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细节描写(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细节描写(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9:5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细节描写
一、考情简述: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东汉无名氏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冬”指农历十月,“三五”指农历十五日,“蟾兔”是月亮的代称。主人公面对袭来的寒气、凛冽的北风,发出了寒彻心髓的惊叹。
B.客人在信中前半讲相思长久,后半讲长时间的离别,可见相思之苦。
C.本诗细腻地捕捉到了思妇的动作,突出了思妇对书信的珍视,流露出思妇的无尽相思。
D.结尾两句,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出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表现其坚定不移的爱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2.分析全诗是如何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①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②。
身健在,且加餐③。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①史应之:名铸,眉山人,落魄无检。②倒著冠:《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白接篱,头巾。③《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李白《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直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即席”“酒杯”“横笛”“舞裙歌板”可知,词人与史应之同处宴会。
B.“晓寒”“风雨”“冷眼”暗示着词人同时面临季节的寒意和人生的寒意。
C.词人表面放浪形骸、不屑世俗,但内心却郁结着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不平。
D.“身健在,且加餐”并不是词人胸无大志、只知享乐,而是无奈妥协之语。
4.词人是如何塑造自我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重阳酒边
陈 著
人生难满百年心,得分阴,胜千金。吹帽【注】风流,时节又相寻。回首赐萸休说梦,真率具,自山林。
逢迎一笑且开襟,酒频斟,量犹禁。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醉也从他儿女手,争把菊,满头簪。
[注]据《晋书·孟嘉传》记载,九月九日孟嘉与友人集会,风吹帽落而不觉。后以“吹帽”为重九登高雅集的典故。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认为人生漫长,难以实现圆满自得,所以应珍惜每一分光阴,不能虚掷。
B.又到重阳时节,词人回忆起往昔赐萸登高、风流雅集的场景,不由心生感慨。
C.醉酒后词人菊花满头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他健康长寿的心愿和对生活的热爱。
D.这首词紧扣“重阳”抒情达意,节日特点突出,生活气息浓郁,感情真切自然。
6.词的上阕写到“真率具”,下阕是如何表现词人“真率”这一性情特点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行且游猎篇
李白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①。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注】①髇,鸣镝,即响箭。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边城儿不务读书,专事游猎,以轻捷相夸,由此引出下文对游猎场景的具体描摹。
B.秋天草白马壮,边城儿纵马游猎,乘醉呼鹰。其骑骋之迅疾,似可赶上日影。
C.“海”即“瀚海”,引申为“四海”之意。此句指全天下之人都为边城儿的气势震慑。
D.全诗笔触流利,一气呵成,绝少板滞之感。边城儿的猛气英风贯穿始终,溢于言外。
8.古文状物写人,追求“千古若活”“真如活现”的传神效果。而本诗对“边城儿”形象的刻画,同样也达到了类似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塑造的。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斗十千”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表现了少年游侠的奢费。
B.少年游侠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便相聚买酒豪饮,这一场景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C.“偏坐金鞍”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少年游侠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面对强敌,他们毫不畏惧,潇洒自如。
D.(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技”“胆”“姿”“绩”等方面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10.清代有人评价此组诗“摹写少年游侠,情景如画”。请结合(一)(三)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摹写少年游侠的。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祝英台近 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①,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①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的前三句连用与送别有关的典故,描绘了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表达了主人公送别时凄苦怅惘的心境。
B.“烟柳暗南浦”一句用“暗”字,既扣合题目“晚春”,点明了暮春时节,又抒发了词人对春光易逝、韶华不再的感叹之情。
C.“片片飞红”预示春将归去, “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这两句则以递进的形式,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D.结尾借梦呓之语: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带走呢?表达了盼归之情,细腻而缠绵。
12.请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主人公离别后复杂的心理活动的。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
岑 参①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②,溪竹映风炉③。
顶上巢新鹊,衣中得旧珠④。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注】①岑参:唐代边塞诗人。②水碓: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③风炉:唐代一种专用于煮茶的炉子。 ④衣中得旧珠:《楞严经》载佛教故事,宝珠比喻佛心和智慧,佛家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潜伏着佛性,它不以肉体的消亡而消亡。高明的禅师在修行者的时机成熟时使潜伏在修行者烦恼之下的佛性产生自觉,一似使他发现了衣中宝珠一样。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交代了诗人拜访的对象,时间和地点;首句的“话”字遥指尾联之“谈禅”。
B.颔联写寻访野寺的经过,前句暗示是乘舟寻访,后句写上岸后寻访所见;未言野寺,而野寺形象跃然纸上。
C.颈联前句描写郑和尚入定后心神凝一、迥忘外物的情态,“巢新鹊”则说明郑和尚入定时间之长、心志之专一。
D.本诗思想内容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迥乎不同,但从艺术风格看,两首诗均体现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
14.“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明末诗论家吴景旭《历代诗话》)。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含蓄地表达对郑和尚的神往仰慕之情的。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曲①(节选)
李嘉祐
江上淡淡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
可怜应是阳台②女,坐对鸬鹚娇不语。
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③魂。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被贬谪江南时期。②阳台:指富贵人家。③帝子:帝王的子女。这里指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嫁给舜。舜南巡苍梧而死,二人千里奔丧,抱竹痛哭,泪尽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芙蓉花”映衬浣纱女的美丽素洁,“独”写出浣纱女的孤独又引发读者联想。
B.“可怜”的意思是可惜,表现出诗人对浣纱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带有浓郁的感彩。
C.尾联中用“不堪论”“苍梧秋色”来表现秋色的悲凉,用“帝子魂”表现浣纱女的高贵身份。
D.与白居易借琵琶女表达自己命运悲凉一样,这首诗中的浣纱女也可看作是诗人的化身。
16.“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两句诗体现了浣纱女怎样复杂、矛盾的心理?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B 2.①直抒胸臆。结尾处直接抒情,思妇全心全意地思念游子,担心对方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意。
②环境描写。“孟冬”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思妇凄然独处的哀婉感伤,表达对久别游子的思念。
③反衬。“三五”一句通过十五的圆月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
④动作描写。思妇夜不能寐,仰望星空,把书信放在衣袖里珍藏,这些动作都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3.D 4.①动作描写。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这些动作表现出诗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②用典。借“身健在,且加餐”表达于世事纷扰中,只愿身体长健、追求眼前的快乐。“倒着冠”运用《世说新语》中的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③环境烘托(比喻象征)。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斜风细雨,烘托下出诗人不同流俗、独具雅趣的清士形象。(风雨比喻外来的打击坎坷,菊花是词人孤傲形象的象征)。
5.A 6.①细节描写。具体描写了开怀畅饮、相劝相期、争插菊花等细节。②用语浅近。多用生活口语,直白而又不失生动。③直抒胸臆。如“逢迎一笑且开襟”“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
7.C 8.①动作描写(理解为正面描写亦可)。写边城儿挥鞭策马,乘醉呼鹰,弯弓射猎,箭射双鸧,以“骑”“拂”“呼”“弯弓”等一系列动作刻画边城儿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射箭技艺,展现了边城儿英武豪迈的气概。
②侧面描写。写观者为边城儿的英风所惊服,全部避让,以“观看的人”的表现来侧面烘托边城儿高超的射箭技艺和英武豪迈的气概。
③夸张,写边城儿骑骋迅疾,似可赶上日影,以夸张的笔法写边城儿驰骋的情景,展现边城儿矫健的身姿。
④比喻,写边城儿挥动的白色马鞭,宛如雪花飞舞;拉开的弯弓,宛如满月,展现边城儿策马游猎时的矫健身姿。
9.A 10.①烘托。以“马”烘托少年游侠的奔放、刚健,以“高楼”烘托他们的豪迈,以“垂柳”烘托他们的风流、飘逸。
②反衬。(其三)的二、四两句写敌人的数量多、力量强,敌我实力悬殊,以此反衬少年游侠们的艺高胆大、勇武果决。
③细节。(其三)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描绘少年游侠。“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调白羽”言其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
11.B
12.①直接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离别后的相思苦痛;②景物烘托,营造凄冷压抑的氛围,表达了女子别离后的伤心、忧郁及孤寂落寞;③动作描写,“觑”“卜”“簪”“重数”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④运用虚写,以梦境表现主人公梦中还在哽咽怨叹,传递了痴情女子思念的苦痛。
13.D
14.①叙写寻访缘起,暗含神仰之情。首联“暂”有“忙里偷闲”之意,寺“野”而“孤”,作者迫切“来寻”,可见心情之急,仰慕已久。 ②引用佛教典故,侧写神仰之情。“衣中得旧珠”巧用《楞严经》中的故事,寓意诗人与郑和尚谈禅后恍有所悟的欣喜、神往之情。 ③描写动作神态,衬托神仰之情。尾联后句的动作和神态,说明禅师的话使诗人沉浸在禅悟的喜悦之中而忘了归去,衬托其神往之情。
C
16.(1)心理:①想见故乡之人又羞于对望。面对家乡的人,浣纱女掩面羞愧,无颜见家乡父老。 ②思念故乡又尽力掩饰。为了掩饰自己的情感,浣纱女回头流泪。
(2)手法:①动作描写。用“掩面”“回首”等动作表现羞愧、掩饰自己的心理。
②情态描写。用“羞看”表现羞愧。
③比喻修辞。用“空山雨”比喻浣纱女思乡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