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司马光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司马光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8 18:2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24 司马光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危急的情况呢?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你又是怎么解决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临危不乱、智救伙伴的孩子,他就是司马光。
情景导入
司马光
复姓

诸葛
东方
上官
欧阳
慕容……
众:
甲骨文 小篆 楷书
“众”甲骨文的字形是“日”(太阳)下有三个“人”,意思是很多人在阳光下共同劳动和生活。它的本义指很多人,如:群众、观众。
溯字源:
生字新词
“手(扌)”字大家庭:以“手(扌)”做偏旁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持、扫、抢”等。
巧归类:
持:用手拿着、握住某物。
扫:手拿笤帚等除去灰尘。
抢:用手去夺别人的某物,硬拿。
mò(沉没)
méi(没有)
{

他还没( méi )有反应过来,掉落的
东西便已没( mò )入水中。
多音字:
司马 跌进 皆是
放弃 手持

diē
jiē

chí
读新词:


注意笔顺,捺要伸展。
注意笔顺,左低右高。
本课部分生字书写要求:

左窄右宽。右边“寺”横画距离均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初步感知
1.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和断句。
2.想一想《司马光》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一般用来装水、酒、米。
精析文本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戏:游戏。 庭:庭院。
登:爬上去。足:脚。
没:淹没。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的
意思和现代文比较相近。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借助注释:
皆:全,都。
迸:涌出。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借助插图:
持:拿着。
弃:放弃。
回顾总结
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方法
1.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比较相近。
2.借助注释理解难词。
3.借助插图。
圈一圈表示人物的词语
圈出的词分别指谁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群儿”指所有小孩。
“一儿”指其中一个小孩。
“儿”指掉入瓮中的小孩。
同样的字在文中也有不同的意思。
圈一圈表示人物的词语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圈出的词分别指谁?
“众”指其他小孩。
“光”指司马光。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司马光是一个临危不惧、聪明机智的孩子。
简单说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用古代人们写文章使用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
现代文:就是用现在人们写文章使用的语言写成的文章。
回顾总结
文中的司马光在遇到同伴落水的危机情况下,“持石击瓮破之”。他是一个临危不惧、聪明机智的孩子,我们也要学习他的这种品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