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阴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调查高二地理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阴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调查高二地理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4-25 09:34:02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选修)期中教学调查
地理试题
说明:考试时间 10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请把答案填在试卷第5页相应位置。)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右边某一时期图,(台州、舟山属于浙江省,张家口属于河北省)完成1-2题。
1.10个城市
A.都位于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
B.有1个位于西部经济地带
C.城市等级相同
D.城市规模相同
2.拉萨空气质量常年比华北地区好,主要人为原因之一是
A.污染工厂数量较少 B.紫外线照射强烈
C.空气稀薄 D.温度低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回答3-4题。
3.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列工业部门中受益最大的可能是
A.汽车工业 B.钢铁工业 C.核电工业 D.服装工业
4.目前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①产业转移 ②推行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
③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 ④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淘汰落后产业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读右图,完成5-6小题:
5.图中①②③④所对应的环境问题依次是
A 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雨、森林锐减
B 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森林锐减
C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
D 酸雨、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全球变暖
6.下列污染物与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A 工业排放废气
B 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 汽车排放尾气
D 建筑工地扬尘
在—定条件下,垃圾中的废弃物会发生化学性、物理性或生物性转化,并通过水、大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读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示意图,回答7-8题。
7.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主要有
①通过大气污染 ② 通过水体污染 ③ 通过土壤污染 ④ 通过食物链污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有关固体废弃物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大气污染
B 有机固体废弃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能释放有害气体
C 垃圾焚烧处理时,可能造成大气污染
D 垃圾填埋后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9.下列措施中,最能有效降低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的是
A 选择妥当的地方堆放 B 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C 填埋、焚烧处理 D 弃入公海
读“我国某特大城市2007年7月8日、7月9日天气和空气质量表”和“城市上空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10-12题。
天气状况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7月8日

158
氧化氮

轻度污染
7月9日

178
氧化氮

轻度污染
10.该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来自
①煤炭燃烧 ②汽车尾气 ③沙尘暴 ④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该城市上空
①盛行下沉气流 ②气流扩散条件变差 ③出现逆温现象 ④空气对流显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该城市
①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 ②空气浑浊  ③可能出现龙卷风天气 ④氮气浓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PI"是英文"Air Pollution l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l)的形式报告。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物则主要是汽车尾气产生的,这两类污染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刺激,还会造成酸雨现象。据此回答13~15题。
13.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A.晴朗微风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 D.暧锋经过
14.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15.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A.河西走廓 B.松嫩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16.在“人类社会和环境相关模式图”中,与A、B、C、D箭头表示的意义相匹配的内容是
①铁矿石、水产品 ②煤渣、污水
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④植树造林和废物利用
A.A①、B②、C③、D④
B.A①、B②、C④、D③
C.A②、B①、C③、D④
D.A②、B①、C④、D③
下图所示的生产模式,完成17-18题。
17.最可能适用的地是
A.东北森林地区
B.西北沙漠地区
C.江南丘陵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
18.该生产模式优点是
A.无温室气体排放
B.工农结合
C.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D.城乡协调发展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题,每题3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选对者得3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图5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6为图5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2为图5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19-20题。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表2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7.3
-2.5
5.3
11.7
16.7
20.5
22.4
21.0
15.9
9.4
1.6
-5.7
月平均降水量(mm)
0.5
0.6
2.5
6.0
13.0
11.0
19.8
28.5
17.0
9.0
1.6
0.5
19.根据表2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地区最有可能属于
A.亚热带 B.西部大开发地区 C.东部季风气候区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0.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 B.臭气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D.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
21.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将其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的是          
  A.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臭氧层出现空洞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
  C.日本群岛发生火山地震 D.生态农业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改善了环境
22.关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存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炭开采破坏地表,引发滑坡、崩塌等
B.煤炭对空气的污染主要产生于运输和存放过程中
C.煤炭利用而导致酸雨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D.煤炭的存放会污染水和土壤,占用土地,破坏景观
读图回答下列23~24题。
23.图中有关能源输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左图为输电 B.右图为输煤 C.左图为输煤 D.右图为输电
24.图中砖厂的设置是
A.为减少资源的运输压力 B.为了对“三废”进行无害化处理
C.实现污染物、废弃物资源化 D.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
水质性缺水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据此完成25题。
25.最有可能属于水质性缺水的是
A.淮河沿岸某乡镇     B.塔里木盆地
C.河西走廊某地     D.太湖平原某小镇
26.绿色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下列内容符合绿色住宅要求的是
A. 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 B .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
C. 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 D.公用地中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二、 综合题(共有小4题,满分60分)
27. (共16分)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资料:见图24-25。
?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2分)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 (填正确项字母)。(2分)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其产生的原因是                          (6分)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28.(17分)阅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在图中空白框内填写下列内容的序号:(5分)
①建筑材料 ②燃料 ③农田 ④水土流失 ⑤文明衰落
(2) 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 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的 (外力作用)非常严重。且放弃耕种后,恢复原生植被的周期也比较长,约 年。(6分)
(3) 从玛雅文明在15世纪、16世纪消失可看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是 。我们采取的措施有
                                      
                                  。(6分)
29.(16分)读下图“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图”,问答下列问题。
(1)①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②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它使北方地区冬春季节的__________(灾害性天气)危害加剧;③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它导致其下游地区的河床抬升,
________(灾害)加剧。(12分)
(2)④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试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原因。(4分)
30. (11分)下图是某生态工业园以循环经济的观念和模式建立的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分)
(2)该生产模式最适宜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推广。(4分)
(3)简述该生产模式对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2分)
(4)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4分)
命题、审校  王彩云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选修)期中教学调查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A
B
D
D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A
A
B
C
A
C
C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BD
AD
BD
AD
CD
BC
AD
AB
二 综合题(60分)(答案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
27.(本题共16分)
(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2分)
(2)B、D、E(2分)
(3)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任一点2分)
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任两点4分)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任三点6分)
28.(17分)
(1)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为:① ② ③ ⑤ ④ (①②顺序可调换)(5分)
(2)水土流失(2分) 流水侵蚀(2分)   100(2分)
(3)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2分)
措施:①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植被,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② 有计划地退耕还林
③ 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管理
④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⑥参与国际合作(任2点4分)
29.(14分)(1):森林锐减(2分)过度砍伐(2分);土地荒漠化(2分)沙尘暴(2分);水土流失(2分)洪灾(或旱涝)(2分)
(2):自然原因:
①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②降水丰富,流水作用普遍(任一点2分)
人为原因:滥砍乱伐和陡坡开荒;植被破坏(2分)
30.(11分)
(1)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废弃物的零排放、资源化(任1点1分)
(2)广东 广西(台湾、海南、云南、福建、四川等)(任答两省区4分)
(3)使园内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和利用;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任一点2分)
(4)我国人口众多,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保护环境;促进我国粗放型经济模式的转型和调整。(任2点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