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四》(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四》(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7:1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①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于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②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丞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凰不翔,创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敞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毁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
【注】①赵王,指赵惠文王。后文的赵豹、平原君,是赵王的两个弟弟。②秦王,指秦昭王。后文的叶阳君、泾阳君,是秦昭王的两个弟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B.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C.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D.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君,寡德的君主,这是古代臣民对其他国家的人谦称自己的国君。
B.“愿大王无绝其欢”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C.若,如果,与“而自令若是”(《屈原列传》)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D.受命,文中指讨个公道,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现在则用来指接受命令或任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攻打魏国,夺取了魏国的宁邑,可借此控制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赵王也派人去祝贺,可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接见,赵王对此很担心。
B.赵王身边的人认为,使者三次前往秦国却得不到秦王的接见,这一定是派出的人不得力的缘故,于是推荐能言善辩的谅毅,请赵王派他前去试试。
C.谅毅到达秦国后上书说:赵王派来祝贺的使者三次都得不到秦王的接见,如果使者没有罪过,希望不要断绝两国的友好;如果使者有罪过,愿闻其详。
D.秦王说,只有赵国的官吏百姓都听他的话,才肯接受赵国的祝贺。在得到肯定答复后,秦王接见了赵国的使者,还要求赵国杀死赵豹和平原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臣之来,因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
(2)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弊而厚遇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B.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C.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D.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大王无绝其欢”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B.“若使有罪”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秦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
C.“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率”字含义相同。
D.“受其弊而厚遇之”与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者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后,赵王派使者去祝贺,由于道路不通,使者往返三次都没去成,这让赵王忧心忡忡。
B.在赵王身边的人推荐下,谅毅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最终谅毅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C.秦王在接到谅毅的献书后,并没有马上接见谅毅,而是派使者告诉谅毅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让其满意的回答后才接见了谅毅。
D.谅毅以“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做比,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伤了叶阳君、泾阳君的心。
8.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太后曰:“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B.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C.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D.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疾走”与“不知疾之所自起”(《兼爱》)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B.“乃自强步”与“自胜者强”(《〈老子>四章》)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同。
C.“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与“见贤思齐焉”(《论语》)两句中的“贤”字含义相同。
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与“裂地而封之”(《五石之瓠》)两句中的“封”字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太后刚执政,面对秦国的进攻,向齐国求救,而齐国要赵国以长安君为人质,才派援兵。大臣们极力劝谏赵太后同意,但赵太后对此坚决反对。
B.触龙先关切赵太后的起居饮食,缓解了赵太后的情绪;再恳切地为幼子舒祺请托,指出男人比妇女更爱小儿子,得到了赵太后的认同。
C.触龙提出“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用赵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未被封侯的事实说明爱长安君就应该“令有功于国”。
D.触龙非常机智、沉着、善于劝谏,他比较了赵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做法,把“爱子”与“爱国”统一起来,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答案
1、C 句意:“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不能”,固定词语,不能够,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政事”作“与”的宾语,意思为“参与国家政事”,“政事”后面断开,排除D。
2.B
A.正确。
B.“含义相同”错误。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
断绝。句意: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
横渡。句意: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C.如果;像。句意:如果不听从我的话。/却让自己像这个样子。
D.正确。
3.D “只有赵国的官吏百姓都听他的话,才肯接受赵国的祝贺”错误。原文“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的意思是“我派到赵国的人,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听我的”,秦王要求的是赵国大小事情都听从秦国的,而不是“赵国的官吏百姓都听他的话”。
4.(1)我到秦国来,本来就愿意听到贵国的意见,怎么敢有不同的意见?
(2)敝国(我国)君主心里害怕不敢不执行,恐怕也会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5、C 句意: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 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
“大王”是“难”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B;
“若有以令之”的主语是“大王”,“请奉而行之”的主语是“赵国”,应在两句中间断句,排除D。
6.A
A.两句中“绝”字含义不相同。断绝。句意: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横渡。句意: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选项说法错误。
B.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如果。句意:如果使臣有罪过。/像。句意: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选项说法正确。
C.两句中“率”字含义相同,都是率领之意。句意: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选项说法正确。
D.两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代词,他。句意: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选项说法正确。
7.A “由于道路不通”错,原文是“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此句中“通”是通报、接见之意,并没有说道路不通的问题,选项理解错误。
8.(1)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2)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 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9、C 句意: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也算是够爱她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
“也”句末语气词,往往放句末表停顿,不能放句首,据此排除AD。
“祭祀必祝之”中“之”做“祝”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
10.C
A.“曾不能疾走”中“疾”意思是“快”,句意:不能快跑。
“不知疾之所自起”中“疾”意思是名词,疾病,句意:不知道疾病所起的根源。
两者含义不同。
B.“乃自强步”中“强”意思是“勉强”,句意:自己只勉强走走。
“自胜者强”中“强”意思是名词,强者,句意: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两者含义不同。
C.“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中“贤”意思是“胜过,超过”,句意: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
“见贤思齐焉”中“贤”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句意: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
两者含义不同。
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中“封”意思是“封赏”,句意: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
“裂地而封之”中“封”意思是“封赏”,句意:割地封侯来奖赏他。
两者含义相同。
11.B “得到了赵太后的认同”错,根据原文“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可知,赵太后认为妇人家疼爱小孩子特别厉害。
12.(1)赵太后说:“我只能靠车子行动。”触龙问:“每天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有朝一日太后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依靠什么在赵国安身呢?老臣认为您替长安君考虑短浅啊。
参考译文: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太后说:“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也算是够爱她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