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全面内战
2、“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焰火飞扬。满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①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的名称问题时,邓小平就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陕甘宁这个特区建立于 ( )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4、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特征是 (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5、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出现在 ( )
A.淞沪会战中 B.太原会战中 C.徐州会战中 D.枣宜会战中
6、“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
A.《甲午悲歌》 B.《日寇投降》 C.《珍珠港祭》 D.《台湾沦陷》
7、“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哪个时期的象征?( )
A.北伐战争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8、“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段朗诵词。它描述的主要是( )
A.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 D.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9、美国记者斯诺在上世纪30年代访问中国时,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闪耀着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当时中国西北部的希望之中心应该是
A. 西安 B. 西柏坡 C. 延安 D. 太原
10、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全民族抗战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 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军队名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下列军队名称按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新四军 ②国民革命军 ③人民解放军 ④中国工农红军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
12、“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
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A东北军民的抗战B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C敌后战场的军民抗战D正面战场的全面抗战
13、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基本原因是
A. 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 B. 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 美英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 D. 中日民族矛盾始终居主要矛盾
17、在中国举行 12.13 —— 南京大屠杀 70 周年纪念日前夕, ( 2007 年) 12 月 8 日日本《产经新闻》 头版头条标题竟然为“大屠杀是蒋介石的虚构”。为驳斥这一观点,我们应该向世人拿出证明材料,予以驳斥。这些材料应包括
① 当年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② 当年驻南京外国记者的记载
③ 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 ④ 当时留下的新闻照片和报道等
A.①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8、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依据所学,可得知此战役名称是
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9、《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A.传闻(口述)主观因素多,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
B.田中正明的言论肯定了传闻(口述)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C.此观点正确反映了日本对华历史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D.田中正明的言论否定了日本侵略的历史,是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20、图7这幅漫画是著名漫画家沈同衡于1938年创作的《“武运”岂能长久》,画中描写日本家庭一一老一小爷孙二人。老爷爷愁眉苦脸地说:“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这幅一画说明
A中日人民都是军国主义受害者B日本人民极力抵制政府侵略中国
C.中国人民争取日本人民的支持D.日本人民反对日本的征兵政策
21、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22、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A.平津战役B.淞沪会战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右图
23、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的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影印件。这段日记有助于研究①五四运动 ②北伐战争 ③九一八事变 ④卢沟桥事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4、“史料”的第一要义是可信度,下列举证日本“731”细菌部队法西斯暴行的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A.“731”部队老兵回忆 B.“731”部队遗址所在地群众访谈
C.“731”受害者口述 D.解密后的“731”部队档案
25、沈阳历史博物馆馆长井晓光说:“……那一天拉开了二战的序幕,也点燃了东北人民抗日救国的烽火,成为了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起点。”井晓光所说的“那一天”是指A.1931年9月18日B.1936年12月12日C.1937年7月7日 D.1937年8月13日
26、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
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这一文献的发表表明
A国共两党合作初步实现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D.国民政府决心“抵抗暴力”
27、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应该是
A华侨的支援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C共产党敌后战场的配合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8、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是因为
A.从此,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B.蒋介石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C.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9、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的交战双方虽然都是中日两国,但是结局却完全不同。造成中国一胜一败的关键在于( )
A.是否利用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是否自始至终坚持抗战
C.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了主要作用 D.是否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30、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拟定征服世界的步骤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日本为实现第三期目标采取的行动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九一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
31、五四运动主将之一、著名学者罗家伦在为迎接抗战胜利的《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声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满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功绩包括( )①消除了中国党派间的分歧②促进了世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③取得了反帝斗争的伟大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 ?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 ?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33、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4、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的基本形势是( )A日侵占了东北,威胁平津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日帝国主义完全占领中国 D.正面战场抗日进入高潮
35、胡锦涛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