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陈情表》课件(共7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陈情表》课件(共7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8:2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宋代大学士苏轼曾说: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后人说: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陈情表
【李密】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李密忠孝难以两全的缘由;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
险衅(xìn) 怜悯(mǐn) 床蓐(rù)
夙(sù)遭闵(mǐn)凶 洗(xiǎn)马
陨(yǔn)首 逋(bū)慢 茕茕(qióng)
孑(jié)立 拔擢(zhuó) 矜悯(mǐn)
病笃(dǔ) 鲜(xiǎn)为人知
期(jī)年 优渥(wò)
门衰祚(zuò)薄 日薄(bó)西山
整体阅读
陈情


谁在陈情
陈什么情
向谁陈情
如何陈情
2、结合表的特征,讨论思考:
为何陈情
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三国时期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
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方至京师洛阳。先后出任太子洗马、温令、汉中太守等职,后因谗被免官,死于家中。
向谁陈情?
晋武帝。蜀亡后,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靠野蛮杀戮废魏帝曹奂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立了西晋王朝为巩固统治,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方针。。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陈情表
陈述、禀报
隐情、苦衷
奏章
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文学常识
“表”是中国古代臣下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如:《出师表》、《陈情表》
解 题
为什么要 “陈”?
不想到晋朝就职
“陈”什么?
如何“陈”?
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融理于情,
融情于事
(以情动人)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研读第一段
因为
不能走路
成人自立

做状语,在家族外
缠绕
草褥子
医药
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见恕”“见教”“见谅”。
“府吏见丁宁”
研读第一段
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陈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
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
多病零丁
门衰祚薄
夙婴疾病
一、叙祖孙
相依为命之情
祖母卧病
遭遇不幸
祖孙相依
不直陈其事,强调“尽孝”之必须,倾诉惨况,引起同情。
父丧母嫁
多病孤苦
祖母抚养
人丁衰微
【内容概括】
知识点归纳
1、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
4、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5、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10、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6、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
8、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文中成语
【背诵思路】
总述身世悲苦: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丧父嫁母,刘氏抚养: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 ,躬亲抚养。
身体羸弱,伶仃成人: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两代单传,无可指望:既无叔伯 ,终鲜兄弟 ,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内外无亲,孤苦相依: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刘氏病况,尽心侍奉: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研读第二段
逮,到了;奉,敬辞
比喻受了清明的政治教化
荐举,推荐
优秀人才
没人来做
任命
不久
任命,授职
谦辞,鄙贱
杀头,指牺牲生命
报答
使……闻
急切而严厉
逃避命令,态度傲慢
奔走效劳
一天比一天严重
报告申诉
取消句子独立性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台阶)
1、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判处)
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苏武传》
研读第二段
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本段明确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
二层
叙朝廷征召之殷
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
表时间: 逮、前、后、寻
表征召: 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举荐人才的科目】、郎中、洗马【官职】
可见: 征召级别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
3.第二层如何见事态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是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
“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探究思考】
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
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本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2.“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
3.李密的狼狈处境是什么?
二、多次征召的经过及
述进退两难之苦
诉矛盾之心,
表感激之情,
再博同情
朝廷征召之殷,退很难
养祖母无主, 进更难
【内容概括】
【背诵思路】
恭维圣朝: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地方两次察举,说明原因而拒绝: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朝廷两次征召,表达感激而拒绝: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问,辞不就职。
朝廷催责,地方逼迫: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郡县逼迫 ,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忠心难遂,孝心不许,进退两难: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研读第三段
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
故旧老人
怜悯抚育
名做动,做官
名做动,任职
顾惜,看重
提拔
恩命十分优厚
徘徊不进的样子
因为
比喻临近死亡
气息微弱,奄奄一息
生命微弱,朝不夕保
使……终了
互相依靠
谦辞,私情
远离
义薄云天
1、少、小
2、愚笨
3、情意真挚
第3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从哪几个角度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 找依据: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朝廷)
B、 释误会: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个人)
C、 述苦衷: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祖母
【探究思考】
三、释辞官孝养之疑
治国之本(朝廷):
从政追求(个人):
明述苦衷(祖母):
祖母病笃
不能远离
图宦达,
不矜名节
孝治天下
解释误会,
打消武帝疑虑,
求得体恤
【内容概括】
【背诵思路】
当今国策,怜恤旧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
明确身份,阐明追求:且臣少仕伪朝 ,历职(于)郎署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表明感激,不敢怠慢:今臣亡国贱俘 ,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祖母危急,不可废离: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祖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研读第四段
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陛下能准许我完成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辛酸苦楚
天神地神
审察,识别
怜悯体恤
听从准许
希望

我活着的时候愿意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恐惧
上表奏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希望)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也许、差不多)
忠孝难以两全,如何解决?
忠情
孝情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揭示矛盾
病笃(情)
孝治(理)
分析矛盾
报养短
尽节长
解决矛盾
愿乞终养
先尽孝
后尽忠
【探究思考】
四、明先孝后忠之心
(报养日短)
先尽孝:
后尽忠: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愿乞终养
(尽节日长)
明确态度,示之以忠,打动武帝
【内容概括】
研读第四段
本段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终于打动了晋武帝,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
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
陈以往之情
陈日后之情
夙遭闵凶,祖孙情深
进退狼狈,忠孝难两全
愿乞终养,死当结草
陈现今之情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
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
(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陈“情”的结果
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古文观止》说:“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和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语言形式,骈散兼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课堂小结

语言艺术
1.四字骈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至于成立……”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对偶句式,“外无······,内无······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前太守······;后刺史·····”
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臣无祖母······,祖母无臣······。““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使语气显得 强烈,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刘日薄······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形象生动。
李密的《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
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
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

拓展阅读
1、关于孝文化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2.关于“孝”的名句
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孝”的观念产生较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
孝感动天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楚国人。生性至孝,家境贫苦,生活艰难。为了孝敬双亲,七十岁的他,不说自己老,常穿五色彩衣,学做孩子游戏。有时担水进屋,诈跌在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逗二老心里喜欢,开怀而笑。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年仅8岁,因家贫穷,买不起蚊帐,夏天夜间蚊子极多,打不完,赶不走,而父亲又怕烟熏,年幼的吴猛,实在没有办法了,突然他想:如果蚊子吃饱了就不会叮咬父亲了。于是,他每晚都赤裸着上身,在父亲的旁边,任蚊子叮咬自己。吴猛的孝心感动了天下,孝名千古流传。
扇枕温衾
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九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生性至孝,父母年老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而国君孝顺的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涌泉跃鲤
后汉姜诗,妻子庞氏,夫妻奉母至孝。姜母喜欢饮用沱江水,又好食鲤鱼。夫妻常烹鱼奉母。为了让母亲喝到沱江水,庞氏经常去离家六七里远的江边挑水。一日,宅旁忽然涌出泉水,其味如江水,并且每日跳出两尾鲤鱼,夫妻就常常做美味给母亲吃。这是他们感动上天的缘故。
为亲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仲由为孝敬父母,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面对美味佳肴,回忆起昔日生活之苦,更加思念其父母。后来仲由在鲁国、卫国做官,成了千古闻名的孝子。
啮指痛心
曾参,姓曾名参,字子兴,又称曾子,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弟子。著有《大学》一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母孝顺。传说,有一天,他进入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连心。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自幼丧母,后母对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衣服,对他却用芦花。一次,他为父亲驾车,体寒手抖,车险些失控,父亲怒而鞭打他,芦花飞出,才发觉后母虐待他。父亲决定休掉后母,闵损却哭泣着劝阻说:“娘在只孩儿一人受冻,娘走了三个孩子衣单。”后娘知道后深受感动,从此待他如亲生儿子一样,一家和睦。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个儿子。生母薄太后患病三年,汉文帝处理完政务后,经常陪伴在太后的病床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服用的汤药,恐怕失调,非亲口尝过后再让母亲服用。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刻木事亲
丁兰,东汉河(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幼年丧父母,未得奉养。长大后,看别人父母健在有家庭,享受着天伦之乐,内心非常痛苦,他昼思夜想,深切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一种寄托,也为了安慰自己,他用木头雕刻了二老的形象,供奉于厅堂,象侍奉活着的父母一样毕恭毕敬。凡事都和木像商量,一日三餐先敬双亲而后自食,出返必告,终年不息。其妻久而不敬,用针戏刺木像手指,木像手指出血,丁兰返家,见木像眼中垂泪,查问情由,斥责其妻,其妻惭愧之极。此事传开,足见丁兰对父母之孝顺。
蔡顺,字君仲,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对母极孝。时遇王莽之乱,年岁饥荒,粮食缺乏。蔡顺拾桑葚充饥,并以不同的容器分装。一队赤眉军经过,问他,他说:“黑甜的给母亲,青的给自己吃。”赤眉军称赞其孝顺,赠牛脚一条,白米二斗,让他带回家供养母亲。
拾葚供亲
怀桔遗亲
陆绩,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深懂忠义孝悌之道。六岁时随父赴九江见袁术。袁术用红橘招待他,他随手拿了几个装在怀里。辞别弯腰作揖时,红橘从怀中滚落在地,袁术笑他:“你是我的贵客,怎么还偷柑橘呢?”陆绩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个新鲜。”袁术听后深感他将来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陆绩怀橘遗亲”的事迹广为流传。

哭竹得笋
孟宗又名孟仁,三国时江夏(今湖北鄂城)人。他很孝敬母亲。有一年,孟母病了,医生嘱咐用鲜竹笋做汤病体可以康复,正值寒冬,哪有竹笋呢,孟宗跑到竹林,放声大哭,泪水所洒之处,竟然破土冒出一枝竹笋来。孟宗喜出望外,挖了几枝回家给母亲做菜吃了。孟母吃后心情愉快,病也随着好了。这个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寄托了人们对孝敬父母行为的推崇和对孝子的喜爱。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杨丰的女儿,十四岁那年,随父去田间收割稻子,突然一头斑斓猛虎跃出,将其父扑倒在地。杨香听到父亲的叫声,一个箭步跨上前,跃上虎背抡起拳头,对着虎头砸下去,后又将老虎的嘴按在坑里。老虎因无法呼吸,倒地而死。杨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早年丧父,奉母至孝。为避战乱,背着年迈的母亲逃难。路遇强盗,欲杀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无人奉养,强盗感其孝,放其生还,江革背着母亲最后在下邳定居下来。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当佣人,供养老母。后来他又背着母亲回到老家临淄。母亲有事外出,他必定亲自驾车缓缓前行。江革背母、行佣、拉车的孝行很快在天下流传开来。
涤亲溺器
宋朝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善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极其孝顺,虽然任高官,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黄母生病多年,庭坚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喂汤喂药、端屎端尿、衣不解带。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没有一刻放弃尽儿子的孝道。所以他的孝行被天下传诵。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人。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见已五十余年。宋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为了寻母亲,他弃官前往陕西,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乡里。终于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亲,欢聚而归。朱寿昌弃官寻母的孝行,受到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赞美。
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晋代琅砑临沂人。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他仍很孝顺。有一年冬天,朱氏病了想吃鱼,他来到冰河上解开衣服,裸出胸膛,趴在冰上,用体温将冰融化,这时,从冰面的缺陷口处跳出两条红色的大鲤鱼,王祥将鱼带回家为继母做了可口的鱼汤。朱氏感动了,从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闻雷泣墓
王裒(póu),字伟元,西晋城阳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对双亲很孝顺。母亲生前怕听雷声。每逢雷电交加的时候,他便跪到父母墓前,哭着说:“娘,儿子王裒在这里,您老人家千万别害怕。”他终生都这样做,其孝心真诚可以想见。
卖身葬父
董永,东汉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南)人。因家贫困,父死后无钱安埋,便卖身葬父。在去富翁家途中的一株老槐树下,遇一仙女主动要嫁给董永为妻,于是同至富翁家。富翁命其夫妇织绢三百匹,那女子心灵手巧,一月织成,得以提前偿债赎身。夫妻归家途中在老槐树下,其妻告诉董永:“我是天帝第七个女儿,奉命助君还债,请勿留恋。”说完告别董永而去。从此,槐荫这个地方,改名为孝感。
为母埋儿
郭巨,汉朝河南林县人。非常孝顺,因家庭贫困,儿子又特别能吃,郭巨的母亲痛爱孙子,常把自己的饭给孙儿吃。看着母亲快被饿死的样子,郭巨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忍痛把儿子埋掉,节食奉母。郭巨挖坑三尺,忽见黄金百两,上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能夺,民不得取。”夫妻高高兴兴地返家孝母。郭巨孝母之心感动天地,然而埋儿之举不宜效法。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乳姑不怠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尝粪忧心
3.你是如何理解“孝”,践行“孝”的?

文言知识归类
陈情表
一、通假字
1.五尺之僮 (同“___”)
2.零丁孤苦 (同“___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夯基提能




伶仃
孤独的样子
二、一词多义
1.当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
(4)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 )
动词,任、充当
动词,应当
动词,把守
动词,对着
2.特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 )
(2)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 )
(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 )
3.矜
(1)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 )
(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
副词,特地
副词,特别
副词,只,不过
动词,怜惜
动词,自夸
4.薄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
(3)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并序》) ( )
(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 )
动词,迫近
形容词,浅薄
形容词,少
形容词,轻视
5.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
(2)谨拜表以闻 ( )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
(4)日以尽矣(《荆轲刺秦王》) ( )
(5)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 )
(6)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 ( )
介词,因为
连词,来
介词,用
副词,已经
介词,按照
连词,表修饰,不译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接近于死亡;不好;表示程度极深,不得了
(用在“得”字后做补语)。


不能走路。文中指柔弱
2.零丁孤苦,至于①成立②
①至于
古义: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②成立
古义:_________。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一直到
成人自立
3.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
4.则告诉不许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奔跑,这里指赴京就职
申诉(苦衷)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_________。
今义: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
6.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明清科举称生员为秀才。




辛酸悲苦
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四、特殊句式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
3.则告诉不许。( )
4.今臣亡国贱俘。 ( )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 )
判断句,“非……”表判断
状语后置,状语“于星火”置于“急”之后
被动句,无被动标志,语意表被动
判断句。无判断标志,句意表判断
固定句式。“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