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高考试题分课汇编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下)高考试题分课汇编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7 16:2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外历史纲要》(下)高考试题分课汇编(学生版+教师版)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A 教师版(试题+解析)
2022年题组
1.(2022.6·浙江高考·18)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说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借鉴了中国古代文化,即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故①正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强调变革,与材料不符,故②错误;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职责是“守夜人”,即防止暴力、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而不是控制“看不见的手”,故③错误;“必须让生产……自行发生作用”说明亚当·斯密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22·广东高考·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解析】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催生了工厂制出现;在工厂生产中,由于机器费用昂贵,生产成本增加,工厂主便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导致了材料中工作方式的变化,由此推知,生产方式的转变最终将会推动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出现,故B项正确;工业结构的变动指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材料中没有涉及,A项排除;蒸汽时代普遍采用机器大生产,而不是手工操作,C项排除;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主要是由于其产量有限,而不是物价上涨导致的,D项排除。
【答案】B
3.(2022·辽宁高考·14)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解析】材料时间主要限于18世纪下半叶,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兴起,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而邮政服务对象扩大、数量增加和传递速度加快,都有利于信息传递、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故选C项。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是到19世纪中期,伴随一系列自然科学的突破性成就而产生一系列新技术、新发明而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邮政业与其他行业发展对比信息,且联系所学知识,也可以排除B项;邮政传递的信息不一定都与文化相关,故排除D项。
【答案】C
4.(2022·全国甲卷高考·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解析】由材料“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可知内燃机的使用改变了多人协作的大农场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个人化、小型化的家庭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故选A项;“导致”表述过于绝对,且第二次工业革命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兴起,失业人口并未大量增加,排除B项;由材料“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可知内燃机已成为农业生产机器的动力来源,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业生产效率依赖于农业机器的发明创新,而非农业规模,排除D项。
【答案】A
5.(2022.1·浙江高考·19)新式动力机——柴油机,因马力大、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逐渐取代蒸汽机,成为工业上的主要动力机。柴油机的发明者是
A.福特 B.戴姆勒 C.卡尔·本茨 D.狄塞尔
【解析】1897年,狄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故选D项;1896年,美国福特制造出四轮汽车,排除A项;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发明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排除B项;1885年,“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发明三轮汽车,排除C项。
【答案】D
6.(2022.6·浙江高考·20)1896年,卢米埃尔的电影作品《火车到站》(见下图)上映。影片中一列来自马赛的火车缓缓进站,乘客们正在站台等候。放映总时长55秒。有趣的是,观众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车撞击,紧张地静坐在座位上。这一幕反映了
A.电影时代已经到来
B.有声电影开始出现
C.火车成为法国人必乘的交通工具
D.内燃机为动力的火车率先在欧洲大陆普及
【解析】据材料“观众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车撞击,紧张地静坐在座位上”可知,卢米埃尔的电影作品《火车到站》上映,表明电影可以是“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电影时代已经到来,故选A项;1927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排除B项;“必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判断火车是何种动力,排除D项。
【答案】A
7.(2022·全国乙卷高考·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解析】据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航运业迅速发展,使其既需要对外殖民扩展,也能够支撑其对外殖民扩张,其船队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故选B项;据所学,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经济虽发展迅速,但与英国仍有差距,达不到“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德国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是电和内燃机,而非蒸汽机,排除C项;据所学,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规定德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而非共和政体,排除D项。
【答案】B
8.(2022·湖南高考·16)大卫的《贺拉斯三兄弟的宣誓》(图1)是美术史上的杰作。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古罗马贺拉斯三兄弟在征战前向父亲壮别宣誓的情景。该作品的风格属于
图1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A
【解析】《贺拉斯三兄弟的宣誓》描绘的是古罗马贺拉斯三兄弟在征战前向父亲壮别宣誓的情景,作品以古代英雄题材来创作具有革命鼓动意义的作品,强调自我牺牲、坚忍、忠诚的品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所以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故选A项;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侧重从主观的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与向往,往往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该作品与浪漫主义风格特点不同,排除B项;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再现现实,强调真实,而题干中的作品描绘的是古代英雄人物,与大卫的时代不同,所以不是真实再现现实社会的现实主义风格,排除C项;现代主义的绘画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反理性,上述绘画作品描绘的是古罗马贺拉斯三兄弟在征战前向父亲壮别宣誓的情景,风格明显与现代主义不符,排除D项。
9.(2022.6·浙江高考·29)反思资本主义扩张史,侵略与经营有如两翼,如影随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二 “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
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全球进一步展开了扩张活动,世界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对这一时代有经典的描述:“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必修三等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
世界之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它的真实内容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境遇。综合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是如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5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实现其“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6分)
【答案】(2)命运: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或“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或“原料掠夺地”)和劳动力供应地。
直面:真实再现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
(3)手段: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
结果: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
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解析】(2)第一小问命运,据材料二“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或“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或“原料掠夺地”)和劳动力供应地。第二小问直面,据材料二“世界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结合所学得出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并对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鼓舞了人 们斗争的勇气,坚定了人们胜利的信心。
(3)第一小问手段,据材料三“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结合所学得出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第二小问结果,据材料三“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结合所学得出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第三小问矛盾,据材料三“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等角度入手。
10.(2022·湖北高考·20)【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人在历史旅途中
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
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
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
示例2:普通人的历史瞬间
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
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们更是受害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
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解析】首先,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得出论题:人在历史旅途中。其次,据图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先综述,结合所学得出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再分述, 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据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最后,总结升华,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
11.(2022·江苏高考·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芬)马库·维莱纽斯《第六次浪潮》
图3反映了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略
【解析】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提取信息,自拟论题,据图片中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可以拟定论题为: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高峰出现。然后结合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以说明,如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车出现,火车应运而生,随后铁路大范围铺设,钢铁行业飞速发展,出现了第一波发展高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汽车行业以及石化品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波与第三波经济发展高峰;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飞速,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趋势加速发展,出现了第四波高峰。最后进行总结,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推动了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
2021年题组
1.(2021.1·浙江高考·18)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考点】“蒸汽”的力量——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表现
【解析】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韦奇伍德的陶瓷厂建立了工厂制,提高了产量和质量,故选C项;瓷器不需要进行组装,因此和通用部件标准化无关,排除A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排除B项;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不是韦奇伍德的陶瓷占据市场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答案】C
2.(2021.6·浙江高考·18)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家在其代表作中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英国产业革命史论》
C.《社会契约论》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考点】“蒸汽”的力量——英国政府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所采取的措施(亚当斯密主张自由主义)
【解析】1776年,亚当 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劳动价值论”,创立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故选A项;英国诺拉斯的著作《英国产业革命史论》论述英国工业革命的源起、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商业革命、交通革命、农业革命,并分析了当时英国工商业政策的特征,排除B项;《社会契约论》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政治著作,其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排除C项;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排除D项。
【答案】A
3.(2021·北京高考·12)18世纪,英国地方科学社团大量出现,月光社是典型代表。该社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相互合作解决技术和商业问题。成员必须为商人或专业人士,如瓦特、“英国陶瓷之父”韦奇伍德。成员还创办工厂,参观者众多,连国王都慕名而来。当时英国地方科学社团的活动
①预示着电气时代的到来 ②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③有利于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 ④有助于形成重视科技的社会氛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题干涉及的时间点是18世纪,而电气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称,并且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涉及“电”的任何相关内容,故①错误;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故②错误;根据题干中“该社(月光社)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相互合作解决技术和商业问题”、“成员还创办工厂”,可以推知诸多地方科学社团的活动有助于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故③正确;根据题干中“成员还创办工厂,参观者众多,连国王都慕名而来”,可知英国诸多地方科学社团的活动有助于形成重视科技的社会氛围,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2021·湖北高考·13)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据材料“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可知,英国此时开展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比印度手工生产具有价格、质量等优势,故选D项;“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说明印度此时还未开启工业革命进程,仍然是手工纺织,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18世纪下半叶,英国就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排除C项。
【答案】D
5.(2021·海南高考·16)19世纪中后期,酗酒之风在英国日益滋长。“1872年售酒法”规定,严格限制酒馆的营业时间,对于无照经营、酒水掺假、向来满16岁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罚款乃至没收营业执照的处罚。这反映了
A.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B.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售酒法的颁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为 D.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答案】A
6.(2021.1·浙江高考·20)下表为美国工业发展情况简表。结合所学与此表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时间 生铁 钢 煤 石油 轻重工业比重
1860年 84万吨 1.2万吨 1820万吨 50万桶 2.4︰1
1900年 1401万吨 1035万吨 2.4亿吨 6362万桶 1.2︰1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考点】走向整体的世界——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860年到1900年,美国的生铁、钢、煤、石油等物资产量大幅上升,说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故①正确;根据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故②正确;根据表格信息无法看出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1929至1933年经济危机才普遍发展,时间不符,故③错误;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中,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7.(2021·湖南高考·14)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解析】据材料“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专业性的期刊大量出现,反映出专业性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故选D项;“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说明科学研究的专业性,没有体现大众化,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科学期刊的增加,没有涉及到生活的改变,排除B项;科学期刊迅猛增加,而不是科学院,排除C项。
【答案】D
8.(2021·天津高考·12)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
( http: / / www. / )
马车与帆船 蒸汽机车与汽船 螺旋桨飞机 喷气式客机
1500~1840年 1850~1930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据此可以认识到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考点】工业革命——交通工具变革的影响
【解析】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地球”在变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故选D项;“消除”说法错误,科技发展有利于增进国家交往,但国家界限依然存在,排除A项;“逐渐消失”说法错误,世界文化多样性至今存在,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到整体,排除C项。
【答案】D
9.(2021·江苏高考·15)图2是美国时评漫画家乌多·开普勒于1901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图中有“美孚石油”字样)该画作旨在揭示美国
( http: / / www. / )
图2 注:章鱼上面字:美孚石油
A.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B.能源需求不断扩大
C.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 D.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1901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美孚石油”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垄断组织,图中下一个意指美孚石油公司的不断扩张,说明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故选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排除A项;随着美孚石油公司的不断扩张,进一步垄断了石油资源,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领域的垄断组织,并未提及政治领域的权力制衡,排除D项。
10.(2021.1·浙江高考·29)科学引领发展,技术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类省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到18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煤、铁等产量大幅增加。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必要的杠杆,就是发明。……没有发明的话,就不可能在产量上实现那么巨大的增长。(但发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此外,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发明家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从水磨匠到牧师,应有尽有。
——摘引自[英]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 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等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
——引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人类结束对水力、畜力和风力依赖的标志,概括18世纪英国发明成果不断涌现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列举意大利人马可尼在通信领域的成就。根据材料二,一句话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5分)
【考点】(1)人类文明的引擎——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
(2)人类文明的引擎——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解析】(1)第一小问标志:据材料一“到18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结合所学得出人类结束对水力、畜力和风力依赖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但发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结合所学得出生产的需要,经验的积累;据材料一“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结合所学得出社会的重视,发明创造的精神;结合所学得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保障。
(2)第一小问科学家:结合所学可知,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法拉第。第二小问成就:结合所学可知,意大利人马可尼在通信领域的成就是发明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试验成功,完成短波试验。第三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结合所学得出“科”“技”结合的典范。
【答案】(1)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
原因:生产的需要,经验的积累,社会的重视,发明创造的精神,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保障。
(2)科学家:法拉第。
成就:发明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试验成功,完成短波试验。
特点:“科”“技”结合的典范。
11.(2021·广东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6分)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
【解析】(1)第一小问局限,根据材料一中“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个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时,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等”,得出观点一只看到工业革命消极的一面;根据“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等”得出观点二只看到工业革命积极的一面。第二小问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的影响谈看法:需要运用唯物辩证分析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首先从整体上分析,然后分别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分别进行阐述。
(2)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比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阐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回答本题至少需要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比如对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对英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等。
【答案】(注:答案为教师自拟,非官方答案)
(1)局限:观点一只看到工业革命消极的一面;观点二只看到工业革命积极的一面。
看法:应该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积极影响:为工人了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素养,提供了合法的政治斗争平台。消极影响:使工人被残酷剥削,工作时间长,居住条件差,缺少社会保障和人文关怀。
(2)意义: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2.(2021·山东高考·19)(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衰退吗
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 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873年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
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40 40 41 43 —
生铁产量(千吨) 6671 8666 7089 9078 10425
粗钢产量(千吨) 582 2040 2997 5115 7787
煤炭产量(百万吨) 130 166 167 234 292
乙: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 丙:1870—1913 年英、美、法、德在
占世界总额的比例 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
( http: / / www. / ) ( http: / / www. / )
——据[英]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等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5分)
(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
(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3分)
(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 说说你的看法。(3分)
【考点】(1)工业革命;史学理论——史料的选择使用
(2)工业革命
(3)史学理论——史料的选择使用
(4)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史学理论——历史解释
(5)史学理论——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解析】(1)第一小问是否必需,首先明确研究的问题是“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 ”,然后确定材料一中的这类史料与这个问题的相关性,因为相关,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是研究所必需。第二小问理由,需要从“1870—1910年代”这个时期阶段特征出发去思考,这一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发生到完成的时期,所以工业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工业部门在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因而材料一中的史料都涉及到了英国的工业生产情况。
(2)第一小问是否相互矛盾,判断是否矛盾的标准是看史料是否从同样一个角度有不相对立的观点,据此可知,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反映了英国工业发展的不同角度,所以不矛盾。第二小问说明,只要设定标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的即可。具体来说,从新旧工业部门发展的标准来看,材料甲是1873—1913年英国工业中生铁、粗钢和煤炭三个部门生产的产量及其所占比重,这些数据主要反映了英国的传统工业生产发展情况,乙是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比例,这些数据可以反映英国新兴工业发展的情况;也可以从三个史料所反映的主要国家来看,很明显材料甲只反映英国自身经济发展对比的情况,而乙、丙则反映多个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所以反映的是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一角度。
(3)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 ”而材料二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坎布里亚这一个地方的工业兴衰的历程,这属于个案,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客观历史的角度,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孤证不立,所以使用时需要再寻找其他证据使之能够互证。
(4)材料三提供了一幅漫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一个评判员,而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则是在搞“欧洲孩童秀”,漫画时间为1919年,反映了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这一视角,英国由战前欧洲或者世界的霸主地位到战后沦为与欧洲其他国家地位相当,需要接受美国评判的地位,明显的地位降低了。
(5)第一小问原则,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原则可以是:论从史出,历史主义,多角度分析,等等。第二小问看法:可以结合题干材料和设问思考,为研究英国是否衰落,题干提供了多个史料,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来分析,所以应坚持论从史出,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另外,研究英国在1870-1910年间是否衰落,要把英国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而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去分析,所以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研究英国是否衰落,不能仅仅看其经济发展及其地位变化,还要看其政治发展及其地位变化,所以要坚持多角度分析的原则;等等。
【答案】(1)是。理由:能结合工业化背景,说明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不矛盾。从材料甲主要反映了传统工业,乙反映了新兴工业的角度作答;从材料甲反映英国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乙、丙反映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角度作答。(若回答“矛盾”,言之有理有据,可的情给分。)
(3)能认识到材料是个案,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客观历史的角度作答。
(4)能从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角度作答。
(5)所提原则合理,说明充分,符合唯物史观。
13.(2021·湖南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表4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表4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85 162.4
1913 100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6分)
【考点】(1)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1)据材料一表格“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数据可知,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得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据材料一“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结合所学可从经济、国际环境等角度入手,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技术进步;1870到1914年间国际局势总体和平。
【答案】(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技术进步;国际局势总体和平。
14.(2021·湖北高考·19)[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14分)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素》等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
【解析】(1)据材料一“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得出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据材料一“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得出科学研究集体化;据材料一“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得出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据材料一“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得出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19世纪晚期……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据材料二“二战以来……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结合所学得出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据材料二“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据材料一“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材料二“‘大科学’……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二“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一系列重大领域的突破;导致了美苏实力的增强,强化了美苏争霸的格局。
【答案】(1)特点:①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②科学研究集体化;③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④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
(2)变化:①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②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2分)影响:①推动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②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推动了一系列重大领域的突破;④导致了美苏实力的增强,强化了美苏争霸的格局。(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
15.(2021·福建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10分)
【答案】(2)过程:从仿制、改造以中国奢侈品为代表的亚洲商品到实现创新,制造出英国的新式商品。(4分)
影响:带动了英国的产业技术创新,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世界体系)的形成;客观上助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6分)
【解析】(2)第一小问过程,据材料二“仿制……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英国风格的产品”得出从仿制、改造以中国奢侈品为代表的亚洲商品到实现创新,制造出英国的新式商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制造出了……英国风格的产品”得出带动了英国的产业技术创新,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据材料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出推动世界市场(世界体系)的形成;客观上助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
16.(2021·江苏高考·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3 1850年大不列颠工业地图(局部)
表2 1780年至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
年份 总出口(百万英镑) 名义GDP(百万英镑仅计英格兰) 工业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
1780 8.7 116.6 25
1801 28.4 230.9 40
1831 38.9 372.4 49
1851 67.3 505.5 69
——以上材料摘自(英)乔尔·默克儿《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联系。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深入发展,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英国的技术革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断向外输送工业品,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12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图3中大不列颠工业地图中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可知工业革命加速英国城市化的进程,由表格数据1780—1851年英国总出口数额飞速增长,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得出论题: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联系。其次,根据材料信息结合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史实,工业革命对英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述,如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加速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加紧对外扩张和掠夺,同时也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17.(2021·重庆高考·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
——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6分)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
【解析】(1)由材料一“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得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由材料一“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得出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材料一“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得出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
18.(2021·海南高考·2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工业文明冲击着内外交困的清王朝。
请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述: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进程。(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答案】论证(9分):结合史实,紧扣主题,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入手,落脚于19世纪50—70年代的东西方世界发展,并得出合理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经济层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
政治层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或改革、革命、民族民主运动。
思想层面:进步思想或“西学东渐”等。(若从其他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9分)
表述3分:层次一:表述成文,论述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3分)
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2分)
层次三: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晰。(0分)
2020年题组
1.(2020.1·浙江高考·18)曾有评论谓:“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飞梭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C.棉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D.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
【考点】“蒸汽”的力量——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解析】材料“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说明棉花成为普遍的纺织原料,这和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有关,而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又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排除A项;阿克莱特建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骡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排除D项。
【答案】C
2.(2020.1·浙江高考·20)英国女演员弗朗丝 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据此判断,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是
A.帆船 B.蒸汽机车 C.飞机 D.汽车
【考点】人类文明的引擎——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
【答案】B
3.(2020·江苏高考·18)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引发环境污染)
【解析】“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脱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环境污染问题是由蒸汽机的广泛使用造成的,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故选A项;……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是贫富悬殊差距太大,材料的内容是环境污染问题,且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环境污染问题,没有涉及社会精神危机,排除C项;1873年汽车还没有出现,世界第一辆汽车是1886年诞生的,排除D项。
【答案】A
4.(2020·上海高考·13)时钟代替季节,工厂代替工场,小家庭代替大家庭。此变革始于
A.宗教改革 B.圈地运动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
【考点】工业社会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解析】“工厂代替工场”指的是工业革命的一个结果,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中的机器生产使得工厂的纪律用具体精确的时间来约束,所以“时钟代替季节”,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原来的大家庭模式也逐渐被小家庭所取代,故选D项;题干所述的变革属于经济领域的,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A项;圈地运动是在农村新贵族为了满足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圈地养羊,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开始了,排除B项;光荣革命属于政治领域的变革,使得国家的权力由国王向议会转移,与题干中的经济领域变革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5.(2020.7·浙江高考·21)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0 284 402 60 20 24
①铁路成为欧美国家准入市场的必备要件 ②密切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③初步形成了遍布各洲的铁路网 ④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铁路里程的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材料反映不出铁路成为欧美国家准入市场的必备要件,故①错误;铁路里程的增长是陆路运输发展的表现,密切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故②正确;到1900年,各大洲铁路里程均有大幅度增长,表明各大洲的铁路运输网络初步形成,故③正确;各大洲的铁路里程的增长,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2020·北京高考·13)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俾斯麦制定政策,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得到大地主、大工业家的一致支持。德国的政策从“铁和血” 转变为“铁和谷”。这一变化
①体现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②有利于德国工业化的推进
③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战略 ④结束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加强政府干预经济
【解析】根据材料“俾斯麦制定政策,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可知,俾斯麦通过制定政策、统一管理、提高关税等措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可知,德国“铁和谷”的措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本国民族工业,推进德国的工业化进程,故②正确;根据材料中“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得到大地主、大工业家的一致支持”等信息可知,德国的政策兼顾农业和工业,不能反映是否确立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战略,故③错误;根据所学,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德意志统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7.(2020·海南高考·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从1930年到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1964~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说:“世界太小了。”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世界太小了”这一广告语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考点】(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1)据材料一“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结合所学得出科学技术的创新;据材料一“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从1930年到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结合所学得出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答案】(1)背景:①科学技术的创新;②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8.(2020·北京高考·18)(12分)“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
材料一 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英国议会在 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二 1732年,阿克莱特出生于兰开夏的贫困家庭。他曾是理发师和假发经销商,后来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除女工、童工外,还专门招聘了技术工人。他获得大量投资,陆续兴建十多个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许多企业家向他购买生产纺纱机的许可权或机器,借鉴其成功经验。阿克莱特还曾受封为爵士,当选过德比郡郡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4分)
(2)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8分)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得出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根据所学,英国不断殖民扩张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根据材料一中“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得出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根据材料一中“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得出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得出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根据材料一中“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得出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
(2)唯物史观认为时代与个人是统一的关系,解读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主要是从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两个角度分析其成功的原因,阿克莱特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有利条件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根据材料一中“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根据材料二中“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他获得大量投资”“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阿克莱特还曾受封为爵士,当选过德比郡郡长”等信息可知阿克莱特的成功和时代有关,阿克莱特生活在工业革命兴起和发展的时代,具备技术基础、法令支持、资本支持、政府鼓励褒奖等有利的时代条件。阿克莱特的成功还离不开个人因素,根据材料二中“阿克莱特出生于兰开夏的贫困家庭”,“后来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他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等信息可知,阿克莱特的成功与其不断努力创新的个人因素有关。
【答案】(1)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殖民扩张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
(2)(略)
9.(2020·上海高考·21)完成下列提纲
走向整体的世界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B.欧亚、欧美新航路开辟
C.世贸组织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D.欧美主要国家实现工业化
E.国际联盟、联合国适应整体化进程的需要
(2)17—19世纪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资本全球扩张,导致列强瓜分世界
(5)若就提纲中的(2)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
A.贝尔试用电话
B.通过设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进国际贸易合作
C.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是以蒸汽机为基础的
D.欧洲文艺复兴
E.截止1914年英法德三国资本输出的主要流向和数据
【考点】(2)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5)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解析】(2)第一小问②,由②处的时间“17—19世纪”,再结合之后的“新的交通、通讯工具”、“资本全球扩张,导致列强瓜分世界”可知应该是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作为阶段特征,所以选择A。第二小问③,由③后面的“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可知这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故选D。
(5)由(2)中的提纲可知,应该选择关于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的典型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应该选择ACE。因为“贝尔试用电话”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是以蒸汽机为基础的”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截止1914年英法德三国资本输出的主要流向和数据”则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2)②—A;③—D;(5)ACE
2019年题组
1.(2019·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
【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
【答案】A
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 /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考点】“蒸汽”的力量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A
3.(2019.4·浙江高考·2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位发明家偶然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这位发明家是(  )
A.爱迪生 B.莫尔斯 C.贝尔 D.马可尼
【考点】人类文明的引擎——电气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解析】根据材料“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传播人声的通讯工具为电话,它发明者是贝尔,故选C项;爱迪生是电话的改良者,排除A项;莫尔斯发明了电报编码,排除B项;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用以传送文字和数字,排除D项。
【答案】C
4.(2019·上海高考·22)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19分)工业时代,人类面临城市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为了探讨这一主题,请根据提示完成如下学习活动。
(1)第一步:在搜集到的下列两幅图片中,选择能够印证城市环境问题者,结合图片信息说明理由。(5分)
( http: / / www. / )
图1:《大霍乱的温床》(1852年) 图2:《红磨坊街的舞会》(1876年)
(2)第二步:为了进一步佐证,检索到下列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作出评估与说明。(6分)
①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
②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③道伊斯·沃尔夫编:《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1973年)
(3)第三步:根据下列两则材料解释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8分)
材料一 1800年和1900年10万以上人口的欧洲城市分布图
( http: / / www. / )
材料二 早期市政建设大事记
1842年 英国“查德威克报告“呼吁改善城市的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万式。
1848年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去,赋子城市广乏权力建设现代卫生系统。
1853—1869年 去国政府半先实施巴黎城市规划,拓建林荫大道,建成下水道系统。
1890年代 欧美国家用有轨电车取代马扛街车,实现了公共交通的革命,拓展了城市的空间。
【考点】工业社会的来临——城市环境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析】(1)第一小问选择图片1。第二小问理由,从图中直观看到,城市的垃圾污染,人口的过度拥挤,结合《大霍乱的温床》可知,还存在瘟疫的流行。
(2)①是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有虚构,但有一定史料价值;②是原始档案,属于一手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③学术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史料价值,需要鉴别。
(3)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材料一地图对比可见,工业革命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过度的城市化给城市环境带来压力;材料二“早期市政建设大事记”可见,当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市政管理和公共交通设施等相对滞后,加剧环境问题。
【答案】(1)选图片1/《大霍乱的温床》(2分)【答案唯一性】理由:肮脏/脏乱差/垃圾满地;拥挤不堪/人口拥挤/聚集/到处都是人/窗户上都是人/人口密度过大;瘟疫兹生/疾病流行(3分)【1个关键词得2分,2—3个关键词得3分;要抠图片中的细节】【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贫富差距大,不得分】
(2)①是文学作品/小说,(1分)【又艺作品/艺木作品/一手史料/二手史料,不得分】虽然有虚构,但有一定史料价值。(1分)【人物事件是虚构的,不得分】②是原始档案/档案/一手史料/官方文件,(1分)有较高史料价值。(1分)③是(后人的)研究著作/学术作品/间接史料/二手史料/非原始史料,(1分)【后人所编的,不得分】有(一定的)价值/可与其他史料相佐证。(1分)
(3)水平1:回答与问题无关或未使用材料得出结论。(0分)
水平2:使用一则材料或线索得出结论。如: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以最早开展工业化的英国为例,其在1900年的大城市数量超过了整个欧洲大陆在1800年的大城市数量。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4分)
水平3:使用两则材料或线索得出结论。如: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至1900年欧洲大陆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数泣已经比1800年翻了几番,给城市环境带来压力。但是,根据“早期市政建设大事记”可以看出,当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市政管理和公共交通设施等相对滞后,直到环境问题凸显后,才逐步得到重视并加以改进。(8分)
2018年题组
1.(2018·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首先发生的原因)
【解析】这些观点分别从经济、政治、自然条件方面说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故A项错误;从传统上强调经济条件到后来注重政治制度和自然条件的作用,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研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自然要把重心放在英国方面,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是次要因素,故C项错误;后期学者的研究只是研究视角的不同,不能以此否定传统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改良了蒸汽机”不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而材料中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8.11·浙江高考·22)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考点】“蒸汽”的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工业化带来的影响,不能说明资本自由流动的起点为工业化,故A项错误;材料陈述的是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现象,与基本准则无关,故B项错误;“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均体现了工业化在推进全球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8·海南高考·1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城市化进展显著)
【解析】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8·全国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考点】(1)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曼彻斯特的发展);近代上海的发展
(3)工业革命——英国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解析】(1)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据材料一上海“依港兴市”,材料二曼彻斯特“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可得出两者都有便捷的交通;据材料一上海“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材料二曼彻斯特“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可得出两者都有工商业的发展;据材料一“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曼彻斯特的发展,可得出两者都有工业化的推动;据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打破计划经济束缚,发展称为国际化大都市,材料二曼彻斯特“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可得出两者都有制度的突破。
(3)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据材料二“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可得出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答案】(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3)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6.(2018.4·浙江高考·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 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4分)
【考点】“蒸汽”的力量——英国和欧洲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
【解析】(1)材料一“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运送物资的需要;“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生产成本低;“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政府支持。
(2)材料二“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各地经济联系加强和世界市场形成等方面分析。
【答案】(1)原因: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生产成本低;政府支持。
(2)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
7.(2018.11·浙江高考·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J M 凯恩斯说过:“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德国在不到30年里彻底实现了工业革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一定意义上,德国的电气工业主要是两个人的努力成果。德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早,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有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美]科佩尔 S 平森《德国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德国在不到30年里实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什么?概括说明德国在这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所取得的重要发明成果。(4分)
【考点】(1)走向整体的世界——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1)第一小问新能源,根据材料一“德国在不到30年里彻底实现了工业革命”,结合所学,从德意志帝国建立起,这一阶段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能源为电力和石油;第二小问成果,根据材料一“德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早”,结合所学,卡尔 本茨和戴姆勒——汽车,第一台电机机车,本茨——四轮汽车。
【答案】(1)新能源:电力,石油。成果:卡尔 本茨和戴姆勒——汽车,第一台电机机车,本茨——四轮汽车。
2017年题组
1.(2017.4·浙江高考·21)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手摇纺纱机 ②骡机 ③飞梭 ④水力织布机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考点】“蒸汽”的力量——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解析】首先是飞梭的发明促成了手摇纺纱机的发明,骡机发明是在1779年,集中了水力纺纱机和手摇纺纱机的特点,水力织布机发明是是1785年,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7·全国Ⅰ卷高考·33)
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解析】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故C项错误;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7·天津高考·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交通革命带动时间标准变迁
【解析】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所以才会出现火车时刻表,和全国时刻表的改变,但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述过于笼统,不能细致的反映全国时刻表变化和“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的深刻意义,故A项错误;从材料“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再依照自然条件变化而进行,而是有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反映出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制约,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统一的标准化的时间对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时间精确是生活必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统一的时间是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没有体现统一时间对国家管理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7·上海高考·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城市化进程开始
【解析】手工工场的建立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发生于工业革命之前,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资本全球扩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7·天津高考·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 / )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考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解析】材料反映了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图片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在不断提高,故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工匠的经验总结,科学没有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故B项错误;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劳动者不是以体力支出为主,而是以脑力、智力支出为主,劳动强度减弱,故C项错误;信息化出现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7·全国Ⅱ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1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工业革命;近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
【解析】依据材料,提炼相关信息得出相关主题,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阐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
【答案】略
7.(2017·北京高考·37)(38分)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14分)
【考点】(2)启蒙运动;两次工业革命;近代以来对儿童的保护
【解析】(2)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二中卢梭认为““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得出是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得出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根据材料二中“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和1904年以来成立的一系列的组织和机构得出是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得出是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根据材料二中从限定工作年龄和防止受虐待到“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说明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中“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说明得到了国际较为普遍的认同。
【答案】(2)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釆取措施,保护儿童。
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2016年题组
1.(2016.4·浙江高考·18)有学者指出:“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阿克莱特的“最灿烂光辉”之处是(  )
A.发明了蒸汽抽水机 B.推行标准化生产
C.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 D.创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