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楚策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楚策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9:2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楚策一》
一、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B.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C.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D.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为赵合从”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B.“天下莫能当也”与“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臣闻治之其未乱”与“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D.“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与“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五代史》)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都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从地理、外交等多个角度呈现出不同选择的利与弊。
B.楚国是天下强国,疆域广阔、军力充足、粮食丰裕,国君贤能,足以与秦国抗衡,这是苏秦能够说服楚王的最根本原因。
C.苏秦认为主张连横的人都是想通过割地事秦的方式以求自保,殊不知这实则是奉养仇敌,最终会遭到虎狼之秦带来的祸患。
D.楚威王同意加入合纵联盟,一方面是苏秦的游说让他更加看清其中利弊,另一方面也是自己苦心思虑、左右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2)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秦西有巴蜀,船积粟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一日行三百余里,不费马汗之劳。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夫牢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败,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也。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战国策·楚策一》,有删节)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B.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C.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D.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塞以为固”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南面而攻则北地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C.“封为武安君而相燕”与“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两句中“相”含义不同。
D.箕帚之妾,指持箕帚的奴婢,在古代常作为妻妾之谦称,还可作为嫁女的自谦之词。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游说楚王是为了破坏合纵策略,他先肯定秦国在军事实力、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并指出合纵可能会带来祸患。
B.秦国与吴国交战,取得了五战三胜的战绩,张仪借此提醒楚王,秦国实力强大,如果违背秦国的意愿,会非常危险。
C.楚国与秦国曾发生战争,汉中之战,楚国失败,楚王盛怒之下,于是派军队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仍以失败告终。
D.在张仪的劝说下,楚王以国家位置偏僻且自己年轻为由,同意了张仪的建议,并且派出使臣向秦王献上珍贵的礼物。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2)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深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赵,赵有亡形,而魏无楚忧。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且魏全兵以深割赵,赵有亡形,而见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王而力不能,故为梁山阳君请封于楚。楚王曰:“诺。”昭奚恤曰:“山阳君无功于楚国,不当封。”江乙因得山阳君与之共恶昭奚恤。
江乙恶昭奚恤,谓楚王曰:“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恶之,当门而噬之。邻人惮之,遂不得入言。邯郸之难,楚进兵,大梁将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宝器,以臣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恶臣之见王。”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江乙曰:“有人好扬人之恶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远之。”江乙曰:“然则且有子杀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已不知者,何也?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曰:“善。寡人愿两闻之。”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B.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C.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D.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割赵必深”与“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中的“深”字含义不同。
B.“昭奚恤不知也”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中的“知”字含义相同。
C.“请封于楚”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封”字含义不同。
D.“臣弑其主者”与“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孟子》)中的“弑”字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邯郸之难,昭奚恤向楚王进言,劝楚王不要去援助赵国,应增强魏国实力,形成赵魏两国相斗而两败俱伤的局面。
B.景舍不赞同昭奚恤的看法,认为楚王可以派出少量兵力,虚张声势地援助赵国,以避免赵国转而与魏国合作谋楚。
C.江乙在楚王面前将昭奚恤暗讽为恶狗,实指昭奚恤不愿意楚王见自己的原因,是担心他收取魏国宝器的事情暴露。
D.江乙指出楚王只喜欢听好话而讨厌听坏话的危害,其最终的目的是想让楚王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
(2)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
答案
1、A 句意: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在国内与群臣的谋划,也没法依靠。我寝食难安,心神不定,好像风中旗子飘荡不定,终无所托。
“内与群臣谋”句意完整,“与群臣”作“谋”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如悬旌”是“心摇摇然”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2.C
A.“从”字含义相同,都是通“纵”,“合纵”的意思。“苏秦为赵合从”句意:苏秦为赵国推行合纵联盟。/“约从离衡”句意:以合纵之约击破(秦国的)连横之策。
B.“天下莫能当也”的“当”:抵挡。句意:天下无人能够抵挡。/“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判罪。句意:“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
C.“臣闻治之其未乱”的“治”:动词,统治、平定。句意: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治”:安定、太平。句意: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D.“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的“举”:攻打、占领。句意:秦国有夺取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举”:全、尽。句意: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
3.B “这是苏秦能够说服楚王的最根本原因”错误,原文只说“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文章并没有涉及“苏秦能够说服楚王的最根本原因”,选项于文无据。
4.(1)现在您放弃称王、称霸的大业,蒙受侍奉别人的丑名,我私下认为大王这种做法不可取。
(2)对于这两个谋略,大王如何取舍(占居哪一个)呢?因此,敝国的国君赵王,特派我来献上这个愚计,奉上盟约,听凭大王的选择。
参考译文:
苏秦为赵国推行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主。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甲兵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凭楚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天下无人能够抵挡。可现在您却打算听命于秦国,那么诸侯必不会入朝楚国于章台之下了。秦国妒忌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派出两路军队进军楚国:一路从武关出发,一路从黔中而下。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
“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请允许我让崤山以东的各国奉上四时贡品,奉行大王诏令,将国家和宗庙委托给楚国,训练士兵磨砺兵器,听凭大王使用他们。如果大王真的能听从我的愚计,那么,韩、魏、齐、燕、赵、卫各国的音乐和美人必定会充满您的后宫。越国、代地的良马一定会充满您的马厩。所以说,实现了合纵联盟,楚国就能称王;实现了连横联盟,秦国就会称帝。现在您放弃称王、称霸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
秦国是如同老虎豺狼一样贪婪的国家,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是各个诸侯共同的仇敌。主张连横的人却想以割让诸侯的土地去侍奉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奉养仇敌的做法啊!身为人臣却要主张割让主人的土地,来结交虎狼一样的秦国并使它强大起来,来侵略天下各国,最终遭受到秦国带来的祸患,但根本不顾本国将要遭受的灾祸而离去。至于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来割让自己国家的土地,大逆不道、不忠不义,没有比这种人更厉害的了。所以说,实现合纵联盟,那么各个诸侯国就会割让土地来侍奉楚国;实现连横联盟,楚国就得割让土地来侍奉秦国。合纵与连横这两种谋略,所达到的结果相距真是太远了,有亿兆那么多。对于这两个谋略,大王如何取舍(占居哪一个)呢?因此,敝国的国君赵王,特派我来献上这个愚计,听凭大王的选择。”
楚王说:“我的国家,西边与秦国相接,秦国有夺取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贪狠暴戾如同虎狼,不可能和它友好。而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恐怕他们反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与群臣的谋划,也没法依靠。我寝食难安,心神不定,好像风中旗子飘荡不定,终无所托。现在您想统一天下,安定诸侯,拯救危国,我完会同意参加合纵联盟。”
5、A 句意:法令严明,士卒又甘愿临难赴死,国君明智威严,将帅有谋有勇,不出兵则已,一出兵就会占据险峻的常山,折断天下的脊梁,天下凡是归顺在后的国家必然先遭灭亡。
“士卒”是“安难乐死”的主语,“士卒”后不能断开,排除BC;
“常山之险”是“席卷”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
6.B
A.正确。坚固的要塞;牢固地。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句意:四面都有坚固的要塞作为设防点。/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
B.错误。断绝,隔绝;横渡。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句意:从南面进攻,那么楚国的北境就被断绝。/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C.正确。担任相国;互相。两句中“相”含义不同。句意:他被封为武安君,担任燕国的相国。/他和他年龄差不多。
D.正确。
7.B “秦国与吴国交战”错误,由原文“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可知,“大王”指楚王,是楚国与吴国交战。
8.(1)只说合纵的好处不说它的坏处,最终会招来秦兵的战祸,所以希望大王周密地谋划这件事吧。
(2)秦国之所以十五年不从函谷关出兵攻打诸侯,是因为它暗中订下了吞并天下的计划。
参考译文:
张仪为秦国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去游说楚王说:“泰国的土地占有天下土地的一半,武力强大,可以与诸侯对抗,四周环山,东据黄河,四面都有坚固的要塞作为设防点。法令严明,士卒又甘愿临难赴死,国君明智威严,将帅有谋有勇,不出兵则已,一出兵就会占据险峻的常山,折断天下的脊梁,天下凡是归顺在后的国家必然先遭灭亡。再说合纵盟约是聚集一群弱国攻打最强的国家。以弱国攻打强国,不估量对方便轻率作战,国家贫穷却要频繁发起战事,这是危亡的道路啊!我听说过,兵力不如对方强,就不要向对方挑起战端;粮食不比对方多,就不要同对方长期打仗。那些谈合纵的人,只说合纵的好处不说它的坏处,最终招来秦兵的战祸,所以请大王周密地谋划这件事吧。秦国西面拥有巴蜀之地,用大船运载粮食和兵士,每条大船能载五十人和三个月的粮食,船顺着江水飘浮而下,一天可行三百余里,并不费牛马牵引的劳力。秦再挥师从武关出发,从南面进攻,那么楚国的北境就被断绝。大王曾经与吴国人作战,战五次胜了三次才灭亡其国,临阵的士兵死得差不多了。功业大容易招致危险,而去违背强秦的意愿,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
“泰国之所以十五年不从函谷关出兵攻打诸侯,是因为它暗中订下了吞并天下的计划。楚国曾经与秦国发生冲突,双方在汉中交战,楚国人没有打胜。楚王大怒之下,发兵袭击秦国,两军在蓝田交战,又战败了,这就是常言说的两虎相争啊。秦、楚两国相互削弱而使韩、魏两国以其完整无损的兵力来对付它们的后方,没有比这更加危险的做法了,因此请大王仔细考虑吧。”
“约集东方六国合纵相互坚守盟约的人是苏秦,他被封为武安君,担任燕国的相国以后,就暗中与燕王策划攻破齐王后瓜分齐国的土地。苏秦于是装做有罪,逃离燕国到达齐国,齐王收留他。让他做了相国,经过两年后事情被发觉,齐王大怒,把苏秦车裂于刑场。像这样用一个狡作虚伪的苏秦,却要想控制天下,把各国诸侯连成一气,这不可能成功是很明显的。现在泰国与楚国国土相接,形势上本来就是亲密的国家。大王真能听我的话,我可以请秦王派太子到楚国来做人质,大王也派太子到秦国去做人质。我并请把秦王的女儿作为大王您的妻子,再奉上拥有万户人家的大城,秦与楚长期成为兄弟国家,永世不互相攻打。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楚王说:“楚国地处偏僻,靠近东海之滨。我又年轻,不懂得国家的长远大计。现在承蒙贵客把秦王的意见告诉我,我听了您的高见后,愿把国事委托给您。”于是派车百辆,将骇鸡犀角、夜光宝壁献给了秦王。
(《战国策·卷十四·楚策一》,有删节)
9、B 句意:对楚王说:“臣子结党营私,那么国君地位就危险;臣子勾心斗角,国君的地位就安稳,大王您也知道吗?希望大王不要忘记这一点。有个人,他喜欢说别人的好话,大王您认为这个人怎样?”
“下比周”“则上危”与“下分争”“则上安”是相照应的句子,所以断句应一致,所以应从“则上危”的后边断开,排除AC;
“下比周”与“下分争”的结构也应一致,所以应从“下分争”的后边断开,排除D。
10.B
A.正确。深:严重,这里指多割让土地。句意:一定会要赵国多割让土地。
深:刻毒。句意: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了。
B.错误,含义不同。知:同“智”,明智。句意:昭奚恤的建议是不明智的。
知:同“智”,智慧。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C. 正确。封:封地。句意:在楚国请求封地。
封:疆界。句意:(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疆界。
D. 正确。弑:杀死。句意:臣子杀死他国君的事
弑:杀死。句意: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死他国君的人。
11.D “其最终的目的是想让楚王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王”可知,江乙的最终目的是想在楚王面前诋毁昭奚恤。
12.(1)魏国恼怒于赵国的强劲,又看出楚国的救助不足畏惧,它一定不会放过赵国。
(2)这只狗曾经往井里撒尿,他的邻居看见狗往井里撒尿,想要进门向它的主人说这件事。
参考译文:
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昭奚恤对楚王说:“大王不如不去救赵,而是出兵来援助魏国,魏国实力加强了,它一定会要赵国多割让土地。但赵国不顺从,必定全力坚守,这是使它们两败俱伤的好办法。”
景舍说:“不对。昭奚恤的建议是不明智的。魏国进攻赵国,却担心楚国从后面进攻它。现在不去救赵,赵国会出现危亡的形势,而魏国又没有楚国攻魏的后顾之忧。这就相当于楚魏联合攻赵,赵国必然遭到重大损失!怎么会是两败俱伤呢?再说魏国不损兵力,可多割得赵国土地,赵国出现了危亡的形势,又知道楚国不援救它,必定会与魏国联合起来对付楚国,所以,大王不如少量出兵援救赵国。赵国依靠楚国的援助,必然会与魏国战斗。而魏国恼怒于赵国的强劲,又看出楚国的救助不足畏惧,它一定不会放过赵国,赵国、魏国互相削弱,而齐、秦响应楚国,那魏国肯定会被打败。”楚国于是派景舍发兵援救赵国。于是邯郸被魏国攻下,楚国也趁机取得了魏国的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
江乙想在楚王面前诋毁昭奚恤,可是感到力量不够,所以就向楚王为当时在楚国的魏国山阳君请求封地,楚王说:“可以。”昭奚恤说:“山阳君对楚国没有功劳,不应当受封。”江乙于是取得山阳君的好感,跟他共同诋毁昭奚恤。
江乙憎恨昭奚恤,他对楚王说:“有人因为他的狗很会看门就很喜爱它,这只狗曾经往井里撒尿,他的邻居看到狗往井里撒尿,想要进门向它的主人说这件事,狗怨恨他,就堵在门口咬他。邻居怕狗咬,就无法进去告诉它的主人。魏国围攻邯郸,楚国出兵进攻魏国,魏都大梁将被攻取时,昭奚恤收受了魏国的宝器,因为我住在魏国知道他受贿的事,因此昭奚恤总是讨厌臣下来进见大王。
江乙想要在楚国诋毁昭奚恤,对楚王说:“臣子结党营私,那么国君地位就危险;臣子勾心斗角,国君的地位就安稳,大王您也知道吗?希望大王不要忘记这一点。有个人,他喜欢说别人的好话,大王您认为这个人怎样?”楚王说:“这是个君子,我要亲近他。”江乙说:“有个人,他喜欢说别人的坏话,大王您认为这个人怎样?”楚王说:“这是个小人,我要远避他。”江乙说:“这样说来,那么有儿子杀死他父亲,臣子杀死他国君的事,但大王始终不会知道的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大王喜欢听别人的好话,而不喜欢听别人的坏话的缘故啊!”楚王说:“好,我愿意两方面的话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