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7:2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恻隐(yǐn) 孝悌(dì)   邹周(zōu) 莅临(lì)
B.辟谣(pì) 觳觫(hú) 忖度(dù) 褊小(biǎn)
C.挟嫌(xié) 畜养(xù) 庖厨(páo) 庠序(xiáng)
D.鸡豚(tún) 便嬖(biàn) 商贾(gǔ) 胡龁(h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C.度,然后知长短 度:衡量长短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守道不变
3.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盖亦反其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D.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6.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百姓之不见保
A.夫晋,何厌之有 沛公安在
B.然则一羽之不举 未之有也
C.唯命是从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复于王者”与“吾之逃家复归也”(《与妻书》)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B.“语人曰”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两句中的“语”字含义相同。
C.“为不用明焉”与“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明”字含义不同。
D.“王请度之”与“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不用力焉 ②为长者折枝
B.①一羽之不举 ②以及人之老
C.①不足以举一羽 ②推恩足以保四海
D.①天下可运于掌 ②功不至于百姓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舆薪之不见
A.有复于王者
B.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C.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D.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成语有“千钧一发”“雷霆万钧”等。
B.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文中用“秋毫之末”比喻细微难见之物。
C.太山,即泰山,为五岳之首,在齐鲁边界,古代帝王常在此处举行祭天大典。
D.《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秦时被尊为儒家经典。
11.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妻,嫡妻,一说为贤妻,郑玄笺:“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
B.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古称中土、中夏或中华。
C.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
D.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擅长对比论证,强化说理。他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两种行为的对比,鲜明地说明了“不能”与“不为”的根本区别。
B.孟子巧用排比句式,明知故问。他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等一系列口腹声色之娱排比式的内容不厌其烦地揣度宣王的心思,形成说理的顿挫态势。
C.孟子善于以退为进,引导话题。他不直接否定齐宣王希望“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想法,而是用“缘木求鱼”之喻从行动上消解齐宣王称霸之心。
D.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时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木(节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庄子集释》,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1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深刻指出“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三才之道相合。
B.竖子:旧称未成年的童仆,也指对人鄙贱的称呼。
C.道德:“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D.神农、黄帝:与伏羲氏同属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认为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能“得而必”。
19.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三、情景默写
20.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还要做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
A项,“孝悌”的“悌”应读“tì”;
B项,“忖度”的“度”应读“duó”;
D项,“便嬖”的“便”应读“pián”,指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亲信。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挟太山以超北海”的“超”解释为“超过”错误,这句话是说“夹着泰山跨越北海”,“超”应解释为“跨过”。
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3.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D项,“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中“是故”解释为“就是这个缘故”错误,这句话是说“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是故”意思是“所以”“因此”。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清楚题干要求,如本题“没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
A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刑”通“型”,给……做榜样;
B项,“盖亦反其本矣”中“盖”通“盍”,为什么不,“反”通“返”,返回;
C项,“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通“途”,道路。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清楚题干要求,如本题“加点的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A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中“树”是名词作动词,种植;
B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王”是名词作动词,称王,统治天下;
C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刑”同“型”,是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D项,“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中第一个“王”是名词,大王,没有活用。
故选D。
6.D
【详解】本题考查特殊句式。文言文中常见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状语后置是指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介宾短语)或某些副词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的现象。因后置的状语主要是介词结构,所以状语后置句又叫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可以有“为”“见”“于”等标志。
例:百姓之不见保:老百姓不被爱护,见,表示被动,被动句。
A项,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宾语前置句。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句。
B项,然则一羽之不举: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从未有过,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 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
C项,唯命是从: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宾语前置句。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通过)揣摩(知道)它——这句话说得就是夫子(指孟子)您吧。“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
D项,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为,表示被动,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为所,表示被动,被动句。
故选D。
7.D 8.C 9.C 10.D 11.古代圣贤的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善于推广他们的行为罢了。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D.“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思量、揣度、考虑的意思。句意:请大王考虑这件事/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是;介词,给,替。句意:是不用力气的缘故。/为年长者按摩肢体。
B.起提前宾语的语法作用;结构助词,的。句意:举不起一根羽毛。/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
C.都是连词,来。句意: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能够来举起一根羽毛
D.介词,在;介词,及,到。句意: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而功德却不能施加到老百姓身上。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见舆薪”。句意:看不见整车的柴火。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于王复者”。句意:有人向大王禀报。
B.判断句,“是……也,非……也”表判断。句意: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以何异”。句意: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怎样区别?“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正常语序为“言举斯心于彼加之而已”。句意: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秦时被尊为儒家经典”错误,是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所以”,……的原因;“大过”,远远超过人;“推”,推广。
参考译文:
(孟子)说:“(假如)有人向大王禀报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来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吗?”
(齐宣王)说:“不认可。”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到老百姓身上,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12.C 13.D 14.D 15.(1)难道(大王)您要动用士兵(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之后在心里才痛快么?
(2)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解析】1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民之产”作“制”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也轻”是“民之从之”的结果,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商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错,商代称学校为序,周代称学校为庠。选项正好弄颠倒了。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对……做了具体规定”错,“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只是列举数字说明付出与收益比,而非“具体规定”。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抑”,难道;“危”,使……陷于危险;“快于心”,状语后置句,在心里感到痛快。
(2)“衣”,动词,穿;“王”,动词,称王,指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没有这种事情。
参考译文: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16.B 17.A 18.A 19.(1)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2)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子的翻译是: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
语段主要讲“材与不材之间”这种人生态度,所以“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可以停顿;“也”用于句末表停顿,“故”表结果,领起下一句,所以在“也”之后要停顿,排除C、D;“若夫”为句首发语词,在前面停顿,排除A。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庄子: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错误,庄子是“战国中期人”。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错,原文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免于累。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其一,其中一只;请,请问;奚,何,哪一只。
(2)物物,役使外物,前一个“物”为动词;于,被;胡,何,怎么。
参考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的山中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么办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你想聚合,别人就使你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穷困,别人就压抑你;你尊贵,别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别人就会谋算你;你不肖,别人就欺负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只有天道无为的境界才是最美好的。”
20.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帛”“黎”“谨”“庠序”“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