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塑造人物运用的表现手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匆匆过客
路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那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1.小说塑造男青年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概括手法并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浪花
李海燕
爹说走的时候,显得有些恋恋不舍,眼光在娘的脸上溜来溜去,然后伸手过来,捏了下娘的脸蛋。娘也有些不舍了,说,要不就别去了。
我去一个月就回,爹说,一个月很快的。说完出了门。
爹推着一架手推车,顺着那条车轱辘路向东走去。手推车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惹起一阵狗吠。
爹要走一百三十多里的旱路,去他表叔家。
爹走的一个月里,娘每天去一趟一墙之隔的二娘家,逗二娘的孩子玩,帮二娘干活。其实,娘是去看二娘的那对木箱子。箱子上了漆,油光锃亮,纹路像河流里的波纹和涟漪。箱座门是玻璃的,上面有对称的画,彩色的,荷叶田田之上顶着两朵粉色的荷花。娘回到家里,那幅画好像长在眼里,生了根,发了芽,继而蓬蓬勃勃。娘就望着东边那条车轱辘路,盼爹早日回来。
木箱子是二娘的陪嫁。那年月,有一对箱子做陪嫁的,大娘说,全屯子只有二娘一个人。
因为这陪嫁,妯娌三人中,二娘有优越感。在爷爷奶奶及一大家子人跟前比大娘有面儿,当然也比娘有面儿。娘嫁过来后的第二天,大娘就上门跟娘搞联盟。大娘的嘴撇着,你二嫂美着昵,继而拉住娘的手,咱姐俩得一心。娘笑了笑,二嫂的箱子确实好看呢。
十八岁的娘也想拥有和二娘一样的木箱子。但娘知道,那只是一个梦想。娘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爹娘,牵着哥的衣襟长大。后来哥勉强娶了媳妇,生活很拮据。娘嫁过来的时候只腋下夹着一个小包裹,里面包着几件换洗的衣裳。爹的家境也不好,兄弟六个,还有三个等着娶媳妇。
有一天,娘跟爹说,二嫂的箱子真好看。爹说,你真的喜欢?
娘看着爹,眼神里透着一种渴望,喃喃地说,哪个女人会不喜欢呢。爹说,你喜欢我给你做。娘一愣,你又不懂木匠活,再说哪有木料?爹说,我跟表叔学过木匠活,只是没学成。一个月后,静悄悄的午夜,突然传来狗吠声,娘一骨碌爬起来,推开窗户,娘听见了手推车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响声。娘知道是爹回来了。
爹满头是汗,鞋子被秋露打得精湿,发出吧唧吧唧的响声。爹顾不得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就把几件木匠家什搬下来,露出几截圆木,对娘说,木头箱子的料,柳木的。
娘看着圆木,眼里流光,咋弄到的?爹说,我给表叔做了一个月的小工,表叔给的工钱。
娘看着爹下巴上浓密的胡茬儿,眼睛湿了。
第二天爹去了二娘家,量了木箱子的尺寸,回来开始摆龙门阵。
第一个程序是把圆木用锯子锯成木板。
爹在这一头,娘在那一头,一把铁锯在中间。两张笑脸,两双流光的眼。爹前倾娘后仰,娘前倾爹后仰,铁锯发出嗤嗤的磨合声,细碎的木头沫子像雪粒一样,噗噗落下,风一吹,落在爹和娘乌黑的头发上。三天后,白花花的一摞木板码放在阳光下。
爹把一块木板放在一条长凳子上。爹手持一把刨子,前腿弓后腿蹬,一去一回,一片片薄如纸的木头爆花,从刨子里面钻出来,悠然地落在爹的脚边。
娘倚在门框上,看爹给木板刨光。那些白色的木片片,从爹的手下一片片刨下来,薄薄的。打着卷,带着光亮,风一吹,微微颤动,似微波荡漾。娘看得呆了。
一块块木板刨好了,爹开始凿卯榫。爹一手拿凿子,一手拿锤子,一板一眼,有凸有凹。
第一只箱子对接成了。接下来给第二只凿卯榫,突然一锤子砸偏了,落在爹拿凿子的左手上,爹发出一声低低的惊呼,锤子和凿子掉到地上。爹用右手攥住左手,鲜血滴滴哒哒地流下来。娘一转眼就冲到爹的身边,拉着爹就往屋子里走。娘打开她的那个小包裹,找出一件洗得发白的汗衫。娘只迟疑了一下,就听见一声棉布的撕裂声,一条布被娘撕了下来。娘一边给爹包扎伤口,一边问爹,疼吗?
爹说,不疼,过两天就好了。
两天后,爹左手大拇指的指甲脱落,一个月后,一个新的指甲露了出来,像一个小舌尖,软软的。爹又开始鼓捣木头箱子。娘说,等指甲长成了再做吧。爹说,不碍事的,过年之前,我得做出来。
过小年那天,爹终于把两只木头箱子做得了,虽然看着没有二娘的箱子精巧,甚至有些粗糙。这是爹给娘做的第一件家具,也是爹的木匠处女作。看着娘欢喜的样子,爹骄傲地呵呵地笑。
只是爹实在没办法,给娘做一对二娘那样的玻璃喷漆的箱座子门。爹在屋里转了几圈后,抱着几块木板,去了二娘家。爹坐在二娘家的屋地上,手里握着一根铅笔,一坐就是半天。爹把荷花荷叶画在了木头上。爹回到家里,用香头烫着画下来的图案。到了腊月二十九,爹的脚下堆满了香头。爹用香烫出了荷花荷叶。爹左看右看,觉得素素的,没有二娘那个玻璃喷漆的看着喜庆。爹有些愧疚地跟娘说,等有钱了,再换成带彩儿的。娘爱不释手地抚摸着,连连说比二嫂的好看。
后来爹的木匠手艺已远近闻名,爹给娘打了多样家具,立柜、碗橱、电视柜、茶几,样式追赶着潮流,那对被娘摆在显要位置上的箱子,显得又陈旧又丑陋。爹说,把那对箱子淘汰了吧。娘说她喜欢。
爹说,要不换一对带彩儿的箱座子门。娘说,给我一对金的我都不换。
爹直到七十三岁那年去世,左手大拇指的指甲只长到多半截,就打住了,表面坑坑洼洼,丑陋无光。
娘时常抚摸着那个指甲,问爹疼不疼。爹说不疼。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17期)
2.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莱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3.小说塑造马兰花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表
董益新
这是江南春雨淅沥的夜晚,小镇狭长的弄堂里两个黑衣人一闪而过,在一处高宅大门前停了下来,黑夜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条小缝,吴掌柜提着风灯,半张麻脸从门缝里露了出来:“你们找……”话未说完,风灯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门随即关了个严实。
满脸大胡子的黑衣人举手便要擂门,另一名清瘦的黑衣人赶紧摁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你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大胡子应了一声,便蹲了下去,不再说话。
吴老爷正在书房里看着《朱子家训》,刚沏的明前茶冒着氤氲的香气,书房的正墙上挂着一幅吴老爷自己临摹的大字:难得糊涂。吴老爷见吴掌柜跌跌撞撞闯进来,便皱皱眉头,问:“什么事?”
吴掌柜结结巴巴地说道:“又来了,老爷,又来了……”。
“谁?”
“昨天来过的那个大胡子又来了。”吴掌柜说完,赶紧用衣袖揩了揩额上的汗珠。吴老爷“哦”了一声,旋即问道:“来了多少人?”
吴掌柜说:“两个人。”
吴老爷站起来,在书房踱起步来。
昨天也是个阴雨天,酉时未至,天已落黑。当铺刚要打烊,一个穿黑衣的大胡子却像风一样闪了进来。大胡子熊腰虎背,鼓鼓的腰间扎着条腰带,一进当铺,就掏出一块鎏金怀表。吴掌柜一见,顿时眼睛一亮,循例问道:“你贵干?”大胡子伸出拇指和食指,在吴掌柜面前一亮。吴掌柜吃了一惊,赶紧问道:“当多少?”大胡子还是不说话,伸出一只手晃了一晃。吴掌柜说:“这个数目,得老爷做主,先生里间请。”吴老爷看看大胡子,又看看鎏金怀表,转身对吴掌柜点了点头。须臾,吴掌柜端来一个托盘,托盘里码着五叠大洋,一叠十块,正好五十。吴老爷又把鎏金怀表往盘里一放,一齐推到大胡子跟前。大胡子正要开口,吴老爷却摆摆手,说:“这钱是我捐的。天黑路远,壮士快走吧。”大胡子呆了片刻,弯下腰去,向吴老爷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夜雨中。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俄顷,两个黑衣人跟着吴掌柜鱼贯而入。吴老爷连忙起身让座,问:“两位壮士夜深前来,必有要事,还望直言相告。”清瘦的黑衣人欠欠身,说道:“吴老爷,我们是专门向您道歉来的。”说罢,从怀里掏出-块怀表,把它放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一看,正是昨天那块鎏金怀表。吴老爷微微一笑,把怀表推还给清瘦的黑衣人。吴老爷指指大胡子,说:“昨天,我已说过,那点银元是老朽自捐的。”
清瘦的黑衣人说:“昨天,我是让他来当表,没叫他来募捐。这表是我去国外留学时买的,跟我十多年了,还好使。”清瘦的黑衣人说着,又把怀表推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连忙说道:“壮士误会了。老朽开当铺三十多年,多少长了点见识,这法兰西的名表,少说也值一百多个大洋。你们打鬼子除汉奸,老朽早有耳闻,只恨认捐无门。”清瘦的黑衣人见吴老爷依然不收,便说道:“村有村规,国有国法,部队有部队的规矩,如果您不收,我岂不带头坏了规矩?望您成全。”
清瘦的黑衣人说罢,长身而起,又是长长地一揖。吴老爷问:“壮士是……”
清瘦的黑衣人欠身答道:“在下姓何,单名一个冲字。”
吴老爷一听,赶紧站起来:“原来阁下就是让鬼子闻风丧胆的何大队长,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啊。如此说来,这怀表我更不应该收了,你打鬼子用得着。”吴老爷说完,又把怀表推到何大队长跟前。
何大队长见吴老爷决意不收,便站了起来:“吴老爷美意,在下心领了,失礼之处,还望多多海涵。我们后会有期。”何大队长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转身与大胡子飘然而出,瞬间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转眼到了秋天。这天哨兵忽然给何大队长送来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满脸麻子的人送来的。何大队长拆开一看,包里都是部队急需的药品,其间还夹杂着那块鎏金怀表和一封信。信上写道:
何大队长台鉴:鬼子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毁我村舍,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我六尺男儿必手刃之而后快。然老朽老矣,空负报国之心。明日,有一队鬼子要来镇上运粮,镇南塘西桥乃粮队必经之地,望何大队长务必奔袭之。此表暂作定金,日后老朽另当重谢!
何大队长看罢来信,在桌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大声地叫了一声“好”。
4.请以何冲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青年时髦的穿戴、面对青年妇女插队买票时紧捏的拳头等,似乎表现他是一个问题青年;用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对自己买票原因的讲述。②欲扬先抑,通过“我”的视角,一开始男青年的外貌穿着动作都在透露他似乎是不良青年,其次写其与青年妇女发生争执、冲突,表现“我”对他的反感,这是“先抑”,而后面揭示他买票的原因,对孩子的举动展现他是一个无私助人的人。③对比衬托,男青年的举动与“我”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他人的举动形成对比,侧面衬托出青年的先人后己、善良助人的形象。
2.①正面描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文章描写爹娘二人一起做箱子时的动作描写。
②侧面描写。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通过写二娘、大娘来衬托娘的家境清贫和单纯可爱。
③细节描写。通过对二娘家小木箱上图案的描写和对爹受伤的手指的描写等展现人物心理。
小说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相结合的手法来塑造马兰花。①正面描写:通过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了马兰花的形象。知道麻婶重病后,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回想着麻婶对自己的帮助。不在麻婶未脱离生命危险,麻婶女儿伤心之时,提及借款之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通过这些细节,刻画马兰花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做人有原则,坚强而不妥协。②通过对比,衬托马兰花的形象。在麻婶未脱离生命危险,麻婶女儿伤心之时,丈夫一再提示马兰花要钱,麻婶去世后,丈夫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刻画了马兰花丈夫不明事理、斤斤计较、自私虚伪、爱占小便宜、势利、冲动这样一个庸俗小市民形象。通过对比,反衬马兰花的朴实善良,善解人意。
4.①用富有个性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品格,如何冲向吴老爷说明来意及怀表的来历,表现了他是一个勇于牺牲小我严守部队纪律的抗日战士;②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一身黑衣、把怀表“塞”给吴老爷、在桌上重“擂”一拳,凸显了何冲机警、执着、豪爽的个性;③恰当运用侧面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如借吴老爷之口点明何冲是一个让鬼子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用吴老爷的回报表现何冲言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