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8 23:2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帝国主义: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图(1914)
英法德美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2)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1913—1914年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英德矛盾 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
法德矛盾 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德俄矛盾 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奥俄矛盾 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寻求同盟者
同 盟 国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协 约 国
(英国、法国、俄国)
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形势日益紧张
(3)两大集团形成: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
遇刺前的斐迪南大公夫妇
萨拉热窝事件
(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为了震慑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奥匈帝国决定于1914年6月28日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夫妇则是这次演习的总检察官。演习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这在斯拉夫人眼中是赤裸裸的羞辱,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他们组织了暗杀小组。6月28日,当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接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开枪射杀了费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西线
德国VS英法(1914年和1916年重点)
东线
德奥联军VS俄军(1915年重点)
南线
奥军VS俄军和塞尔维亚军
1.三条战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2.战争进程
阶段 战线 重大战役或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年—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年—1918年)
马恩河战役
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西线
1915年
1916年
西线
东线
德奥取得胜利
未能摆脱两线作战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1917年,美国、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一战的转折点、使用毒气弹
战前:欧洲的海外投资额每年高达3.5亿英镑,1913年世界制成品出口的60%来自欧洲的英法德三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战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从伦敦向纽约转移;1914-1918英国海外投资下降50%,1913-1920欧洲制造业下降23%。
(1)列强实力变化: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在战争的打击下,西欧元气大伤,相对衰落。尤其是英国,它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战后,法国一度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但它想长远压制德国的企图遭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反对与破坏。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争中,美国给协约国各种物资达105亿美元,贷款100亿美元。大战后,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美国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这使得美国成为一战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随着苏联的建立了实力的增长,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2)国际格局:美国和日本崛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3)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2009年7月25日,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 帕奇去世,终年111岁。他在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我不喜欢战争”“有时我晚上还会梦到战场,当时的惨状令我无法忘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4)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2.主要内容
(1)凡尔赛体系: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2)华盛顿体系: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九国公约》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
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
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
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3.国际联盟
(1)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评价:
(1)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
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评价
有人认为:“凡尔赛体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和平体系。”
列宁曾说:“靠凡尔赛体系来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在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签订后,英法联军统帅福煦将军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1)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作用:
积极: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局限:具有不稳定性,没有消除大国矛盾,反而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
宰割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分 赃 不 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奴役弱小民族——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敌视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世界各国都要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一起来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