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三》(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6:5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①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不知秦力之所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楼缓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曰:“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愈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固不止矣。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王必勿予。”王曰:“诺。”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 ① 楼缓:赵人,仕于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B.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C.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D.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诺,在文中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成语“唯唯诺诺”中的“诺”字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B.爱,文中指怜恤,与《孟子·梁惠王上》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意思不同。
C.是助秦自攻也,运用了倒装句式,与《屈原列传》中的“举贤以自佐”属于同一类型。
D.诚,文中指确实、的确,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诚能见可欲”的“诚”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在攻破赵国城邑长平后,派使者索要城池作为讲和条件,赵王拿不定主张,先后征询楼缓、虞卿的意见。
B.赵王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秦国一定是会不遗余力攻打赵国的,秦国攻破赵国城池却主动撤兵应该另有原因。
C.楼缓告诉赵王,如果不清楚敌人的实力,又不肯舍弃不算大的土地,那么最终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D.虞卿主动请求去见齐王,商讨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在虞卿回到赵国之前,秦国已经又派使者来到赵国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2)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
5.司马迁曾评价虞卿对事情的判断非常精准(“虞卿料事揣情,何其工也”),请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这样评价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三言之,赵王不听。出遇虞卿曰:“为入必语从。”虞卿入,王曰:“今者平原君为魏请从,寡人不听。其于子何如?”虞卿曰:“魏过矣。”王曰:“然,故寡人不听。”虞卿曰“王亦过矣。”王曰:“何也?”曰:“凡强弱之举事,强受其利,弱受其害。今魏求从,而王不听,是魏求害,而王辞利也。臣故曰,魏过,王亦过矣。”平原君请冯忌曰:“吾欲北伐上党,出兵攻燕,何如?”冯忌对曰:“不可。夫以秦将武安君公孙起乘七胜之威,而与马服之子战于长平之下,大败赵师,因以其余兵围邯郸之城。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今赵非有七克之威也,而燕非有长平之祸也。今七败之祸未复,而欲以罢赵攻强燕,是使弱赵为强秦之所以攻,而使强燕为弱赵之所以守。而强秦以休兵承赵之敝,此乃强吴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故臣未见燕之可攻也。”平原君曰:“善哉!”平原君谓平阳君曰:“公子牟游于秦,且东,而辞应侯。应侯曰:‘公子将行矣,独无以教之乎?’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臣固且有效于君。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梁肉期,而粱肉至;梁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应侯曰:‘公子之所以教之者厚矣。’仆得闻此,不忘于心。愿君之亦勿忘也。”平阳君曰:“敬诺。”
(节选自《战国策 赵策三》)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B.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C.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D.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赵国人,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春申君、楚国的信陵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B.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粱肉,指精美的膳食;其中的“粱”与“膏粱”的“粱”意思相同。
D.仆,谦称,称自己。古人称自己的词还有“余”“予”“愚”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国想通过平原君请赵国参加合纵,但平原君跟赵王谈了多次,赵王都没有同意。
B.虞卿认为在合纵这件事上魏王和赵王都错了,他不赞成魏国参加合纵。
C.冯忌从军事实力和战场形势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赵国不具备进攻燕国的条件。
D.公子牟向应侯辞行时,已准备好了劝谏的话,内容是劝应侯戒奢侈。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强秦以休兵承赵之敝,此乃强吴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
②公子将行矣,独无以教之乎?
10.虞卿、冯忌、公子牟的劝谏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曰:“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赁,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为也。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马服【注】曰:“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兼有是两者,无钩繯镡蒙须之便,操其刃而刺,则未入而手断。君无十余、二十万之众,而为此钩繯镡蒙须之便,而徒以三万行于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已。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 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马服,即马服君,指赵奢。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B.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C.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D.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此坐而自破之道也”与“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坐”字含义相同。
C.“操其刃而刺”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两句中的“操”字含义不同。
D.“而索以三万之众”与“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两句中的“索”字含义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不满意赵奢的用兵策略,认为赵奢的做法不攻自破、坐以待毙,是不可取的。
B.面对田单的质疑,赵奢虽然严厉地指责了田单,但还是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策略。
C.赵奢以吴国、干国的利剑类比,来向田单说明他派出大量兵将参与作战的必要性。
D.赵奢认为古时候以三万兵士攻打城邑很容易成功,但当下却只能攻下城墙的一角。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
(2)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参考答案:
1、B句意:再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没有一点礼仪之心。它的欲求没有止境,可是大王的土地有限。把有限的土地割让给贪欲没有尽头的秦国,那形势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赵国灭亡了。
“也”句末语气词,放在“且秦虎狼之国”之后表判断,所以在“也”后面断开,排除AC。
“无已”与“有尽”相对,“其求无已”与“王之地有尽”句式结构相似,中间断开,排除D。
2.D
A.两者意义相同。“唯唯诺诺”句意:谦卑地连声答应。形容一味地顺从附和别人的意见。
B.两者意义不相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指吝啬。句意: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
C.两者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前句应为“是助秦攻自也”,后句应为“举贤以佐自”。句意:这是帮助秦国攻打我们自己啊。/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
D.文中的“诚”指假如。“诚能见可欲”的“诚”指假如,句意: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两者意义相同。此项错误。
3.D “虞卿主动请求去见齐王”错,根据原文“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可知,不是虞卿主动请求会见齐王,而是赵王派遣去的。
4.(1)假如秦国明年再来攻打大王,大王恐怕要割让赵国内地的城邑去讲和吧?
(2)如今束手听任秦国的摆布,秦兵不受损耗就得到大量土地,这是在使秦国强大而使赵国衰弱啊。
5.对楼缓的话是虚饰之辞的准确判断;对割地赂秦后果的合理揣测;对秦国贪得无厌的深刻认识。
参考译文:
秦军在长平进攻赵军,把赵军打得大败,随即率兵回国。秦王就派使者到赵国索要六座城邑作为讲和条件。赵王还未拿定主意。楼缓刚从秦国前来,赵王和楼缓商量道:“把城割给秦国好呢,还是不割的好?”楼缓推辞说:“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赵王说:“虽然是这样,但是你还是谈谈个人的看法吧。”楼缓说:“如今我刚从秦国来,要是说不割城吧,那不是好办法;要是说割城吧,恐怕大王又认为我是在替秦国说话。所以不敢回答。如果我可以为大王考虑的话,不如给秦国。”赵王说:“好。”
虞卿听说这件事,入宫拜见赵王,赵王把楼缓的话告诉虞卿。虞卿说:“这是伪装的游说之辞。”赵王说:“为什么这样说呢?”虞卿说:“秦国攻打赵国,是因为疲惫而退兵呢?还是大王认为他们还有力量进攻,只是因为怜恤大王才停止进攻呢?”赵王说:“秦国攻打我们,已经不遗余力了,一定是因为疲惫不堪才撤军的。”虞卿说:“秦国用他们的兵力攻打他们不能攻取的地方,因疲惫而撤军。大王却拿他们用兵力攻不下来的地方去资助他们,这是帮助秦国攻打我们自己啊。明年秦国再进攻大王,大王就没有办法自救了。”
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楼缓。楼缓说:“虞卿完全了解秦国兵力能打到哪里吗?如果他不知道秦军能打到哪里,这点弹丸之地又不肯给,假如秦国明年再来攻打大王,大王恐怕要割让赵国内地的城邑去讲和吧?”赵王说:“假如听了你的意见割地,你能保证明年秦国不再来攻打我们吗?”楼缓说:“这不是我敢担保的事情。”
赵王又把楼缓的话告诉虞卿。虞卿说:“明年秦国再要求割地,大王准备给它吗?如果不给,就会前功尽弃而挑起秦国进攻的祸端;如果给它,那么却没有土地供给了。如今束手听任秦国的摆布,秦兵不受损耗就得到大量土地,这是在使秦国强大而使赵国衰弱啊。以更加强大的秦国,来宰割愈加弱小的赵国,秦国侵夺赵国的计谋一定不会停止了。再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没有一点礼仪之心。它的欲求没有止境,可是大王的土地有限。把有限的土地割让给贪欲没有尽头的秦国,那形势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赵国灭亡了。大王一定不要割地给秦。”赵王说:“好。”于是派虞卿到东方去见齐王,和他商量对付秦国的策略。
虞卿还没有从齐国返回,秦国派来的使者就已到了赵国。楼缓听到这个消息,就连忙逃走了。
6、B 句意:赵国用七败的余兵,收合了破散的败兵守卫邯郸城,然而秦国的攻城部队却在邯郸城下弄得疲倦不堪,赵国坚守不可攻破的缘故,是因为攻城困难防守容易。
“余众”是“以”的宾语,并“余众”属于固定搭配的词语,应在其后分开,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C;
“敝守”是“破军”的谓语,其间不能分开;“而”表示转折,应在之前断开,排除D。
7.A “魏国的春申君、楚国的信陵君”错误。应是“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
8.B “他不赞成魏国参加合纵”错误。原文“凡强弱之举事,强受其利,弱受其害。今魏求从,而王不听,是魏求害,而王辞利也。臣故曰,魏过,王亦过矣。”,可知,虞卿潜在的意思是主张参加合纵的。
9.①而强大的秦国用休整的士兵趁着赵国破败疲惫进攻,这就是强大的吴国灭亡、而弱小的越国称霸的原因。
②公子快要走了,难道没有什么教导我的吗?
10.①虞卿先顺着赵王的意思,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赵王拒绝魏国就是拒绝利益。
②冯忌举长平之战和越灭吴的例子劝谏平原君不适合攻打燕国。
③公子牟用比较容易理解的财富、精美食物、死亡来婉言劝谏,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魏国派人到赵国去,通过平原君请求与赵国结成合纵联盟。平原君向赵王谈了三次。赵王不同意。平原君出来后与虞卿相遇,对虞卿说:“您如果进去见赵王,一定要谈到合纵联盟的事。”虞卿入见赵王,赵王说:“现在平原君为魏国请求与赵国结成合纵联盟,我没有同意,你的意见如何?”虞卿说:“魏国错了。”赵王说:“是啊,所以我没有同意。”虞卿说:“大王也错了。”赵王说:“为什么?”虞卿说:“凡是强国与弱国共事,总是强国得利,弱国受害。现在魏国要求与赵国结成合纵联盟,而您不同意,这是魏国要求受害,而赵国推辞得利。所以我说:‘魏国错了,大王也错了啊。’”平原君对冯忌说:“我想要向北进攻上党,出兵攻打燕国,怎么样?”冯忌回答说:“不可以。那秦将武安君白起趁七次战胜赵兵的威势,和马服君之子赵括在长平之下大战,把赵国的军队打得大败,趁机用他的剩余兵力包围了邯郸城。赵国用七败的余兵,收合了破散的败兵守卫邯郸城,然而秦国的攻城部队却在邯郸城下弄得疲倦不堪,赵国坚守不可攻破的缘故,是因为攻城困难防守容易。如今赵国没有七胜的威武,然而燕国也没有长乎之战的祸患。现在七败的祸患还没有报复,却想要用疲倦的赵国去攻打强大的燕国,这是使弱小的赵国做强秦那种攻打邯郸一样的事情,而使强大的燕国做弱赵那种守卫邯郸一样的事情。而强大的秦国用休整的士兵趁着赵国破败疲倦突然打过来,这就是强大的吴国之所以灭亡,而弱小的越国之所以称霸的原因。所以臣下没有看见燕国有什么可以进攻的理由。”平原君说:“太好了!”平原君对平君说: “公子牟到秦国游历,将要向东回到魏国的时候,劫应侯辞行。应侯说:‘公子快要走了,难道没有什么教导我的吗?’公子牟说:‘假如没有您的命令命令我, 臣下本来也将有话献给您。人一旦位高权重,即使没想发财,财富也会主动来敲门;一旦金玉满堂,即使没想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也会主动地跑上餐桌;一旦沉溺于口腹之欲,即使没想要骄奢淫逸,骄奢淫逸也会主动跑到你身上;一旦骄奢日久,即使没想着会遇见死亡,死神也会主动来找你。数世以前,犯这种毛病的人很多。’应侯说:‘公子用来教导我的道理太深刻了。’我能听到这样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希望您也不要忘记。”平阳君说:“好吧。”
11、B 句意:我听说过,帝王用兵不超过三万人,天下就能归服。现在将军您每次一定要凭借十万乃至二十万的大量兵员才能作战,这是我所不佩服的。
“之”作“闻”的宾语,指代后面“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的内容,这个句子主谓宾句子成分完整,故应在“之”后断句,排除AD。
“负……之众”作“用”的条件状语,之间不断开,排除C。
12.B
A.“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中的“说”,通“悦”,满意,高兴。句意:我不是不喜欢将军您的用兵策略。
“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满意,高兴。句意:秦伯很高兴。
B.“此坐而自破之道也”中的“坐”,不动。句意:这是不攻自破、坐以待毙的办法。
“列坐其次”中的“坐”,指坐这一动作。句意:排列着坐在曲水边。两句的词义不同。
C.“操其刃而刺”中的“操”,握着,具体动作行为。句意:握着剑刃去刺。
“大王来何操” 中的“操”,带着。句意: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东西了?
D.“而索以三万之众”的“索”,动词,用。句意:如果想用率领三万的兵力的办法(去包围千丈的大城)。
“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索”,名词,链。句意: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13.C “赵奢以吴国、干国的利剑类比”说法错误。“吴干”指的是吴国干将之剑,并非吴国、干国的利剑。
14.(1)看来您不仅不通晓用兵之道,而且也不明了如今的军事形势。
(2)都平君田单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田丹确实比不上您的高明呀!”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国都平君田单与赵奢交谈,他说:“我不是不喜欢将军您的用兵策略,让我不怎么敬佩的只是您使用的兵员太多。使用的兵员多,百姓就不能很好地耕种,粮食也要从别国买入,远距离输送,不能保证军队供应,这是不攻自破、坐以待毙的办法,我不会这样做。我听说过,帝王用兵不超过三万人,天下就能归服。现在将军您每次一定要凭借十万乃至二十万的大量兵员才能作战,这是我所不佩服的。”
马服君赵奢说:“看来您不仅不通晓用兵之道,而且也不明了如今的军事形势。那吴国的干将之剑,加之于肉体可以砍断牛、马,加之于金属可以割断盘、匜。如果把它靠在柱子上砸,就会折为三段;把它垫在石头上砸,就会碎为百片。现在用三万兵力去对付强大国家的军队,这就像是把宝剑靠在柱子上、垫在石头上砸它一样。况且那吴国的干将之剑虽然锋利,更难得的是如果剑背不足够厚,剑尖就无法刺入;剑面不足够轻薄,剑刃就无法断物。如果同时具备了这样的剑背和剑面,但是没有剑环、剑刃、剑珥、佩带等辅助之物,那就只好手持剑刃去刺物了,这样的话,剑还没有入物,自己的手指就先被割断了。您如果不拥有十几、二十万的兵力作为像剑环、剑珥这样的配合部分,只想凭借三万名精英横行于天下,怎么能做到呢?何况,古时候天下分成很多个诸侯国。即使是大城邑,城墙也没有超过三百丈的;人口即使多,也没有超过三千家的。如果用训练有素的三万军队去攻打这样的城邑,还有什么困难呢?如今,古代众多的诸侯国已经归并成为战国七雄,它们可以召集十万兵力,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如果这样持续几个年头,就会出现你们齐国(被燕攻破)那样的状况。齐国动用二十万兵力攻楚,五年才结束战争;赵国出动二十万兵力灭中山,整整打了五年才告成功。假如说,现在齐、韩两国势均力敌,又相互围攻,有谁敢对我夸下海口,说他能用三万兵力去援救这两国呢?现在方圆千丈的大城、户口上万的大邑相互对峙,如果想用三万的兵力去包围千丈的大城,恐怕连城的一角都围不住,至于进行野战就更加不够了,你能拿这点兵力去干什么呢?”都平君田单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田单确实比不上您的高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