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7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7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6:3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
研究对象
研究方向
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
《清式营造则例》
《中国建筑史》
《营造法式注释》
《梁思成文集》(4卷)
著作
主要建筑作品有:
纽约联合国大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人民英雄纪念碑
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并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
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人民英雄纪念碑、
基础积累
科普说明文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的文章。
1.语言特点: 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2.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
叙述﹑议论等手法。
4.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时要注意从文中读出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往往有时间名词作标志,如《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过程》;空间顺序有空间方位名词作标志,如《宇宙的边疆》。
3.说明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此外,为了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科普说明文还常用拟人、讲故事等方法。
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一、准确、严谨(严密)
如:“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
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
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二、简洁、明晰
如: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
位置。
三、生动、形象
1.修辞手法:比喻句、拟人句等
比喻: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
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
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2.表达方式: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
议论: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
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
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
征之一。
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这些建筑是不是中国的建筑呢?
日本
韩国
越南
缅甸
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的范围、历史影响
课文脉络(1-2)
课文脉络(3-13)
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个体建筑构成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特征(一)
故宫
群体建筑构成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描写: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打比方
特征(二)
四合院里的木质的墙门窗一体
特征(三)
结构方法
(三)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列数字打比方
举例子作比较
特征(三)
斗(方木块)拱(弓形短木)
在柱梁交接处 层层挑出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摹状貌下定义
举例子
特征(四)
1立柱横梁构成的木材结构。
2除立柱以外的整个上层木结构就是举架,举架形成屋顶的斜坡弯曲面,使得四角翘起。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摹状貌
下定义
特征(五)
屋顶的装饰作用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作比较引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
颜色的选择--朱红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举例子作比较
中国建筑的特征
部件的装饰作用
三福云
霸王拳
昂嘴
瓦当
脊吻
门 环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举例子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材料的装饰
彩漆
木刻
浮雕
琉璃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诠释
中国建筑的特征
.我们的房子建造完成,但是智慧的中国建筑工匠们在讲求建筑的实用性的同时,也不会忽略它的美观性的特点的。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我们刚刚学过的古诗文,想想,在我们的诗文中,对中国建筑的装饰特点都有过什么样的描写?
明确:“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等等。从这样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中,我们喜欢运用色彩鲜艳的颜色,而这些鲜艳的颜色中,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的期盼。
思考问题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我们一个明晰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
九大基本特征关键词:
“个别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 。
写作顺序:作者从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外观装饰


整体
局部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课文脉络(14-19)
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探讨研究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依据课文,填写下表。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探讨研究
罗马的圆亭和中国的天坛
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琉璃牌楼
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与中国的华表
可译性
因为相通,所以可译;
因为个性,所以多彩。
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
课文脉络(20)
以世博会中国馆为例,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拓展延伸 一
设计理念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主体构思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元素 
  1)“中国红”展民族形象.传达出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2)斗拱造型——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由于外形酷似一顶古帽,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斗冠由56根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象征了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 
拓展延伸 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级:8.0级, 汶川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2011年 3月11日日本地震震级:9.0级地震,最强烈海啸,最高达10米,福岛核电站爆炸。日本9.0级地震是汶川地震的30倍,致8928死12664失踪,死亡人数或超1.8万(2011-3-22前 )
从中日地震死亡人数的比较中,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中国:1、地震死亡人数应与建筑有关。
现在的建筑结构大都是砖混结构与古代的木材框架结构不同,没继承古代的建筑特点。
2、建筑质量存在问题。
日本:房屋多为高抗震的木结构及轻钢结构。 在经历了9.0级地震即大海啸后,人们惊异地看到日本的多层、中高层甚至高层建筑物居然完整地挺立着,很多房子虽然被汹涌的海浪挪出很远,但全然没有散架,日本的大地震让建筑抗震再度成为焦点。在日本及台湾建造房屋多为高抗震的木结构及轻钢结构,加拿大及美国也多采用,建议重建家园不要再采用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的预制板。
中国古建筑的危机: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
而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去世。
拓展延伸 三
20世纪50年代, 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使用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梁思成失声痛哭。
拆后多代之以钢筋水泥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梁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