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饿了么”的全职骑手2017年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至可达3万元,这已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据报道,2018年富士康工人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更何况普通制造业工厂根本拿不出富士康这么高的工资。结果就是:人往高处走,制造业则招不起人。
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富士康27万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到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2012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不能吸引年轻人是对制造业的致命打击,一个失去年轻人的行业将会如同一潭死水。
不妨参考一下美国的情况。1970年后,美国传统制造业所在的“铁锈八州”人口增量严重放缓,反倒是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三州人口激增。“加德佛”三州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此次人口大迁移,其实是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结果,被称为“服务业革命”。因此,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式服务业革命中的一个具体场景。
(摘编自吴晓波《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
材料二:
制造业工厂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完善,从根本上削减了工厂对普通工人的用工需求。根据对国内2000家企业的调研,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
受疫情影响,今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2.0。尽管如此,收入相对较高的技工,依旧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从一个基层劳动者的角度看,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
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新经济下的新兴服务业更能吸引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更重视工作性价比、岗位尊重、工作环境等因素,工厂要想留住年轻人,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提升。
(摘编自赵一苇《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办?》)
材料三:
最近,“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那些“宁愿……也不……”式的思维,其实还是受另一个非市场的价值标准支配着,这种认为去工厂高于当骑手的价值取向是那么令人不安。
然而,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工业生产用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生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价值倒挂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那种“给6500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然,个中原因并非仅仅是用工者付酬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市场价格信号体系以及税收、劳工保护、社会管理等体制性问题,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理由所在。跳出“宁愿……也不……”式思维,才能找到工业生产用工荒的症结。
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作为新业态的组成部分,外卖送餐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社会效益也同样很好。不能将这种市场现象与用工荒对立起来,进而做出损害外卖行业发展以补救工业生产用工荒的蠢事。
在经济发达国家,城市街道或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中,快递车辆几乎抬眼可见。流通产生价值,流通实现价值。外卖送餐骑手是物流行业的劳动力,物流业是工业生产的延伸,是工业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外卖送餐行业发展迅速,说明其找准了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极大地扩容了餐饮市场空间,既提升了市场效率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数据显示,仅美团外卖一家的日订单就达2400万,维系着360多万家商户和60万外卖骑手的生计,三成骑手月收入5000元以上,此外去年还有200多万兼职外卖骑手从平台获得了收入。这样的市场规模,吸引那么多“宁愿”的年轻人,奇怪么?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为什么有人惊诧于年轻人宁愿送外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物流外卖等服务业吸纳了普通动力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高于服务业。
B.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不超过两成,其他的岗位必须使用人工,所以才出现用工荒。
C.技工的薪酬相对于普通劳动力岗位虽然高一些,但培训的成本也比较高,有一定的风险,因而难以吸引年轻人。
D.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前景良好,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这都是市场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是必然的,不应人为阻挡。
B.发达国家服务业革命已先行一步,中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有所借鉴。
C.不能听任“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现象危及中国制造业的壮大发展。
D.美团能吸纳数百方骑手的原因之一是外卖骑手的从业门槛低,不需要专业技能。
3.下列对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在文中无据可依的一项是( )
A.现代服务业将会吸纳更多的普通劳动力。
B.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C.工厂通过自我提升能够重新吸引年轻人。
D.市场配置资源使制造业劳动力价值提升。
4.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注)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做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龙应台《目送》)
【注释】选自李煜词《望江梅》,词作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C.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D.结尾段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
7.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很多细节都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文中画线处三次出现“栀子花”,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三次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8.作者眼中的“家”既简单又复杂,作者对人生的幼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家”有什么感悟?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B.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D.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10.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
B.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认识)
C.攀栖鹘之危(危险)
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不拘束,任意行动)
11.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1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②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鸡鸣、狗吠声表现田园的静谧的写法相同。
B.林深路长,诗人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C.道士不在,诗人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绿竹苍翠、飞瀑挂峰的景色。
D.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正面写出了进山看望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事实。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5.(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 , ”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恶劣,路途艰辛。
(2)《赤壁赋》中“ , ”两句从侧面描写箫声的悲凉,写出了箫声的作用和力量。
(3)“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有静水流深,也有______,人们用奋斗标注时间的意义。回顾极不平凡的2020年:逆行出征、社交距离、乘风破浪、直播带货……一个个流行语,拼接出过去一年______的全景,构成了人们的共同记忆。战疫情、斗洪峰,应变局、开新局……我们经受住了泰山压顶的考验,跨过了激流险滩的障碍,创造了_____的奇迹,把仓促的时间变成了厚重的历史。
一滴水珠的轨迹,可以折射江河的奔腾。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为世界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作出了什么贡献。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这一年,我们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国力量;这一年,我们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开放中书写中国的务实担当……这一年我们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_____的劲头交出了一张人民满意、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惊涛骇浪 一波三折 举世闻名 中流击水
B.波澜壮阔 一波三折 举世瞩目 占风使帆
C.波澜壮阔 跌宕起伏 举世闻名 占风使帆
D.惊涛骇浪 跌宕起伏 举世瞩目 中流击水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更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
B.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作出了什么贡献,更要看中国为世界取得了什么成就。
C.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
D.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贡献,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成就。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带一路”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为积极战“疫”,各行各业发挥各自的能量,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B.“五四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中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C.音乐对于我们而言,是“伴随”性质的,在路上、工作时、睡觉前、浴室里……
D.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他虽屡处逆境却毫不退缩的旷达乐观情怀。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夏天, ,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展,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 ,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夸张、比喻 B.比拟、排比、通感
C.拟人、比喻、引用 D.对比、夸张、比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任何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到《我和我的父辈》,“我和我的”系列电影已经创作出三部作品。电影备受赞誉的背后,反映了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命运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以上文字,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写一篇说理的文章,表达个人的思考与领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B
4.①材料一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
②材料二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5.①首先,指出把工业用工荒与外卖骑手数量迅速增长联系在一起不合逻辑。
②然后,阐述劳动力流向体现市场价值取向的原理,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
③最后,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高于服务业”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二段说“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富士康27万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到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2012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是将富士康员工的年龄与外卖骑手的年龄进行对比,得不出选项中所说的普遍结论;
B.“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新技术应用是造成工人转行当外卖员的原因,不是“用工荒”的原因;
D.“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过度解读,原文只是说“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不能听任……”错,材料二的观点是“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因此选项说的要干预市场,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有“那种‘给6500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可见制造业要想招来人,就需要提高薪酬,给劳动者符合劳动力市场的价值,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会缩小。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的标题是“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文章先将“饿了么”的全职骑手的工资与富士康工人的工资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宁可选择当外卖骑手也不去制造业的原因是薪酬差距;然后将外卖骑手的年龄与富士康工人的年龄对比,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再以美国“服务业革命”为例进一步说明服务业革命影响了年轻人的择业观。可见材料一主要是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
材料二先从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的影响的角度,说明“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然后分析工人转行当外卖员的原因是“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可见材料二是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故答案为: ①材料一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
②材料二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材料三由“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然后分析市场原理,“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接着分析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再分析市场原理,“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然后指出要解决工业生产用工荒,不能打限制外卖骑手工资和数量的主意,“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
最后,以经济发达国家中的物流现象以及我们的相关数据,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
故答案为: ①首先,指出把工业用工荒与外卖骑手数量迅速增长联系在一起不合逻辑。
②然后,阐述劳动力流向体现市场价值取向的原理,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
③最后,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
【答案】6.B
7.亲情。
第一次指父母给予子女的爱;
第二次象征子女离开后父母的孤寂;
第三次代表儿女对父母的感恩。
8.①小时候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有父母爱的温度的地方,是儿女生命的安全港湾。
②中年时候的家,多有变化,家是有伴侣的地方,抑或是奔波的生活中暂时落脚的地方,抑或是伴侣分离后的寒冷所在,抑或是有了儿女后的温馨所在。
③老年时候的家,子女长大远离,家变得冷清寂寞,年迈的老父母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物象的含意的能力。本题需要先找到这三处描写栀子花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
6.B项,“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有些言过其实。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物象的含意的能力。本题需要先找到这三处描写栀子花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
①“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上文有“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下文是“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可见“朦胧的时候”,是指将睡未睡的阶段,外面的热闹除了人生还有越窗而进的花香,热闹让我感觉温暖幸福,花香让我感觉惬意香甜美好,“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使用比喻,生动形象,“悠悠”使用叠韵词,朗朗上口音乐和谐,“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通感修辞,这些细节集中表现了父母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栀子花香般美好。
②“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上文“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后文“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可见“栀子花还开着”与上文内容形成对照衬托的关系,与人的离开形成反衬,与环境的静谧形成烘托正衬的关系,“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这里的栀子花象征子女一个个地离开父母后的孤独寂寞。
③“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上文“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后文说“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见“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这里“你”指父母,而“栀子花”幽幽的香气,喻指子女们的孝顺感恩陪伴,代表儿女对父母的感恩。
故答案为: 亲情。
第一次指父母给予子女的爱;
第二次象征子女离开后父母的孤寂;
第三次代表儿女对父母的感恩。
8.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依据“做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可以总结出为人儿女,有父母呵护的地方就是家。在这个家里有父母的呵护,“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有父母的爱和温暖,是儿女生命的安全港湾,“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
依据“和一个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以得出为人伴侣,与伴侣共建的爱巢便是家。家是有伴侣的地方,“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是奔波的生活中暂时落脚的地方,“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是伴侣分离后的寒冷所在,“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依据“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总结出为人父母,养儿育女的地方或者说儿女在的地方便是家。是有了儿女后的温馨所在,“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
依据“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可总结出老年时候的家,子女长大远离,家变得冷清寂寞,年迈的老父母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
故答案为: ①小时候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有父母爱的温度的地方,是儿女生命的安全港湾。
②中年时候的家,多有变化,家是有伴侣的地方,抑或是奔波的生活中暂时落脚的地方,抑或是伴侣分离后的寒冷所在,抑或是有了儿女后的温馨所在。
③老年时候的家,子女长大远离,家变得冷清寂寞,年迈的老父母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
【答案】9.B
10.C
11.B
12.①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②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翻译;断句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后赤壁赋》苏轼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9.“悄然而悲”和“肃然而恐”句式结构一致,分别独立成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而”连接“所止”和“休”前后两个承接的动作,中间不能不开,排除选项D。故选B。句子翻译: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故答案为:B。
10.“危:危险”错误。“攀栖鹘之危巢”的意思是: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所以“危”的意思是“高”。
故答案为:C。
11.“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A.名词做状语,用箕畚。
B.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
D.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故答案为:B。
12.①薄暮:傍晚。举:撒。顾:不过。安:哪里。
②及:等到。莫:不要。者:……的人。
故答案为: ①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②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答案】13.D
14.①喜爱山中美景,流连忘返。首联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景色宜人,使人流连忘返,诗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②得知道士不在,百无聊赖。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访道士不遇,怅然若失的愁情。尾联诗人以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3.D“从正面写出了”错误。是别人说不知道道士去了哪里,诗人并没有见到戴天山道士,这是“从侧面写出了”道士不在的事实。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写所闻所见,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景色宜人,使人流连忘返,不禁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表明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写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诗人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通过问讯的方式,诗人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故答案为: ①喜爱山中美景,流连忘返。首联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景色宜人,使人流连忘返,诗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②得知道士不在,百无聊赖。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访道士不遇,怅然若失的愁情。尾联诗人以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15.【答案】(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磴、壑、嫠、恣欢谑。
故答案为:(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答案】16.D
17.C
18.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惊涛骇浪”,指汹涌使人害怕的浪涛。“波澜壮阔”,形容水面辽阔。句中的形容对象“长河”有两方面表现,一方面是“静水流深”,那么另一方面与“静”成对比的应是“惊骇”,而不是“壮阔”,选“惊涛骇浪”为佳。
第二空,“一波三折”,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句中修饰“全景”,强调多变,选用“跌宕起伏”为佳。
第三空,“举世闻名”,指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形容名气极大。“举世瞩目”,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句中“奇迹”不具有“著名”的特征,强调的是影响力,选用“举世瞩目”为佳。
第四空,“中流击水”,比喻立志奋发图强,“中流”是河流的正中间,为最湍急的地方。“占风使帆”,比喻随机应变,看风头办事。句中强调的是“劲头”,选用“中流击水”为佳。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要看……,更要看……”表示递进关系,那么应该先说中国再说世界,体现由内及外、由自身到他人的逻辑顺序,逐层递进;
二是主谓关系不恰当,中国自身是“取得……成就”,为世界是“作出……贡献”。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一带一路”的引号作用表示特定称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A.表示特殊含义,“战疫”的“疫”不仅代表疫情,更表示把疫情当作一场“战役”。
B.表示特定称谓,“五四精神”指五四运动中的精神,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号作用与文中一致。
C.表示突出强调,强调音乐在很多场合都是与我们相伴的。
D.表示引用,直接引用了苏轼的诗句。
故答案为:B。
【答案】19.C
20.是由蝉喊出来的;乌桕树把浅黄变成红色。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薄雾中的乌桕叶……艳羡的目光”使用拟人(比拟)的修辞手法;“那些桃花……然而,乌桕树……成长”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柏熟,疑是早梅花’”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通感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横线后“一声、两声、三声”“蝉们”可推知,此处应填与蝉有关的内容,再根据“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可推知此处应填“是由蝉喊出来的”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文“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横线前的“熟秋里”和横线后的“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可推知答案应该为“乌柏树把浅黄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 是由蝉喊出来的;乌桕树把浅黄变成红色。
21.【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本题被定义概念是“创造”临近属概念是“活动”,种差是“获得成果且首次获得”和“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然后按照顺序和字数要求来下定义。
故答案为: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故答案为: 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下定义的基本模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一般表述为“……是……的……”模式。其次浏览语段,找到邻近属概念。
22.【答案】【参考例文】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本题材料由三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后辈》等三部影片引入,然后概括出这三部电影的话题“反映了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命运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由此可知,这里包含的是“个体与集体”“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话题来谈。从要求来看,引起你的联想和思考,就是要求在写作时要紧紧围绕材料的中心展开;而“联系你的生活"则是要求写作要立足自身;“写一篇说理的文章”,这是对文体的要求,议论文; 根据材料引出观点之后,采用论点并列或论据并列的形式,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或者是时代可以造就英雄等。
【立意提取】1.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
2.与国家、民族共生存同发展。
3.时代造就英雄。
4.不要脱离国家、民族逞个人之勇。
5.个人的理想只有依靠国家、民族才能实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饿了么”的全职骑手2017年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至可达3万元,这已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据报道,2018年富士康工人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更何况普通制造业工厂根本拿不出富士康这么高的工资。结果就是:人往高处走,制造业则招不起人。
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富士康27万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到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2012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不能吸引年轻人是对制造业的致命打击,一个失去年轻人的行业将会如同一潭死水。
不妨参考一下美国的情况。1970年后,美国传统制造业所在的“铁锈八州”人口增量严重放缓,反倒是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三州人口激增。“加德佛”三州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此次人口大迁移,其实是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结果,被称为“服务业革命”。因此,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式服务业革命中的一个具体场景。
(摘编自吴晓波《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
材料二:
制造业工厂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完善,从根本上削减了工厂对普通工人的用工需求。根据对国内2000家企业的调研,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
受疫情影响,今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2.0。尽管如此,收入相对较高的技工,依旧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从一个基层劳动者的角度看,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
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新经济下的新兴服务业更能吸引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更重视工作性价比、岗位尊重、工作环境等因素,工厂要想留住年轻人,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提升。
(摘编自赵一苇《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办?》)
材料三:
最近,“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那些“宁愿……也不……”式的思维,其实还是受另一个非市场的价值标准支配着,这种认为去工厂高于当骑手的价值取向是那么令人不安。
然而,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工业生产用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生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价值倒挂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那种“给6500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然,个中原因并非仅仅是用工者付酬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市场价格信号体系以及税收、劳工保护、社会管理等体制性问题,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理由所在。跳出“宁愿……也不……”式思维,才能找到工业生产用工荒的症结。
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作为新业态的组成部分,外卖送餐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社会效益也同样很好。不能将这种市场现象与用工荒对立起来,进而做出损害外卖行业发展以补救工业生产用工荒的蠢事。
在经济发达国家,城市街道或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中,快递车辆几乎抬眼可见。流通产生价值,流通实现价值。外卖送餐骑手是物流行业的劳动力,物流业是工业生产的延伸,是工业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外卖送餐行业发展迅速,说明其找准了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极大地扩容了餐饮市场空间,既提升了市场效率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数据显示,仅美团外卖一家的日订单就达2400万,维系着360多万家商户和60万外卖骑手的生计,三成骑手月收入5000元以上,此外去年还有200多万兼职外卖骑手从平台获得了收入。这样的市场规模,吸引那么多“宁愿”的年轻人,奇怪么?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为什么有人惊诧于年轻人宁愿送外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物流外卖等服务业吸纳了普通动力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高于服务业。
B.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不超过两成,其他的岗位必须使用人工,所以才出现用工荒。
C.技工的薪酬相对于普通劳动力岗位虽然高一些,但培训的成本也比较高,有一定的风险,因而难以吸引年轻人。
D.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前景良好,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这都是市场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是必然的,不应人为阻挡。
B.发达国家服务业革命已先行一步,中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有所借鉴。
C.不能听任“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现象危及中国制造业的壮大发展。
D.美团能吸纳数百方骑手的原因之一是外卖骑手的从业门槛低,不需要专业技能。
3.下列对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在文中无据可依的一项是( )
A.现代服务业将会吸纳更多的普通劳动力。
B.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C.工厂通过自我提升能够重新吸引年轻人。
D.市场配置资源使制造业劳动力价值提升。
4.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答案】1.C
2.C
3.B
4.①材料一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
②材料二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5.①首先,指出把工业用工荒与外卖骑手数量迅速增长联系在一起不合逻辑。
②然后,阐述劳动力流向体现市场价值取向的原理,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
③最后,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高于服务业”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二段说“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富士康27万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到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2012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是将富士康员工的年龄与外卖骑手的年龄进行对比,得不出选项中所说的普遍结论;
B.“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新技术应用是造成工人转行当外卖员的原因,不是“用工荒”的原因;
D.“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过度解读,原文只是说“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不能听任……”错,材料二的观点是“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因此选项说的要干预市场,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有“那种‘给6500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可见制造业要想招来人,就需要提高薪酬,给劳动者符合劳动力市场的价值,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会缩小。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的标题是“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文章先将“饿了么”的全职骑手的工资与富士康工人的工资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宁可选择当外卖骑手也不去制造业的原因是薪酬差距;然后将外卖骑手的年龄与富士康工人的年龄对比,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再以美国“服务业革命”为例进一步说明服务业革命影响了年轻人的择业观。可见材料一主要是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
材料二先从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的影响的角度,说明“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然后分析工人转行当外卖员的原因是“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可见材料二是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故答案为: ①材料一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
②材料二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材料三由“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然后分析市场原理,“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接着分析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再分析市场原理,“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然后指出要解决工业生产用工荒,不能打限制外卖骑手工资和数量的主意,“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
最后,以经济发达国家中的物流现象以及我们的相关数据,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
故答案为: ①首先,指出把工业用工荒与外卖骑手数量迅速增长联系在一起不合逻辑。
②然后,阐述劳动力流向体现市场价值取向的原理,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
③最后,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注)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做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龙应台《目送》)
【注释】选自李煜词《望江梅》,词作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C.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D.结尾段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
7.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很多细节都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文中画线处三次出现“栀子花”,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三次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8.作者眼中的“家”既简单又复杂,作者对人生的幼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家”有什么感悟?
【答案】6.B
7.亲情。
第一次指父母给予子女的爱;
第二次象征子女离开后父母的孤寂;
第三次代表儿女对父母的感恩。
8.①小时候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有父母爱的温度的地方,是儿女生命的安全港湾。
②中年时候的家,多有变化,家是有伴侣的地方,抑或是奔波的生活中暂时落脚的地方,抑或是伴侣分离后的寒冷所在,抑或是有了儿女后的温馨所在。
③老年时候的家,子女长大远离,家变得冷清寂寞,年迈的老父母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物象的含意的能力。本题需要先找到这三处描写栀子花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
6.B项,“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有些言过其实。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物象的含意的能力。本题需要先找到这三处描写栀子花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
①“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上文有“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下文是“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可见“朦胧的时候”,是指将睡未睡的阶段,外面的热闹除了人生还有越窗而进的花香,热闹让我感觉温暖幸福,花香让我感觉惬意香甜美好,“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使用比喻,生动形象,“悠悠”使用叠韵词,朗朗上口音乐和谐,“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通感修辞,这些细节集中表现了父母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栀子花香般美好。
②“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上文“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后文“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可见“栀子花还开着”与上文内容形成对照衬托的关系,与人的离开形成反衬,与环境的静谧形成烘托正衬的关系,“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这里的栀子花象征子女一个个地离开父母后的孤独寂寞。
③“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上文“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后文说“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见“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这里“你”指父母,而“栀子花”幽幽的香气,喻指子女们的孝顺感恩陪伴,代表儿女对父母的感恩。
故答案为: 亲情。
第一次指父母给予子女的爱;
第二次象征子女离开后父母的孤寂;
第三次代表儿女对父母的感恩。
8.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依据“做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可以总结出为人儿女,有父母呵护的地方就是家。在这个家里有父母的呵护,“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有父母的爱和温暖,是儿女生命的安全港湾,“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
依据“和一个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以得出为人伴侣,与伴侣共建的爱巢便是家。家是有伴侣的地方,“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是奔波的生活中暂时落脚的地方,“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是伴侣分离后的寒冷所在,“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依据“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总结出为人父母,养儿育女的地方或者说儿女在的地方便是家。是有了儿女后的温馨所在,“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
依据“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可总结出老年时候的家,子女长大远离,家变得冷清寂寞,年迈的老父母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
故答案为: ①小时候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有父母爱的温度的地方,是儿女生命的安全港湾。
②中年时候的家,多有变化,家是有伴侣的地方,抑或是奔波的生活中暂时落脚的地方,抑或是伴侣分离后的寒冷所在,抑或是有了儿女后的温馨所在。
③老年时候的家,子女长大远离,家变得冷清寂寞,年迈的老父母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B.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D.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10.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
B.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认识)
C.攀栖鹘之危(危险)
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不拘束,任意行动)
11.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1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②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9.B
10.C
11.B
12.①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②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翻译;断句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后赤壁赋》苏轼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9.“悄然而悲”和“肃然而恐”句式结构一致,分别独立成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而”连接“所止”和“休”前后两个承接的动作,中间不能不开,排除选项D。故选B。句子翻译: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故答案为:B。
10.“危:危险”错误。“攀栖鹘之危巢”的意思是: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所以“危”的意思是“高”。
故答案为:C。
11.“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A.名词做状语,用箕畚。
B.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
D.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故答案为:B。
12.①薄暮:傍晚。举:撒。顾:不过。安:哪里。
②及:等到。莫:不要。者:……的人。
故答案为: ①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②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鸡鸣、狗吠声表现田园的静谧的写法相同。
B.林深路长,诗人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C.道士不在,诗人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绿竹苍翠、飞瀑挂峰的景色。
D.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正面写出了进山看望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事实。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3.D
14.①喜爱山中美景,流连忘返。首联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景色宜人,使人流连忘返,诗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②得知道士不在,百无聊赖。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访道士不遇,怅然若失的愁情。尾联诗人以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3.D“从正面写出了”错误。是别人说不知道道士去了哪里,诗人并没有见到戴天山道士,这是“从侧面写出了”道士不在的事实。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写所闻所见,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景色宜人,使人流连忘返,不禁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表明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写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诗人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通过问讯的方式,诗人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故答案为: ①喜爱山中美景,流连忘返。首联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景色宜人,使人流连忘返,诗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②得知道士不在,百无聊赖。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访道士不遇,怅然若失的愁情。尾联诗人以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15.(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 , ”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恶劣,路途艰辛。
(2)《赤壁赋》中“ , ”两句从侧面描写箫声的悲凉,写出了箫声的作用和力量。
(3)“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比如,“ , ”。
【答案】(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磴、壑、嫠、恣欢谑。
故答案为:(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有静水流深,也有______,人们用奋斗标注时间的意义。回顾极不平凡的2020年:逆行出征、社交距离、乘风破浪、直播带货……一个个流行语,拼接出过去一年______的全景,构成了人们的共同记忆。战疫情、斗洪峰,应变局、开新局……我们经受住了泰山压顶的考验,跨过了激流险滩的障碍,创造了_____的奇迹,把仓促的时间变成了厚重的历史。
一滴水珠的轨迹,可以折射江河的奔腾。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为世界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作出了什么贡献。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这一年,我们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国力量;这一年,我们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开放中书写中国的务实担当……这一年我们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_____的劲头交出了一张人民满意、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惊涛骇浪 一波三折 举世闻名 中流击水
B.波澜壮阔 一波三折 举世瞩目 占风使帆
C.波澜壮阔 跌宕起伏 举世闻名 占风使帆
D.惊涛骇浪 跌宕起伏 举世瞩目 中流击水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更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
B.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作出了什么贡献,更要看中国为世界取得了什么成就。
C.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
D.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贡献,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成就。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带一路”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为积极战“疫”,各行各业发挥各自的能量,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B.“五四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中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C.音乐对于我们而言,是“伴随”性质的,在路上、工作时、睡觉前、浴室里……
D.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他虽屡处逆境却毫不退缩的旷达乐观情怀。
【答案】16.D
17.C
18.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惊涛骇浪”,指汹涌使人害怕的浪涛。“波澜壮阔”,形容水面辽阔。句中的形容对象“长河”有两方面表现,一方面是“静水流深”,那么另一方面与“静”成对比的应是“惊骇”,而不是“壮阔”,选“惊涛骇浪”为佳。
第二空,“一波三折”,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句中修饰“全景”,强调多变,选用“跌宕起伏”为佳。
第三空,“举世闻名”,指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形容名气极大。“举世瞩目”,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句中“奇迹”不具有“著名”的特征,强调的是影响力,选用“举世瞩目”为佳。
第四空,“中流击水”,比喻立志奋发图强,“中流”是河流的正中间,为最湍急的地方。“占风使帆”,比喻随机应变,看风头办事。句中强调的是“劲头”,选用“中流击水”为佳。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要看……,更要看……”表示递进关系,那么应该先说中国再说世界,体现由内及外、由自身到他人的逻辑顺序,逐层递进;
二是主谓关系不恰当,中国自身是“取得……成就”,为世界是“作出……贡献”。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一带一路”的引号作用表示特定称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A.表示特殊含义,“战疫”的“疫”不仅代表疫情,更表示把疫情当作一场“战役”。
B.表示特定称谓,“五四精神”指五四运动中的精神,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号作用与文中一致。
C.表示突出强调,强调音乐在很多场合都是与我们相伴的。
D.表示引用,直接引用了苏轼的诗句。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夏天, ,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展,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 ,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夸张、比喻 B.比拟、排比、通感
C.拟人、比喻、引用 D.对比、夸张、比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9.C
20.是由蝉喊出来的;乌桕树把浅黄变成红色。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薄雾中的乌桕叶……艳羡的目光”使用拟人(比拟)的修辞手法;“那些桃花……然而,乌桕树……成长”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柏熟,疑是早梅花’”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通感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横线后“一声、两声、三声”“蝉们”可推知,此处应填与蝉有关的内容,再根据“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可推知此处应填“是由蝉喊出来的”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文“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横线前的“熟秋里”和横线后的“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可推知答案应该为“乌柏树把浅黄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 是由蝉喊出来的;乌桕树把浅黄变成红色。
21.(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任何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本题被定义概念是“创造”临近属概念是“活动”,种差是“获得成果且首次获得”和“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然后按照顺序和字数要求来下定义。
故答案为: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故答案为: 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下定义的基本模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一般表述为“……是……的……”模式。其次浏览语段,找到邻近属概念。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一下·伊美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到《我和我的父辈》,“我和我的”系列电影已经创作出三部作品。电影备受赞誉的背后,反映了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命运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以上文字,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写一篇说理的文章,表达个人的思考与领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本题材料由三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后辈》等三部影片引入,然后概括出这三部电影的话题“反映了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命运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由此可知,这里包含的是“个体与集体”“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话题来谈。从要求来看,引起你的联想和思考,就是要求在写作时要紧紧围绕材料的中心展开;而“联系你的生活"则是要求写作要立足自身;“写一篇说理的文章”,这是对文体的要求,议论文; 根据材料引出观点之后,采用论点并列或论据并列的形式,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或者是时代可以造就英雄等。
【立意提取】1.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
2.与国家、民族共生存同发展。
3.时代造就英雄。
4.不要脱离国家、民族逞个人之勇。
5.个人的理想只有依靠国家、民族才能实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