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湖北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7 21: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湖北中考 仿真模拟 历史试卷(二)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之所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是因为甲骨文是(  )
A.商代的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我国发现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D.字母文字的起源
2.(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3.(2分)百度关键词“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搜索出的结果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4.(2分)张老师的奶奶出生于民国10年,这一年是 (  )
A.1920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3年
5.(2分)“解放区的实践正在把一个延续了两千年的关于土地的梦想变成现实。”文中的“解放区的实践”(  )
A.依据的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D.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6.(2分)“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而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7.(2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 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钱学森
8.(2分)《诗经》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欧流传着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臣子只需向上一等级分封者纳贡
B.中国天子只能派遣下一等级随从作战
C.西欧国王只能管辖下一等级的受封者
D.西欧所有封臣都要向国王纳贡服兵役
9.(2分)英国工业革命,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部门是(  )
A.农业 B.交通运输业 C.棉纺织业 D.面粉加工业
10.(2分)读表: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情况表根据上表指出(  )
生产情况/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39 19.70 44.24
工业产值(亿卢布) 102.1 14.0 77.39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
11.(2分)马丁·雅克评价;“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勒、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 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丁·雅克评价的对象是指(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2.(6分)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581年至907年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大一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
材料二:
材料三:襄州区中小学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首唐诗充分反映了当时时代特点。
材料四: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出嫁尺带珠丹,实现“和同为一家”。821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现保存在拉萨大昭寺前的会盟碑成为了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材料五: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称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1分)认真观察上图,大运河的中心在哪?南北起止在哪里?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大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2)(1分)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3)(1分)材料二中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唐朝出现的什么盛世?请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该盛世产生的原因。
(4)(1分)请根据材料四,列举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列举出二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5)(2分)材料五的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阅读了玄奘的取经故事,谈谈你的感想。
1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走向繁荣创造了前提。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一批重点建设工程分布在民族地区。
材料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各民族更要守望相助,铸牢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构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价值基石,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
(1)(1分)根据材料一,指出针对民族问题我国制定的政治制度。
(2)(1分)根据材料二,试举两例“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民族地区建设的重点工程。
(3)(2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了什么战略 取得了哪些成就 (任举一例成就即可)
(4)(2分)根据材料三,说说我国各民族要怎样铸牢共同体意识
14.(6分)【近代变革与社会进步】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节选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二:美国民主政治之路
材料三:
早期的火车 早期的汽车
(1)(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2)(2分)根据材料二,简述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3)(2分)根据图片,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题干中“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是因为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C项正确;
AB都是甲骨文来源描述,排除AB项;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起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可知,反映了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故B符合题意;ACD说法过于绝对,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孝文帝改改革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3.【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C项正确;
唐朝、宋朝是由汉族建立,排除AB项;
清朝由少数民族建立,但疆域不及元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建立以及元朝的疆域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10年是,1911+10=1921年。因此,民国10年是公元纪年的1921年,B符合题意;
1920年是民国9年,排除A;
1922年是民国11年,排除C;
1923年是民国12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纪年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耕者有其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内容以及意义。
6.【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到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大幅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凤阳小岗村从1977年开始,实行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之后全县推广,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不符合题意;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不符合题意;
C.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的变化,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理解。
7.【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A.王进喜,不符合题意;
B.邓稼先,不符合题意;
C.据题干信息“专注于田畴”、“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在农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钱学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
8.【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结合所学知识,每个领主只管辖自己的附庸,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从而体现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西欧国王只能管辖下一等级的受封者,故C符合题意;
“中国臣子只需向,上一等级分封制纳贡“、“中国天子只能派遣下一等级繁荣随从作战”说法不正确,故AB不符合题意;
西欧向国王纳贡服兵役只能是其下一等级,而不是西欧所有的封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封君封臣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下,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9.【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不符合题意革命最先开始于棉纺织业部门,C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事实不符,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英国工业革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0.【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20-1925年苏联共农业生产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实行新经济政策。1920华末,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巾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B选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无关,A选项错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与题干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图表信息并掌握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勒、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 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这都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A选项正确;
材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关,B选项错误;
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无关,C选项错误;
材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知识点。
12.【答案】(1)洛阳、北:涿郡、南:余杭、 隋炀帝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曲辕犁、筒车。
(3)开元盛世原因:①整顿吏治、裁撤冗员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任意两条即可)
(4)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任意两条即可)开明的民族政策。
(5)玄奘;《大唐西域记》要勇于探索、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等
【知识点】“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大运河的开通;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大运河的中心位于洛阳;大运河南至余杭,北抵涿郡,是隋炀帝时开凿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曲辕犁和筒车,分别是耕地和灌溉工具;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称颂的是开元盛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原因有: ①整顿吏治、裁撤冗员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任意两条即可 )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知,可以看出, 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5)依据材料五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位僧人是玄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回国后,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感想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要勇于探索、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等;
故答案为:(1) 洛阳、北:涿郡、南:余杭、 隋炀帝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曲辕犁和筒车;
(3) 开元盛世原因:①整顿吏治、裁撤冗员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任意两条即可)
(4)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任意两条即可)开明的民族政策。
(5) 玄奘;《大唐西域记》要勇于探索、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等
【点评】(1)本题的前两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细心观察地图,找出中心点和南北端点回答;后面的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看懂图片含义回答,就是要识记课本上的图片;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5)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图片人物;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3)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就: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可知,我国制定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区,由当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根据材料二“为实现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走向繁荣创造了前提。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一批重点建设工程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可知,“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重点工程有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根据材料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建设共有精神家国、铸牢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各民族更要守望相助,铸牢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构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价值基石,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可知,我们要树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更要守望相助,铸牢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构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故答案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3)西部大开发战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重点工程、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等知识。
14.【答案】(1)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内涵:肯定人的价值(或歌颂人,赞扬人,以人为中心等)。
(2)①《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或美国诞生),为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或启蒙思想)的传播为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思想基础。②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地方。③通过1865年和1870年宪法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不同种族的人拥有了公民选举权,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与完善。
(3)①便利交通;②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生活;③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④冲击了等级观念。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内涵是肯定人的价值(或歌颂人,赞扬人,以人为中心等)。
(2)根据材料二“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可得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是《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或美国诞生),为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或启蒙思想)的传播为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合众国的国会,行政权力赋予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美国1787年宪法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可得出发展历程是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地方。根据材料二“1865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1870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合众国公民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可得出发展历程是通过1865年和1870年宪法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不同种族的人拥有了公民选举权,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与完善。
(3)根据图1“我们出行更便捷了”可得出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便利交通;根据图2“愉快的旅行和多彩的生活开始了”可得出影响是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生活;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根据图l“我们平民和贵族坐在一起”可得出影响是冲击了等级观念。
故答案为:
(1)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内涵:肯定人的价值(或歌颂人,赞扬人,以人为中心等)。
(2)历程:①《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或美国诞生),为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或启蒙思想)的传播为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思想基础。②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地方。③通过1865年和1870年宪法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不同种族的人拥有了公民选举权,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与完善。
(3)①便利交通;②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生活;③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④冲击了等级观念。(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以及核心思想、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知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