚀,使洞穴加深,为图②;流水的侵蚀作用洞穴进一步扩大和穿洞作用发生,为图④;洞穴下部受重力作用,发生崩落消亡,为图①,故顺序为③②④①。故答案为:D。
6.蜂窝状洞穴是由红色砂岩被外力风化、侵蚀而形成,风化作用导致砾石颗粒脱落,B错误;导致洞穴进一步扩大和穿洞作用发生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A错误,C正确;导致洞穴发生崩落消亡的原因是重力作用,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7.C
8.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7.据图可知,青藏高原地气温差最小的季节是北半球的冬季,此时索马里海域为索马里暖流,A错误;天山牧民将牛羊赶到山麓冬季牧场放牧,B错误;中国的油轮逆水通过北印度洋返回,C正确;法国南部为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D错误。故答案为:C。
8.根据“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温对气温影响大,但气温对地温影响小,A错误;据图可知,该地地面温度一直高于气温,B错误;夏季气温高是因为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导致气温高,C错误。该地属于青藏高原,冬季冻土广布,地温低,故影响到气温低(大地暖大气),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9.B
10.C
11.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点评】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画法: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用手:掌心向上,南左北右,近地面偏45°,高空偏90°)
9.结合图片可知,此时地中海受高气压控制,根据其纬度,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到西风带控制,因此该图所示的时间为夏季;结合选项,7月应为夏季,故答案为:B。
10.根据风向的判读方法,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1025百帕等压线指向1020百帕,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北半球向右,故风向为西南风。故答案为:C。
11.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气候是由副高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甲地处于北部,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长,降水多,降水时间长,冬雨率低;乙地处于南部,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短,降水少,降水时间短,降水集中,冬雨率高,A错误,C正确;乙地纬度相比甲地较低,因此乙地受到西风控制的时间比甲地短,B错误;甲地纬度相比乙地较高,受到西风带控制时间较长,因此甲地降水量较多,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2.A
13.D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12.据太平洋海域水温距平值图可知,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较往年低,说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此时信风势力增强,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增强,秘鲁寒流势力增强,海雾出现的几率增加,鱼类增加,海鸟增加,A正确;信风势力增强,沙漠地区降水减少,B错误;水温降低,出现海雾机率增加,C错误;沿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D错误。故答案为:A。
13.拉尼娜现象,其结果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中国将出现冷冬,A错误;澳大利亚东部的降水将增加,B错误;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偏高,C错误;中国南方干旱灾害严重,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4.B
15.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4.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山体效应是与温度相关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和雪线)自山体外侧到内部逐步升高。说明山地内部温度比山地外部高,因此导致山体效应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大的山系其表面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成长波辐射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其内部的气温要比相同海拔高度上自由大气的气温高,根据“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影响气温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B正确,内部降水少于外部,A错误,山地内部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山地内部大气的热源从根本上也是来自太阳辐射,故大气保温作用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故答案为:B。
15.根据山体效应原理,阿尔卑斯山山体内部比外侧气温高,故林线、雪线分布海拔高,植物生长季长,ABD不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6.【答案】(1)新西兰位于盛行西风区,吹西北风;南阿尔卑斯山纵贯南岛中西部,西部处于迎风坡,降水多,东部处于背风坡,降水较少。
(2)新西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地壳之下,岩浆沿着板块交界处喷出。
(3)在冰期,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地;间冰期,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水从谷地下游入侵,形成峡湾。
(4)冬季。
大气环流: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强劲的西风带使得库克海峡冬季风浪大。
地形:库克海峡两侧为山地,峭壁悬崖,海面狭窄,海水经过海峡抬升作用显著,故水流湍急。
【知识点】冰川地貌;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南岛的西岸降水量多于东岸,原因:新西兰中部以山地为主,且南岛位于西风带,终年盛行西北风,西侧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侧背风坡,降水少。 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由于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地壳之下的地幔的巨热、巨压区,为火山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岩浆沿着板块交界处喷出。
(3)由示意图可知,在冰期间,冰川由高往低处下滑,对岩石产生侵蚀,形成U形谷;间冰期,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从U形下游谷地进入,对U形谷产生侵蚀,长期的侵蚀形成峡湾。
(4)水流湍急的季节为冬季。从大气环流来考虑,库克海峡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强劲的西风带使得库克海峡冬季风浪大;从地形因素来看,库克海峡是地壳构造运动下沉造成的,而两侧则保留着悬崖,库克海峡北连接的是塔斯曼海湾,向南连接的是南太平洋,因为这南北两端都是开阔的海湾地形(你可以对着地图新西兰的库克海峡看),因此造成造成海峡水流湍急多变,风浪比较大。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火山为岩浆喷发形成,主要与板块运动有关。结合该地区的区域位置可确定,该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多火山。
17.【答案】(1)主要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形成过程: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亚欧大陆为面积最大的大陆,冬季降温快、气温低。蒙古、西伯利亚身居内陆且地势高、气温低,形成强大的冷高压。
(2)西北风(偏西风)从西北内陆带来大量的黄土,受秦岭、太行山的阻挡,风速减小,黄土堆积。
(3)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中部、东南部受东北风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东方(东北方);
西南部受绕过高原的北支气流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西方(西北方)。
【知识点】风沙地貌;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伯利亚高压为冬季北半球亚欧大陆形成的高压中心,其形成主要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冬季陆地降温快。北半球冬季,蒙古、西伯利亚身居较高纬度的内陆地区,且地势高,降温快,亚欧大陆又是面积最大的大陆,气温相对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低得多,因而盛行下沉气流,形成强大的冷高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力堆积的原因是挟带泥沙的风受地形、植被等因素影响,风速减弱,导致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图示风成黄土堆积处为黄土高原及关中盆地,其东侧为太行山,南侧为秦岭,高大地形阻挡了从西北内陆带来大量黄土的西北风(偏西风),风速减小,黄土堆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的方向即为当地盛行风风向。由图可知,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中部、东南部受东北风(偏东风)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东方(东北方);盆地西南部受绕过高原的北支气流即西北风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西方(西北方)。
【点评】由于海陆热了性质差异,1月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7月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18.【答案】(1)南坡雪线高于北坡。
原因:南坡为阳坡、气温高,北坡为阴坡、气温低;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
(2)夏季,将牛羊赶到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放牧;冬季,将牛羊赶到山地针叶林以下放牧。
(3)①禁牧草场;②季节性放牧草场;③自由放牧草场;裸地。最适宜放牧制度:季节性放牧。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天山的雪线南坡高于北坡。天山的南坡为阳坡,气温高,北坡为阴坡,气温低;北坡是迎风坡,来自北冰洋的气流受地形阻拦抬升作用,降水多,雪线低。
(2)北坡的牧场属于山地牧场,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水热条件和植被有着明显的垂直变化;夏季,林带(山地针叶林带)之上的高山草甸牧草肥美,牧民将牲畜赶到山上放牧;冬季,由于气温降低,牧民又将牲畜赶到山下放牧,因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必须进行转场放牧。
(3)由右图放水量与产沙量的对比关系可知,①随放水量增加,产沙量增加较少,说明植被覆盖好,为禁牧草场;②产量沙量其次,季节性放牧草场;③自由放牧草场,植被破坏严重,产沙量大;裸地没有植被覆盖,产沙量最大,④为裸地。从产沙量和对草场保护两方面分析,最适宜放牧制度是季节性放牧,可以较好保护草地,又可满足牧民需求。
【点评】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山地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的更替规律与当地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地区自然带更替规律相似;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数目越多;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的海拔高,因为阳坡获得热量多;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阳坡雪线比阴坡高。
19.【答案】(1)恒河流程较短,落差大,加之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入海口处地势平坦,泥沙淤积;夏季热带风暴频繁,风暴推动海潮涌向河口地区,促使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
(2)夏季。
原因:该地处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河流水位高且夏季入海口常受热带风暴影响,海水水位高。
【知识点】河流地貌;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三角洲为流水沉积而成的地貌。河流含沙量大、水流速度变慢是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恒河三角洲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恒河三角洲是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及众多支流相汇,河流带来大量泥沙;入海口附近地势低平、开阔相对封闭的孟加拉湾,流水沉积作用强;夏季热带风暴频繁,风暴推动海潮涌向河口地区,加强海水的顶托,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形成三角洲。
(2)夏季面积最小。原因:江心洲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西南风影响,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夏季流量大,对江心洲的侵蚀作用强,面积变小;夏季多热带风暴,热带风暴使海水水位上升,故江心洲面积变小。
【点评】冲积扇是指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组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某摄影爱好者9月23日在赤道某地采风,为了追求摄影质量,其选择“黄金时刻”和“蓝调时刻”进行拍摄。黄金时刻是指太阳高度在6°至负4°之间的时刻,天空会呈现美丽的霞光;蓝调时刻是指太阳高度在负4度至负6°之间的时刻,天空会呈现静谧的蓝色。下图为“黄金时刻”和“蓝调时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美丽的霞光持续的时间大概是( )
A.60分钟 B.50分钟 C.40分钟 D.30分钟
2.蓝调时刻天空会呈现静谧的蓝色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大气的折射 B.大气的散射 C.地面的反射 D.大气的反射
【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球自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大气散射,电磁波同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发生相互作用,使入射能量以一定规律在各方向重新分布的现象。其实质是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粒子在入射电磁波的作用下产生电偶极子或多极子振荡,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与入射波频率相同的子波,即散射波。散射波能量的分布同入射波的频率(波长)、强度以及粒子的大小、形状和折射率有关。
1.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赤道昼长为12小时,一天太阳高度变化为0°—90°—0°,即每4分钟变化1°。拍摄美丽的霞光是在黄金时刻,太阳高度在6°至-4°之间的时刻,太阳高度变化10°,时长大约为40分钟。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过程中,经过大气层时发生了散射,而小颗粒的散射主要散射蓝紫光波,所以散射的光通常会是蓝色。B正确,折射、反射只改变光传播的方向,但对光没有选择性,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德国总理朔尔茨带领超豪华的企业家天团于北京时间11月4日9:40抵达北京,晚8:30专机返程,回到柏林(13°E,52°N)已经是当地时间2点45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天北京天气晴朗,当朔尔茨走下飞机时,其身体影子朝向( )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
4.朔尔茨专机飞行的时长大概是( )
A.13小时15分 B.6小时15分 C.5小时45分 D.18小时15分
【答案】3.D
4.A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先求出两地的时区差,每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求出区时。
3.德国总理朔尔茨北京时间11月4日9:40抵达北京,此时太阳位于东南天空,其身体影子朝向西北方。故答案为:D。
4.朔尔茨专机晚8:30(北京时间20:30)返程,回到柏林(13°E,52°N)已经是当地时间(东一区)2点45分(北京时间为次日的9:45分),计算可知,飞机飞行了13小时15分。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蜂窝状洞穴作为丹霞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泛且成群的出现在垂直陡峭的崖壁上,这种独特的洞穴景观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洞穴在发育过程中容易发生岩石崩塌现象而造成地质灾害。下图示意广东丹霞山某大型蜂窝状洞穴的形成过程(其中下部为洞穴侧视剖面图,上部为洞穴立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大型蜂窝状洞穴形成的过程依次为(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④①② D.③②④①
6.关于该地蜂窝状洞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导致洞穴进一步扩大主要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强
B.图③砾石颗粒脱落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
C.导致图④穿洞作用发生主要是流水作用
D.导致洞穴发生崩落消亡的原因是风化作用
【答案】5.D
6.C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大型蜂窝状洞穴由砂岩差异风化、流水侵蚀形成,洞穴的周围由于流水作用以及长期的风化,形成了非常圆滑的表面。小洞穴群因岩性存在的差异,在盐风化+风旋流的作用下,使得砂岩中的粗砂颗粒风化剥落,于是就在崖壁表面留下了一个个的蜂窝状小洞穴群。
5.蜂窝状洞穴是由红色砂岩被外力风化、侵蚀而形成。首先风化作用导致砾石颗粒脱落,即为③;砾石颗粒脱落导致出现小洞穴,流水侵蚀,使洞穴加深,为图②;流水的侵蚀作用洞穴进一步扩大和穿洞作用发生,为图④;洞穴下部受重力作用,发生崩落消亡,为图①,故顺序为③②④①。故答案为:D。
6.蜂窝状洞穴是由红色砂岩被外力风化、侵蚀而形成,风化作用导致砾石颗粒脱落,B错误;导致洞穴进一步扩大和穿洞作用发生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A错误,C正确;导致洞穴发生崩落消亡的原因是重力作用,D错误。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下图为青藏高原多年平均气温、0cm地温和地气温差的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青藏高原地气温差最小的季节,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索马里寒流势力强势
B.天山牧民将牛羊赶到山上放牧
C.中国的油轮逆水通过北印度洋返回
D.法国南部葡萄园阳光普照
8.关于该地气温与地温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大气对地面温度影响大
B.该地气温一直高于地温
C.夏季气温高是因为大气逆辐射作用强
D.冬季气温低与该地多冻土具有相关性
【答案】7.C
8.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7.据图可知,青藏高原地气温差最小的季节是北半球的冬季,此时索马里海域为索马里暖流,A错误;天山牧民将牛羊赶到山麓冬季牧场放牧,B错误;中国的油轮逆水通过北印度洋返回,C正确;法国南部为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D错误。故答案为:C。
8.根据“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温对气温影响大,但气温对地温影响小,A错误;据图可知,该地地面温度一直高于气温,B错误;夏季气温高是因为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导致气温高,C错误。该地属于青藏高原,冬季冻土广布,地温低,故影响到气温低(大地暖大气),D正确;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直布罗陀半岛位于地中海至大西洋狭窄通道的东端北岸,陡峭延绵的巨石山体与莱万特风结合,就产生莱万特云。所谓莱万特风,实际就是高压带南部形成的偏东气流。下图为某日莱万特风形成时等压线图。夏(冬)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之比称为夏(冬)雨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莱万特云最有可能形成在( )
A.4月 B.7月 C.11月 D.1月
10.此时,甲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1.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冬雨率比乙地高
B.乙地受盛行西风控制的时间比甲地长
C.乙地冬雨率比甲地高
D.甲地年降水量低于乙地
【答案】9.B
10.C
11.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点评】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画法: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用手:掌心向上,南左北右,近地面偏45°,高空偏90°)
9.结合图片可知,此时地中海受高气压控制,根据其纬度,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到西风带控制,因此该图所示的时间为夏季;结合选项,7月应为夏季,故答案为:B。
10.根据风向的判读方法,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1025百帕等压线指向1020百帕,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北半球向右,故风向为西南风。故答案为:C。
11.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气候是由副高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甲地处于北部,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长,降水多,降水时间长,冬雨率低;乙地处于南部,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短,降水少,降水时间短,降水集中,冬雨率高,A错误,C正确;乙地纬度相比甲地较低,因此乙地受到西风控制的时间比甲地短,B错误;甲地纬度相比乙地较高,受到西风带控制时间较长,因此甲地降水量较多,D错误。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各种时空尺度的天气过程。下图为太平洋海域水温距平值(与多年平均水温的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年份,秘鲁附近出现的现象正确的是( )
A.海鸟的数量较往年大大增加 B.沙漠地区降水异常增加
C.海雾出现的几率降低 D.沿岸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
13.此现象发生时,全球气候将出现异常变化,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中国将出现暖冬 B.澳大利亚东北部出现干旱
C.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偏低 D.南方干旱灾害严重
【答案】12.A
13.D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12.据太平洋海域水温距平值图可知,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较往年低,说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此时信风势力增强,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增强,秘鲁寒流势力增强,海雾出现的几率增加,鱼类增加,海鸟增加,A正确;信风势力增强,沙漠地区降水减少,B错误;水温降低,出现海雾机率增加,C错误;沿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D错误。故答案为:A。
13.拉尼娜现象,其结果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中国将出现冷冬,A错误;澳大利亚东部的降水将增加,B错误;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偏高,C错误;中国南方干旱灾害严重,D正确;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山体效应是德国学者在阿尔卑斯山观察到的与温度相关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和雪线)自山体外侧到内部逐步升高的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导致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显著的根本原因是( )
A.山地内部降水多 B.山地吸收的太阳辐射强
C.山地内部地面辐射强 D.山地内部大气保温作用强
15.阿尔卑斯山山体内部与外侧比较,其内部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林线分布海拔高 B.雪线分布海拔高
C.植物生长季短 D.气温高
【答案】14.B
15.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4.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山体效应是与温度相关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和雪线)自山体外侧到内部逐步升高。说明山地内部温度比山地外部高,因此导致山体效应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大的山系其表面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成长波辐射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其内部的气温要比相同海拔高度上自由大气的气温高,根据“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影响气温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B正确,内部降水少于外部,A错误,山地内部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山地内部大气的热源从根本上也是来自太阳辐射,故大气保温作用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故答案为:B。
15.根据山体效应原理,阿尔卑斯山山体内部比外侧气温高,故林线、雪线分布海拔高,植物生长季长,ABD不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6.(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由南北二岛组成,南阿尔卑斯山纵贯南岛中西部,西南海岸多峡湾地貌。首都惠灵顿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风力较小,冬季风力强劲,素有“风城”之说。库克海峡位于南岛和北岛之间,断裂陷落而成,两侧为山地,峭壁悬崖,海岸线曲折,水流湍急多变。下左图为新西兰地形示意图,下右图为峡湾形成过程示意图。
(1)分析新西兰南岛东、西岸降水的差异。
(2)用板块构造理论简述新西兰火山众多的原因。
(3)用地质作用原理说明峡湾公园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4)从大气环流、地形的角度推测库克海峡水流湍急显著的季节及原因。
【答案】(1)新西兰位于盛行西风区,吹西北风;南阿尔卑斯山纵贯南岛中西部,西部处于迎风坡,降水多,东部处于背风坡,降水较少。
(2)新西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地壳之下,岩浆沿着板块交界处喷出。
(3)在冰期,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地;间冰期,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水从谷地下游入侵,形成峡湾。
(4)冬季。
大气环流: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强劲的西风带使得库克海峡冬季风浪大。
地形:库克海峡两侧为山地,峭壁悬崖,海面狭窄,海水经过海峡抬升作用显著,故水流湍急。
【知识点】冰川地貌;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南岛的西岸降水量多于东岸,原因:新西兰中部以山地为主,且南岛位于西风带,终年盛行西北风,西侧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侧背风坡,降水少。 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由于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地壳之下的地幔的巨热、巨压区,为火山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岩浆沿着板块交界处喷出。
(3)由示意图可知,在冰期间,冰川由高往低处下滑,对岩石产生侵蚀,形成U形谷;间冰期,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从U形下游谷地进入,对U形谷产生侵蚀,长期的侵蚀形成峡湾。
(4)水流湍急的季节为冬季。从大气环流来考虑,库克海峡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强劲的西风带使得库克海峡冬季风浪大;从地形因素来看,库克海峡是地壳构造运动下沉造成的,而两侧则保留着悬崖,库克海峡北连接的是塔斯曼海湾,向南连接的是南太平洋,因为这南北两端都是开阔的海湾地形(你可以对着地图新西兰的库克海峡看),因此造成造成海峡水流湍急多变,风浪比较大。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火山为岩浆喷发形成,主要与板块运动有关。结合该地区的区域位置可确定,该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多火山。
17.(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下图为中国沙区冬半年主要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西伯利亚高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形成过程。
(2)推测风成黄土在此处堆积的原因。
(3)据图简述塔里木盆地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
【答案】(1)主要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形成过程: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亚欧大陆为面积最大的大陆,冬季降温快、气温低。蒙古、西伯利亚身居内陆且地势高、气温低,形成强大的冷高压。
(2)西北风(偏西风)从西北内陆带来大量的黄土,受秦岭、太行山的阻挡,风速减小,黄土堆积。
(3)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中部、东南部受东北风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东方(东北方);
西南部受绕过高原的北支气流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西方(西北方)。
【知识点】风沙地貌;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伯利亚高压为冬季北半球亚欧大陆形成的高压中心,其形成主要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冬季陆地降温快。北半球冬季,蒙古、西伯利亚身居较高纬度的内陆地区,且地势高,降温快,亚欧大陆又是面积最大的大陆,气温相对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低得多,因而盛行下沉气流,形成强大的冷高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力堆积的原因是挟带泥沙的风受地形、植被等因素影响,风速减弱,导致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图示风成黄土堆积处为黄土高原及关中盆地,其东侧为太行山,南侧为秦岭,高大地形阻挡了从西北内陆带来大量黄土的西北风(偏西风),风速减小,黄土堆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的方向即为当地盛行风风向。由图可知,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中部、东南部受东北风(偏东风)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东方(东北方);盆地西南部受绕过高原的北支气流即西北风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西方(西北方)。
【点评】由于海陆热了性质差异,1月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7月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18.(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解不同放牧制度对天山北坡草地及其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对自由放牧草场、季节性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裸地的径流产沙动态及土壤抗冲性进行研究,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下右图为不同放水量下各样地15分钟累计产沙量图,图例①②③代表前面四种放牧制度。下左图为天山博格达峰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1)对比天山南北坡雪线高低并简述原因。
(2)推测季节性放牧的牧民在北坡放牧的规律。
(3)说明右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放牧制度并判断该地最适宜的放牧制度。
【答案】(1)南坡雪线高于北坡。
原因:南坡为阳坡、气温高,北坡为阴坡、气温低;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
(2)夏季,将牛羊赶到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放牧;冬季,将牛羊赶到山地针叶林以下放牧。
(3)①禁牧草场;②季节性放牧草场;③自由放牧草场;裸地。最适宜放牧制度:季节性放牧。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天山的雪线南坡高于北坡。天山的南坡为阳坡,气温高,北坡为阴坡,气温低;北坡是迎风坡,来自北冰洋的气流受地形阻拦抬升作用,降水多,雪线低。
(2)北坡的牧场属于山地牧场,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水热条件和植被有着明显的垂直变化;夏季,林带(山地针叶林带)之上的高山草甸牧草肥美,牧民将牲畜赶到山上放牧;冬季,由于气温降低,牧民又将牲畜赶到山下放牧,因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必须进行转场放牧。
(3)由右图放水量与产沙量的对比关系可知,①随放水量增加,产沙量增加较少,说明植被覆盖好,为禁牧草场;②产量沙量其次,季节性放牧草场;③自由放牧草场,植被破坏严重,产沙量大;裸地没有植被覆盖,产沙量最大,④为裸地。从产沙量和对草场保护两方面分析,最适宜放牧制度是季节性放牧,可以较好保护草地,又可满足牧民需求。
【点评】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山地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的更替规律与当地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地区自然带更替规律相似;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数目越多;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的海拔高,因为阳坡获得热量多;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阳坡雪线比阴坡高。
19.(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流程较短,入海口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其形成与河流含沙量、地形、热带风暴等因素相关性大。下左图为恒河三角洲示意图,下右图为入海口某江心沙洲地形状况,一年中该沙洲面积变化巨大。
(1)分析恒河三角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的原因。
(2)推测江心洲面积最小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答案】(1)恒河流程较短,落差大,加之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入海口处地势平坦,泥沙淤积;夏季热带风暴频繁,风暴推动海潮涌向河口地区,促使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
(2)夏季。
原因:该地处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河流水位高且夏季入海口常受热带风暴影响,海水水位高。
【知识点】河流地貌;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三角洲为流水沉积而成的地貌。河流含沙量大、水流速度变慢是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恒河三角洲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恒河三角洲是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及众多支流相汇,河流带来大量泥沙;入海口附近地势低平、开阔相对封闭的孟加拉湾,流水沉积作用强;夏季热带风暴频繁,风暴推动海潮涌向河口地区,加强海水的顶托,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形成三角洲。
(2)夏季面积最小。原因:江心洲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西南风影响,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夏季流量大,对江心洲的侵蚀作用强,面积变小;夏季多热带风暴,热带风暴使海水水位上升,故江心洲面积变小。
【点评】冲积扇是指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