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6:5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
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黈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黈。
冯亭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纳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封赏吏民。”冯亭垂涕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B.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C.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D.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军,指古时行军作战时主帅所在的部队。文中指在诸侯攻秦的战役中,韩国充当主力。
B.“使阳城君入谢于秦”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
C.“若不能卒,则死之”与《离骚(节选)》中“伏清白以死直兮”的“死”含义不同。
D.敝邑,是赵胜对自己国家的称呼。敝,是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视韩国为大患,打算出兵讨伐韩国。公子他表示有不用战斗就可以让韩国割取土地的方法。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向荧阳和太行山进军。
B.韩阳劝说上党太守献出土地。太守靳黈不肯从命,请求发动全部守军抵抗秦军,誓与上党共存亡。于是韩王让冯亭接任上党太守之职。
C.赵王、赵胜、赵禹都因坐而得城而感到喜悦,赵豹却因赵国没有从秦国那里取得韩国土地的理由而拒绝接受韩国的城邑。
D.赵国使者到达上党后,封赏当地的官民。冯亭以为君主守地而不能战死、不听君主割地的命令和卖掉君主的土地而自己得到封邑为由,拒绝了封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
②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纳之与王,唯王才之。
5.韩国是如何避免遭受秦国的军事打击的?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靳黈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乃使冯亭代靳黈。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乃使赵胜往受地,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
B.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
C.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
D.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效上党”指献出上党地区,“效”与《出师表》“恐托付不效”的“效”含义不同。
B.“不能卒”指不能完成使命,“卒”与《荆轲刺秦王》“卒起不意”的“卒”含义相同。
C.“趋以报王”指迅速报告韩王,“趋”与《滕王阁序》“他日趋庭”的“趋”含义不同。
D.“阴使”指暗中派遣,“阴”与《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的“阴”含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他赞成秦王攻打韩国,他认为韩国一定会害怕秦国出兵,一旦害怕,那么不用交战就可以让韩国大量割让土地。事情果然如他所料。
B.冯亭派人对赵王说,上党的百姓不想做秦国的子民,而愿意做赵国的子民。现在有十七座城邑愿意敬献给赵王,希望赵王裁定此事。
C.赵豹认为韩国敬献上党之地于赵是“无故之利”,想转嫁祸患;赵王却认为上党百姓是顾念自己仁义才愿归顺,并非“无故”。
D.冯亭认为,如果接受封赏,他便会处于三不义境地:镇守疆土不能效死却以地予人,应亲赴秦国却不顺从君命,出卖君主土地却享受封邑。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氏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氏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氏。
冯亭守上党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注]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令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闻之,怒,令公孙起、王畸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
[注]平阳君,即赵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B.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C.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D.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使人请赵王”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B.“王其图之”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相同。
C.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指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本文中泛指“城”。
D.爵,一种酒器,后引中指爵位、官位。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五等:公、候、伯、子、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不敢与之抗衡,于是派阳成君前去讲和,并表示愿意将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又派遣冯亭替代靳氏任上党太守。
B.冯亭驻守上党三十天后,秘密派人向赵王进言,表示上党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人,愿意投奔赵国,并愿将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王听了非常高兴。
C.平阳君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使其两边不能相互联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视眈眈,势在必得,一定不会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
D.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点不义为由拒绝封赏返回韩国。这是冯亭用心良苦的计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2)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14.赵豹反对接受韩国献上的十七座城池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
1、A 句意:韩王又派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黈说:“秦国两路出兵攻韩,韩国不能保有。现在大王有令,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吧。”
“韩不能有”意为“韩国不能保有”,“今”为时间状语应置于句首,“有”“今”需要断开,排除BC;
“以上党入和与秦”意为“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与”“秦”为动宾结构,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
“使阳言之太守”意为“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使”动词,意为“派遣”,“使”“阳”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
2.C
B.正确。“谢”,道歉;句意:就派阳城君到秦国去道歉。
“谢”,道歉;句意: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C.错误。“死”,为……而死;句意: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牺牲。
“死”,为……而死;句意: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
3.C “赵豹却因赵国没有从秦国那里取得韩国土地的理由而拒绝接受韩国的城邑”以偏概全,原因表述片面。赵豹认为无故得利将带来大祸,况且秦国用牛耕田,用水道通运粮食,敢死之士都得到了上等的土地,法令严格而政令贯彻,不能和之交锋。所以,不同意接受韩国的城邑。
4.①韩和秦边界相连(接壤),韩国的土地方圆不过千里,(韩国的国君)又反复无常不能遵守盟约。
②如今上党拥有十七座城邑,愿意恭敬地进献给大王,希望大王您裁度这件事。
5.①韩王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以求息兵。
②在上党太守决意死守后更换守官,避免死战。
③冯亭假意把上党献给赵国,又谎称赵国起兵上党,转嫁危机。
参考译文:
秦昭王对公子他说:“从前崤下的那一次战役,韩充当主力,和诸侯合兵攻秦。韩和秦边界相连,他们的土地方圆不过千里,又反复无常不能遵守盟约。我想讨伐它,您认为怎么样?”公子他说:“大王出兵攻韩,韩必然非常害怕,他们害怕了,我们不用战斗就可以多割取土地。”昭王说:“很好。”于是出动军队,一支军队逼近荧阳,另一支指向太行山。
韩国害怕了,就派阳城君到秦国去道歉,请求献出上党作为讲和的条件。韩王又派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黈说:“秦国两路出兵攻韩,韩国不能保有。现在大王有令,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吧。”靳黈说:“我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军, 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牺牲。”
韩阳迅速把情况上报韩王。于是韩王就派冯亭去接替靳黈。
冯亭暗中派人对赵王说:“韩国守不住上党,将要割让给秦国,上党的百姓都不想做秦民而愿做赵民。如今上党拥有十七座城邑,愿意恭敬地进献给大王,希望大王您裁度这件事。”赵王心里高兴,召见平阳君赵豹告诉他这件事。赵豹回答说:“我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别人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呢?”赵豹答说:“秦国遭受劳苦,而赵国得到利益,即使是强大者都不可能从弱小者手中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者却能从强大者手中得到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田,用水道通运粮食,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而政令推行顺利,不能和它交锋。大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吧。”赵王非常生气,赵豹就退下了。
赵王召见赵胜、赵禹,并把此事告知他们。二人回答说:“连年用兵,没有得到一座城,如今安坐就能得城,这可是十分有利的事啊!”于是派赵胜去接受土地。
赵胜到后宣告说:“敝国的国王派使者臣胜封赏吏民。”冯亭流泪说:“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啊:为君主守地而不能战死,而且把它献给旁人,这是一不义;君主把地已割给秦国,不听主子的命令,这是二不义;卖掉主子的土地而自己得到封邑,这是三不义啊。”辞谢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无力防守上党,如今已发兵占领了上党。”
韩国告诉秦国说:“赵国已派兵攻取了上党。”秦王大怒,派公孙起、王齮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
(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
6、C 句意:如今大王您接受上党,可以说是有缘由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田、用河道来运输粮食,敢死之士都排列在上党地区,法令严明,政令通行,不可以与它开战。大王您还是好好考虑下吧!
“可谓”是固定搭配,不能断开,排除AB;
“王”作“其图之”句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联系教材《烛之武退秦师》相似句式“吾其还也”,“其”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译为“还是”,排除AD。
7.B
A.效,献出,句意:献出上党地区;/效,奏效、成功,句意: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
B. 含义相同错误。卒,完毕,完成,句意:不能完成使命;/卒”通“猝”,指突然,句意: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
C.趋,迅速,句意:迅速报告韩王;/趋,快步走,句意:过些日子,我将到父亲身边。
D.阴,暗中,句意:暗中派遣;/阴,暗中,句意: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
8.D “应亲赴秦国却不顺从君命”错误,原文“主内之秦”的“内”即“纳”,指君主敬献上党之地给秦国,而非“应亲赴秦国”。
9.(1)韩国派出精锐部队来辅助秦国,秦国战事失利,韩国于是转而帮助楚国,不坚守信义盟约,只追求利益。
(2)秦国遭受劳苦而赵国获得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都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好处,弱小的国家反而能从强大的国家得到好处吗?
参考译文:
秦王对公子他说:“从前秦国和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来辅助秦国,秦国战事失利,韩国于是转而帮助楚国,不坚守信义盟约,只追求利益。韩国对我们来说,是心腹大患。我准备讨伐韩国,您看怎么样?”公子他说:“大王出兵讨伐韩国,韩国一定会恐惧,恐惧的话就可以不用打仗而割取大片土地。”于是发兵攻韩。韩王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地区来求和。又派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黈。靳黈说:“人们说:哪怕只有用瓶子汲水的一点小聪明,也要守住汲水的器具不外借。大王虽然有命令,但我要尽太守的职责,即使是大王和您,我也不能不怀疑,臣请求发动全部守卫兵力来应对秦国,如果不能完成使命,那就为之牺牲性命。”韩阳迅速把情况汇报给韩王。于是就派冯亭取代靳黈。冯亭坚守上党三十日,暗中派人请求赵王说:“韩国守不住上党,将要把上党割让给秦国,但是上党的百姓不不愿意做秦国的百姓,而愿意做赵国的百姓,现在有十七座城池愿意敬献给大王,请大王您裁决。”赵王十分高兴,召见平阳君赵豹告诉他这件事,平阳君回答说:“我听说圣人认为无故得利是很大的祸。”赵王说:“上党百姓念及我的仁义,怎么能说是无故呢?”平阳君回答说:“秦国逐步侵蚀韩国的土地,使它中间断绝,让上党与国都信息不通,所以自认为可以安坐(轻易)而得到上党。况且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是转嫁它的祸患。秦国遭受辛劳,而赵国获得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都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好处,弱小的国家反而能从强大的国家得到好处吗?如今大王您接受上党,可以说是有缘由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田,用河道来运输粮食,敢死之士都排列在上党地区,法令严明,政令通行,不能同它开战,大王您还是好好考虑下吧!”赵王十分生气,说:“动用百万军队,连续几年攻战,都不见得能攻取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兵,就能得到十七座城邑,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于派遣赵胜前往上党接受土地,拿三万家的大城邑封赐给郡守,千家的城邑封赐给县令,所有官吏加爵三级,百姓能够相安定的,每家六金。冯亭流着泪谢绝道:“这样我会处于三不义的境地啊。为君主守卫疆土而不能牺牲,这是一不义;君主把土地割让给秦国,却不能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土地却得到封邑,这是三不义。”冯亭辞去封赏而返回韩国。韩国告诉秦国说:“赵国出兵攻取了上党地区。”秦王大怒,派公孙起、王齮率领军队在长平地区迎战赵军。
10、B 句意:“韩国不能守卫上党,现在上党太守把它献给寡人,有十七座城邑。”二人回答说:“用兵经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大吉大利的事。”
“守上党”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C;
“与寡人”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D。
11.B
A.都是指“暗中”。前句句意: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后句句意: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含义相同,判断正确。
B.都是表商量的语气副词,还是。前句句意:大王您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后句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含义相同,判断错误。
12.C “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错。根据原文“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意思是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是使韩国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而并非割裂了秦国。
13.(1)韩国恐惧,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
(2)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
14.①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 ②赵国不可能坐享其成。 ③赵国不具备和秦国交战的有利条件。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十分恐惧,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韩桓惠王又派阳城君告诉上党太守靳氏说:“秦国出动两支军队来进攻韩国,韩国就会灭亡。现在君王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靳氏说:“人们有这样的话:‘即使是小智小慧,守着的器物就不能出借。’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韩阳迅速把情况报告给韩王、韩王于是就派冯亭取代靳氏。
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臣民。现在上党作为大邑拥有十七个县,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君王裁决这件事。”赵王大喜过望,召来平阳君并告诉他,赵豹回答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赵豹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秦国遭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交战。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赵王大怒,赵豹退出去。
赵王召赵胜、赵禹告诉他们说:“韩国不能守卫上党,现在上党太守把它献给寡人,有十七座城邑。”二人回答说:“用兵经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赵胜到上党说:“敝国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赵胜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城邑封赏给太守,千户的封赏给县令,各官吏的爵位都连升三级,民众能把人聚集到一起的,每家赏赐金子一百二十两。’”冯亭流泪并低头说:“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为君主守卫土地而不能战死,并且把它送给别人,这是第一不义;君王把土地献给秦国,我没有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第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户,这是第三不义。”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现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上党。”秦王大怒,命令公孙起、王畸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