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5 孔乙己(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5 孔乙己(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8 20:29: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5 孔乙己 学案
学习目标
1.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学习重难点
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叶圣陶说:“孔乙己是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说:“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
(二)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导读理解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
2.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3.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4.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5.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6.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7.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8.“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自我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上小学之前,就开始半懂不懂地读遍了哥哥们的藏书.
B.奶奶们都爱唠唠叨叨,可在教育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幼儿时,最忌讳的就是唠叨。
C.科学家研究表明,过去的50年地球在持续变暖,全球变暖是不屑置辩的事实,
D.听到自己的谎言被专家当面揭穿,这个骗子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神色。
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我”眼中的孔乙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hén;一部乱篷篷的花白的胡子;被人取笑时便涨红脸,额上绽出条条青jīn;被问及是否识字时会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穿着破假袄,盘着两腿,用手慢慢走去了……
(1)给语段中加粗的字注音。
涨红( ) 绽出( ) 不屑置辩(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伤hén() 青jīn( )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_ _____改为_____
(4)语段中方框内应填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
阅读《孔乙己》(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②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③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3.“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孔乙己先前在咸亨酒店喝酒是“排出九文大钱”,选文中“他从破衣供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请结合“排”来赏析“摸”运用的好处。
5.“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否矛盾?
6.你认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半懂不懂:不是全懂,一半懂一半不懂。使用恰当;B.唠唠叨叨:说话啰嗦,一说起来没个完。使用恰当;C.不屑置辩:意思是认为不值得争辩。使用不恰当;D.颓唐不安:是指精神萎靡心神不安。使用恰当。故选C。
2.答案:(1)zhàng;zhàn;xiè
(2)痕;筋
(3)篷篷;蓬蓬;假;夹
(4):
解析:(1)“涨”是多音字,此处应读zhàng;另一个读音是zhǎng,如涨潮、涨价等。拼音和声调书写要规范,避免形近字误读。
(2)根据拼音,结合语境确定字形。
(3)“蓬蓬”形容须发或草木等生机盎然的样子,此处用于形容“花白的胡子”,因此“乱篷篷”应为“乱蓬蓬”。“夹袄”指双层的上衣。
(4)方框前的句子总领全段,引出下文,此处用冒号。
3.答案: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己的再次出场作铺垫,同时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作用的把握能力。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去具体阐述。“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属于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己的再次出场作铺垫,同时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4.答案:“排”字有摆的意思,活画出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神气;“摸”字有从口袋里往外掏的意思,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生活更苦,只能“摸出四文大钱”。运用动作描写,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表明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经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能力。“排”字表现出了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他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恰如其分地显示了孔乙己摆阔气、内心得意的心理。“摸”与前文的“排”出九文大钱形成对比,说明孔乙已衣袋里已剩钱不多;用手探取描写了孔乙己穷困不堪的可怜神态,表明孔乙己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了。
5.答案: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人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落井下石,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孔乙己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能力。“排”字表现出了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他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恰如其分地显示了孔乙己摆阔气、内心得意的心理。“摸”与前文的“排”出九文大钱形成对比,说明孔乙已衣袋里已剩钱不多;用手探取描写了孔乙己穷困不堪的可怜神态,表明孔乙己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了。
6.答案:孔乙己自己的迂腐、懒惰、不争气;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社会的冷漠无情。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文中描述的内容,孔乙己身材高大,他考不了功名,完全可以去做苦力,但他不愿降低自己的身份,可见造成他悲惨命运的是科举制度,是封建的等级观念;除此外,孔乙己处境艰难时,大家见到他也只是想到取笑,没有一个人伸出手来帮助他,人心的冷漠也是造成他悲剧的原因;当然这中间也有孔乙己自己的原因,他可以凭着给别人抄字来挣钱,但他又懒。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