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昌黎县靖安学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五年级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昌黎县靖安学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五年级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17 17:30:2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北省昌黎县靖安学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五年级科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题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可以支持燃烧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其他气体
【答案】A
【知识点】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由中最多的气体是占据空气体积78%的氮气;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此外,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
2.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不一样的是(  )
A.水结成冰 B.火柴燃烧 C.敲碎砖块 D.弯折铁丝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其中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水结冰状态发生变化,敲碎砖块大小、形状发生变化,弯折铁丝形状发生变化,但是都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火柴燃烧发光发热冒烟,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3.铁生锈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颜色变化 B.导电性变化 C.发光发热
【答案】C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铁片生锈后发生颜色及性质的变化,颜色由银灰色变为红褐色,导电性也发生变化,铁片是导电的,而铁锈是不导电的。铁生锈的过程中没有发光发热现象。
4.在50米跑体能测试中,起跑反应时间会对最终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下列做法有利于缩短起跑反应时间的是(  )
A.不断练习听到起跑口令起跑
B.不断练习跑步中的加速跑过程
C.不断练习跑步中的呼吸节奏
【答案】A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不同。人体感官产生的感觉是环境刺激与感官发生反应后形成的。如果环境的刺激或感官发生了变化,我们产生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人体感官的刺激反应是可以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的,所以不断练习听到起跑口令起跑有利于缩短起跑反应时间。
5.人体的司令部是(  )
A.脑 B.脊髓 C.神经
【答案】A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的一切活动,人脑不同区域受损都会导致分管的功能减弱或丧失。
6.关于健康生活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
B.多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可以保证食物营养的均衡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答案】B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之后,爱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分析选项可知,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A、C属于健康生活方式;B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不利于营养均衡。
7.为了应对空气污染,我们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戴口罩 B.戴耳套 C.远离噪声大的场所
【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又称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空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戴口罩是为了应对空气污染,可以采取的措施,戴耳套和远离噪声大的场所,是为了应对噪声污染可以采取的措施。
8.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意外地发现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从而推断这个地带很早以前是(  )
A.湖泊 B.海洋 C.河流
【答案】B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科学家们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意外地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亿万年前这儿是一片海洋。
9.关于地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固体圈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17千米
B.由非常炽热的固体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2900千米
C.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86千米,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A、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各地是不同的。有的地方较厚,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17千米,正确;
B、地幔是由非常炽热的液体组成,平均厚度约2900千米,错误;
C、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86千米,错误。
10.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躲在卫生间内的墙角
B.躲在大树下
C.躲在桌底下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本题考查地震做法。躲在大树底下由于地表与树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容易造成危险。
11.尽管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下列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是(  )
A.烧毁森林、城市
B.污染空气
C.火山灰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使土壤肥沃
【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爆发会伤及很多人,烧毁森林,毁灭很多城市;火山污染空气;火山爆发产生的二氧化硫会使酸雨增多,火山爆发会形成洪水灾害。火山爆发后的硫磺是很好的矿产;火山爆发可以使原本贫瘠的土地变肥沃。
12.给岩石滴浓醋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指蘸 B.用滴管滴 C.用杯子倒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工具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不一样,合理使用工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给岩石滴浓醋时,应该用滴管滴,防止腐蚀手指,B是正确的选项。
13.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列不是光源的物体是(  )
A.蜡烛 B.月亮 C.白炽灯
【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闪电、发光鱼、萤火虫是天然光源。电灯、电视、蜡烛、手电是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点亮的白炽灯属于光源。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它是反射的太阳的光,所以月球不是光源。
1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下列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
B.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
C.夜晚城市上空有很多光柱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以直线的形式传播。
A、光从太阳到地球是沿直线传播的,大约需要8分钟,A符合题意。
B、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是光的反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夜晚城市上空有很多光柱,这是由于空气阻力,薄片冰晶下落时产生的反射光线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15.行进中的光遇到镜子等反光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可以改变光的(  )
A.传播方向 B.传播速度 C.明暗程度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传播方向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遇到镜面时会发生反射,这时光的传播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光照在不同介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具体应用。故A符合题意。
16.能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的是(  )
A.平面镜 B.潜望镜 C.三棱镜
【答案】C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8世纪,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阳光通过三棱镜,把原来的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可见C符合题意。
17.在热传导过程中,热(  )
A.只能沿着同一物体传递
B.只能在不同物体间传递
C.可以沿着同一物体传递,也可以在不同物体间传递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A.只能沿着同一物体传递,这种说法错误,热可以向四周传播即热辐射。
B.只能在不同物体间传递,这种说法错误,热可以沿着同―物体传播即热传导。
C.既可以沿着同一物体传递,又可以在不同物体间传递,这种说法正确。
18.()下列三种物体的大小、形状都相同,传热最快的是(  )。
A.铜条 B.木条 C.塑料条
【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塑料条的导热性最差,木条的导热性好于塑料条,金属的导热性相对比较好。
19.暖气片做成一片一片的原因是(  )
A.为了美观
B.便于运输
C.加大暖气片内部的热水与暖气片的接触面积,加大暖气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热传导和热对流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暖气片是热的良导体,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暖气片变热。暖气片使整个室内变热,其原因是空气对流的结果。暖气使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流动过来占据暖气片附近的空间,在冷热空气对流的过程中,室内的空气就会变暖。暖气片做成一片一片是加大暖气片内部的热水与暖气片的接触面积,暖气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热传导和对流。
20.冬季穿上羽绒服会感觉很暖和,主要是因为羽绒服(  )
A.颜色深,吸收热量多
B.羽绒之间有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C.羽绒会产生热量
【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给身体增加热量的方法很多,穿羽绒服有利于保暖,而不是增加热量。冬季穿羽绒服比较暖和,是因为冬天环境温度低,而羽绒之间有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穿上羽绒服后,身体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从而起到保暖的作用,并不是羽绒服能产生热量。
二、综合运用。(本题3个小题,共计37分)
21.人体的器官复杂而精密,在脑的指挥下,人体器官有条不紊地运转和工作着。黑夜,当一只蚊子飞近我们的耳旁时,我们的脑指挥我们做出了一系列的动作。请将下列过程排序。
①脑接收信息并作出判断。
②耳中听觉神经接收到蚊子侵扰的信息。
③脑做出拍死蚊子的决定。
④脑向手臂发出命令。
⑤手臂接收到命令后做出拍蚊子的动作。
⑥听觉神经把信息报告给脑。
正确的顺序是:   →   →   →   →   →   
【答案】②;⑥;①;③;④;⑤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作出反应,拍蚊子一系列动作的分解为:耳中听觉神经接收到蚊子侵扰的信息,听觉神经把信息报告给脑,脑接收信息并作出判断,脑做出拍死蚊子的决定,脑向手臂发出命令,手臂接收到命令后做出拍蚊子的动作。
22.小明的爸爸是一名外卖配送员。对于配送的食物容易变凉的问题,小明认为要先减慢食物变凉的速度,可以用一些材料将食品盒包住。于是他准备了4个食品盒,用三种不同的材料分别包住其中的三个食品盒,最后一个没有用任何材料包裹。
(1)小明的实验设计中,有一个食品盒不用任何材料包裹,他的目的是   。
(2)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小明考虑了保持不变的因素,你觉得有哪些,在括号中打√;需要改变的因素有哪些,在括号中画。
食品盒的大小(  ) 食品盒中的食物(  )
包裹的材料(  ) 实验的时间(  )
(3)小明经过测试,得到如表所示数据:
包裹的材料 温度(℃)
初始温度 10分钟后的温度 20分钟后的温度 30分钟后的温度 40分钟后的温度
A盒:无包裹物 55 40 28 18 12
B盒:羊毛制品 55 48 42 37 32
C盒:泡沫制品 55 52 49 47 45
D盒:棉布制品 55 44 35 27 20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三种材料中,保温性能最好的是   ,最差的是   。
(4)夏天,小明的爸爸要配送冰激凌,为了防止冰激凌融化,建议小明的爸爸选用   材料进行包裹。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答案】(1)作对比
(2)食品盒的大小(√ ) 食品盒中的食物(√ )
包裹的材料( ) 实验的时间( √ )
(3)泡沫制品;棉布制品
(4)泡沫制品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物体的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物体传热能力强,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保温材料。
(1)小明实验设计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其中一个食品盒不用任何材料包裹,他的目的是:方便对比。
(2)对比实验要求每组实验只改变一个变量,其余条件保持不变。在实验设计时,小明考虑了保持不变的因素包括:食品盒大小、食品盒中的食物、实验的时间,控制的变量是包裹的材料,这样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
(3)小明经过测试,分析数据可知,三种材料中,保温性能最好的是泡沫制品,40分钟后的温度最高;最差的是棉布制品,40分钟后的温度最低。
(4)如果夏天的时候,小明的爸爸要帮忙配送雪糕棒冰,为了防止雪糕棒冰融化,你会建议小明的爸爸选用泡沫制品进行包裹。理由是:泡沫制品导热能力差。
23.环境污染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当前,我国的水污染十分严重,你认为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水体保护?(至少写三点)
【答案】选用肥皂等较环保的洗洁剂;少用洗衣粉;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减少农药的使用;工业污水排放前进行处理等。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应该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采取对应措施,人人参与,人人共建。比如不向小河里倒垃圾,工厂的污水未经处理的水不向小河里排放,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水不向小河里排放等,我们共同保护水资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北省昌黎县靖安学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五年级科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题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可以支持燃烧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其他气体
2.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不一样的是(  )
A.水结成冰 B.火柴燃烧 C.敲碎砖块 D.弯折铁丝
3.铁生锈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颜色变化 B.导电性变化 C.发光发热
4.在50米跑体能测试中,起跑反应时间会对最终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下列做法有利于缩短起跑反应时间的是(  )
A.不断练习听到起跑口令起跑
B.不断练习跑步中的加速跑过程
C.不断练习跑步中的呼吸节奏
5.人体的司令部是(  )
A.脑 B.脊髓 C.神经
6.关于健康生活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
B.多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可以保证食物营养的均衡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7.为了应对空气污染,我们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戴口罩 B.戴耳套 C.远离噪声大的场所
8.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意外地发现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从而推断这个地带很早以前是(  )
A.湖泊 B.海洋 C.河流
9.关于地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固体圈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17千米
B.由非常炽热的固体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2900千米
C.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86千米,
10.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躲在卫生间内的墙角
B.躲在大树下
C.躲在桌底下
11.尽管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下列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是(  )
A.烧毁森林、城市
B.污染空气
C.火山灰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使土壤肥沃
12.给岩石滴浓醋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指蘸 B.用滴管滴 C.用杯子倒
13.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列不是光源的物体是(  )
A.蜡烛 B.月亮 C.白炽灯
1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下列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
B.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
C.夜晚城市上空有很多光柱
15.行进中的光遇到镜子等反光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可以改变光的(  )
A.传播方向 B.传播速度 C.明暗程度
16.能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的是(  )
A.平面镜 B.潜望镜 C.三棱镜
17.在热传导过程中,热(  )
A.只能沿着同一物体传递
B.只能在不同物体间传递
C.可以沿着同一物体传递,也可以在不同物体间传递
18.()下列三种物体的大小、形状都相同,传热最快的是(  )。
A.铜条 B.木条 C.塑料条
19.暖气片做成一片一片的原因是(  )
A.为了美观
B.便于运输
C.加大暖气片内部的热水与暖气片的接触面积,加大暖气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热传导和热对流
20.冬季穿上羽绒服会感觉很暖和,主要是因为羽绒服(  )
A.颜色深,吸收热量多
B.羽绒之间有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C.羽绒会产生热量
二、综合运用。(本题3个小题,共计37分)
21.人体的器官复杂而精密,在脑的指挥下,人体器官有条不紊地运转和工作着。黑夜,当一只蚊子飞近我们的耳旁时,我们的脑指挥我们做出了一系列的动作。请将下列过程排序。
①脑接收信息并作出判断。
②耳中听觉神经接收到蚊子侵扰的信息。
③脑做出拍死蚊子的决定。
④脑向手臂发出命令。
⑤手臂接收到命令后做出拍蚊子的动作。
⑥听觉神经把信息报告给脑。
正确的顺序是:   →   →   →   →   →   
22.小明的爸爸是一名外卖配送员。对于配送的食物容易变凉的问题,小明认为要先减慢食物变凉的速度,可以用一些材料将食品盒包住。于是他准备了4个食品盒,用三种不同的材料分别包住其中的三个食品盒,最后一个没有用任何材料包裹。
(1)小明的实验设计中,有一个食品盒不用任何材料包裹,他的目的是   。
(2)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小明考虑了保持不变的因素,你觉得有哪些,在括号中打√;需要改变的因素有哪些,在括号中画。
食品盒的大小(  ) 食品盒中的食物(  )
包裹的材料(  ) 实验的时间(  )
(3)小明经过测试,得到如表所示数据:
包裹的材料 温度(℃)
初始温度 10分钟后的温度 20分钟后的温度 30分钟后的温度 40分钟后的温度
A盒:无包裹物 55 40 28 18 12
B盒:羊毛制品 55 48 42 37 32
C盒:泡沫制品 55 52 49 47 45
D盒:棉布制品 55 44 35 27 20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三种材料中,保温性能最好的是   ,最差的是   。
(4)夏天,小明的爸爸要配送冰激凌,为了防止冰激凌融化,建议小明的爸爸选用   材料进行包裹。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23.环境污染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当前,我国的水污染十分严重,你认为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水体保护?(至少写三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由中最多的气体是占据空气体积78%的氮气;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此外,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
2.【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其中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水结冰状态发生变化,敲碎砖块大小、形状发生变化,弯折铁丝形状发生变化,但是都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火柴燃烧发光发热冒烟,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C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铁片生锈后发生颜色及性质的变化,颜色由银灰色变为红褐色,导电性也发生变化,铁片是导电的,而铁锈是不导电的。铁生锈的过程中没有发光发热现象。
4.【答案】A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不同。人体感官产生的感觉是环境刺激与感官发生反应后形成的。如果环境的刺激或感官发生了变化,我们产生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人体感官的刺激反应是可以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的,所以不断练习听到起跑口令起跑有利于缩短起跑反应时间。
5.【答案】A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的一切活动,人脑不同区域受损都会导致分管的功能减弱或丧失。
6.【答案】B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之后,爱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分析选项可知,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A、C属于健康生活方式;B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不利于营养均衡。
7.【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又称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空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戴口罩是为了应对空气污染,可以采取的措施,戴耳套和远离噪声大的场所,是为了应对噪声污染可以采取的措施。
8.【答案】B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科学家们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意外地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亿万年前这儿是一片海洋。
9.【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A、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各地是不同的。有的地方较厚,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17千米,正确;
B、地幔是由非常炽热的液体组成,平均厚度约2900千米,错误;
C、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86千米,错误。
10.【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本题考查地震做法。躲在大树底下由于地表与树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容易造成危险。
11.【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爆发会伤及很多人,烧毁森林,毁灭很多城市;火山污染空气;火山爆发产生的二氧化硫会使酸雨增多,火山爆发会形成洪水灾害。火山爆发后的硫磺是很好的矿产;火山爆发可以使原本贫瘠的土地变肥沃。
12.【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工具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不一样,合理使用工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给岩石滴浓醋时,应该用滴管滴,防止腐蚀手指,B是正确的选项。
13.【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闪电、发光鱼、萤火虫是天然光源。电灯、电视、蜡烛、手电是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点亮的白炽灯属于光源。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它是反射的太阳的光,所以月球不是光源。
14.【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以直线的形式传播。
A、光从太阳到地球是沿直线传播的,大约需要8分钟,A符合题意。
B、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是光的反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夜晚城市上空有很多光柱,这是由于空气阻力,薄片冰晶下落时产生的反射光线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15.【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传播方向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遇到镜面时会发生反射,这时光的传播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光照在不同介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具体应用。故A符合题意。
16.【答案】C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8世纪,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阳光通过三棱镜,把原来的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可见C符合题意。
17.【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A.只能沿着同一物体传递,这种说法错误,热可以向四周传播即热辐射。
B.只能在不同物体间传递,这种说法错误,热可以沿着同―物体传播即热传导。
C.既可以沿着同一物体传递,又可以在不同物体间传递,这种说法正确。
18.【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塑料条的导热性最差,木条的导热性好于塑料条,金属的导热性相对比较好。
19.【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暖气片是热的良导体,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暖气片变热。暖气片使整个室内变热,其原因是空气对流的结果。暖气使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流动过来占据暖气片附近的空间,在冷热空气对流的过程中,室内的空气就会变暖。暖气片做成一片一片是加大暖气片内部的热水与暖气片的接触面积,暖气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热传导和对流。
20.【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给身体增加热量的方法很多,穿羽绒服有利于保暖,而不是增加热量。冬季穿羽绒服比较暖和,是因为冬天环境温度低,而羽绒之间有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穿上羽绒服后,身体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从而起到保暖的作用,并不是羽绒服能产生热量。
21.【答案】②;⑥;①;③;④;⑤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作出反应,拍蚊子一系列动作的分解为:耳中听觉神经接收到蚊子侵扰的信息,听觉神经把信息报告给脑,脑接收信息并作出判断,脑做出拍死蚊子的决定,脑向手臂发出命令,手臂接收到命令后做出拍蚊子的动作。
22.【答案】(1)作对比
(2)食品盒的大小(√ ) 食品盒中的食物(√ )
包裹的材料( ) 实验的时间( √ )
(3)泡沫制品;棉布制品
(4)泡沫制品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物体的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物体传热能力强,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保温材料。
(1)小明实验设计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其中一个食品盒不用任何材料包裹,他的目的是:方便对比。
(2)对比实验要求每组实验只改变一个变量,其余条件保持不变。在实验设计时,小明考虑了保持不变的因素包括:食品盒大小、食品盒中的食物、实验的时间,控制的变量是包裹的材料,这样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
(3)小明经过测试,分析数据可知,三种材料中,保温性能最好的是泡沫制品,40分钟后的温度最高;最差的是棉布制品,40分钟后的温度最低。
(4)如果夏天的时候,小明的爸爸要帮忙配送雪糕棒冰,为了防止雪糕棒冰融化,你会建议小明的爸爸选用泡沫制品进行包裹。理由是:泡沫制品导热能力差。
23.【答案】选用肥皂等较环保的洗洁剂;少用洗衣粉;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减少农药的使用;工业污水排放前进行处理等。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应该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采取对应措施,人人参与,人人共建。比如不向小河里倒垃圾,工厂的污水未经处理的水不向小河里排放,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水不向小河里排放等,我们共同保护水资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