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 灯笼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8:3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灯 笼
吴伯箫
暖融融 人情世故 思慕 领域
争讼( sòng ) 神龛( ) 霍骠姚( )
幽悄( ) 马前卒( zú ) 褪色(tuì)
静穆( ) 斡旋( ) 裴公( )
怅惘( ) 锵然( ) 燎原( ) 司马懿( ) 熙熙然( ) 垂珠联珑
kān
piào
qiǎo
chàng wǎng
péi
qiāng
liáo




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着这个线索作者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一条明线
所抒发的情感成为一条暗线
梳理文章结构
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
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
( 提着灯笼与祖父夜行;上下学时母亲递灯;与灯笼有关的乡情民俗;族姊出嫁时的情形)
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
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愿上阵杀敌,报效祖国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文化
情感
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评价。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 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品味语言
体会风格
清新 通俗 苍凉 平淡 绚丽 质朴 低沉明快 隽永 简洁 幽默 含蓄 自然 雄浑冷峻 婉转 讽刺 恬淡 朴素 雅致 飘逸细腻 豪迈 亲切 乡土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常常体现在作家运用语言的特有方式上。
下面这些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你觉得哪些可以用来描述课文
吴伯箫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散文三大家(杨期、秦牧、刘白羽)之外的大家”,其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我们来详细地了解一下。
情以辞显,辞为情发,散文家总是非常注重抒情语言的使用。吴伯箫很少直抒胸臆,大多采用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体的手法,把炽热的激情蕴含在看似平淡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寓情于景,陈情于事,融情于理,寄情于物。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家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与怀恋,但却通过写 让这份情感跃然纸上。
2.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
吴伯箫的语言艺术还在于他对诗意的追求和创造,追求一种精美的风范。这种精美,裹挟着传统文赋的神韵,兼用通俗口语与雅致文言,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评论家们对吴伯箫评论最多的还是他的散文“质朴、自然”的特点。根据你的阅读,从选材、语言、抒情等角度中任选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