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直抒胸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直抒胸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9:5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直抒胸臆
一、考情简述: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①
柳宗元
临蒸②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③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④,还将远意问潇湘。
【注】①此诗作于816年,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柳州的第二年。②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是卢衡州任职之地。③牂牁:指牂牁江,意指柳州处在南荒之地。④白蘋洲畔客:南朝诗人柳恽的《江南曲》中有“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逄故人”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劝慰友人虽气候难耐,环境恶劣,但秋来雁到,尚可借雁寄语,互致问候。
B.颔联对险恶环境的描写令人产生窒息的严酷感,林邑与群柯表现出柳州位置的偏远孤绝。
C.颈联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色彩艳丽、充满画意的景致,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D.尾联“潇湘”用湖南的两条水名,代指卢衡州,诗人与友人对话,回应前文,情感真挚。
2.本诗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作此诗时虽已至暮年,但仍有老骥伏枥的报国豪情。
B.诗人赞赏苏武十数年吞毡咽雪的气节,愤恨张巡不去杀敌报国以至咬牙切齿。
C.颈联笔锋一转,虚写春雨飘洒在上林苑,清冷的夜月照见洛阳宫的凄清之景。
D.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也曾使用。
4.本诗是如何抒发“愤”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①
【宋】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②,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此词即为当时所写。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②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首句点明送别时节,没有风,花却“簌簌”落下,既照应题目“暮春”二字,又写出二人分别时的心情。
B.苏轼与友人在“寂寞园林”之中,坐看“山青”,心境颇为闲适,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下阕首句写送行的人在岸上走到路尽,远行的人在舟中见船已转舵,二人不能再相望,只能至此分别。
D.“我思君处君思我”通过语言形式上的回环往复,在视觉上有对称的艺术美,在听觉上有缠绵的眷恋之感。
6.清代评论家陈廷焯评价此词“语浅情长”,本词是如何表现丰富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①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
【注】①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来重。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②东山老,指东山再起的谢安,东晋著名宰相谢安,从隐居的东山进入仕途,淝水一战,击溃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四句点明了时令和词人居所的幽静偏僻,衬托出词人隐居时平静闲适的心境。
B.上片最后两句写词人来到太湖边上,凝望着宽阔湖波、绚丽彩霞,他仍然难忘世事。
C.上片“流年轻度”立足于时间,下片“遍天涯”则从空间着手,强调了自己一事无成。
D.下片写景与抒情交互进行,以抒情为主;景物起到衬托作用,借以表现词人的内心。
8.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心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连用叠词,营造出凄冷、悲凉的氛围,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淡酒”二字,写出南渡之后的词人到处漂泊、衣食无着的悲惨情形。
C.“憔悴损”明写菊花的枯萎,而实则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D.词人以独守窗前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出百无聊赖、内心愁苦的情状。
10.词人是如何表达“愁”的?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城”句描绘春日美景,让人想到春风吹拂,细柔的柳枝随风飘舞,姿态万千。
B.“桥”“水”等意象点出了杨柳生长地点,表明当年曾有人在这里为词人“系归舟”。
C.词人感慨韶华易逝,青春难留,自己少年时曾不珍惜时光,如今唯有无限的怅恨。
D.本词用语精美而平易,典雅工致而清新自然,达到了言尽而情不尽的艺术效果。
12.本词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①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②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①文翁:西汉循吏,曾在成都设立学校,大兴文教。②滟滪:地名,即滟滪滩。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临别之作,系作者将要前往荆南之际写就,寄予剑州长官李姓友人。
B.首联两句构成极大反差,盛赞友人高义的同时,也为其官场遭遇深感不平。
C.从章法看,颈联属于“转”的部分,由前两联吟咏友人的内容转而写自身。
D.尾联“春风”一句用凝练词句状写眼前景象,在春风和煦时节相聚仲宣楼。
14.本诗是如何表现临别时复杂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②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③。
【注】①舒亶,北宋人,官至御史中丞,因微罪被罢免,十年后复被起用入京。此词或当作于此时。②背飞双燕:双燕相背而飞。③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登楼所见,视野开阔,勾勒出一幅苍茫渺远的画卷。“芙蓉落尽”暗示出了写作这首诗的季节。
B.“背飞双燕贴云寒”句,视角由平远移向高远,着一“寒”字,既写燕飞之高,高处生寒,又暗示出心境的悲凉。
C.“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句,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独”字写出诗人倚栏眺景,独享此刻的静谧闲适。
D.“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既点出了地点,也写出了光阴荏苒,诗人独自把盏,借酒遣怀。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词作,全词构思精巧,末尾二句扣题,句中“故人”即指题目中的“公度”。
B.此词中的“日暮”与“日暮乡关何处是”中的“日暮”意象,都表达出诗人寂寥伤感的情绪。
C.“浮生只合尊前老”与李白“但愿长醉不愿醒”都有借酒消愁之意,表达的也都是怀才不遇的愁闷。
D.这首词的语言清婉雅丽,情感真挚深厚,既含有对人生遭际的感慨,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7.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友人的离别相思之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
1.C 2.①直抒胸臆:诗人收到友人来信,得知友人难以忍受衡阳的炎热,直接劝慰对方不要悲观,正好可借雁寄语。
②借景物抒情:作者借“蒹葭”“橘柚”表达自己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寄托怀人之思。
③用典抒情:引用“白蘋洲”典故,劝勉友人,表达对友人的遥远祝福。
3.B 4.①用典抒情。借苏武牧羊、张巡嚼齿的典故,使内心之“愤”表现得更为含蓄、复杂;
②寓情于景。写春雨飘洒在上林苑,清冷的夜月照见洛阳宫的凄清之景,渲染烘托诗人内心之“愤”;
③直抒胸臆。结尾两句,诗人内心之“愤”喷薄而出,情感充沛而强烈。
5.B 6.①借景抒情。词人通过写眼前所看到的暮春之景,无风花自落,樱桃花期也过,柳树也转老,园林寂静,表达了寂寞伤感以及惜别之情。②想象(虚写)。词人想象李公择今夜停泊在冷落的渔村,夜宿舟中,中宵不寐,唯有暗月孤灯相伴,表达了词人心系友人,对友人的挂念之情。③用典。词人借用屈原《招魂》的典故,表达了渴望重归朝廷,有所作为的愿望。④直抒胸臆。“我思君处君思我”,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7.A 8.①运用衬托(借景抒情)。上片通过写秋色、太湖的美景,衬托了词人虽已隐居,但内心仍不平静,难以忘怀世事;
②直抒胸臆。“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写词人恨新雁带来边疆强敌压境、边马哀怨的消息,表达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③用典。“归来三径重扫”表现作者的隐居之情,“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借用谢安的典故表现词人不忘收复失地的抗金志向。
9.B 10.①通过环境来烘托愁绪,上阕第一句是环境描写,通过凄清的环境里写愁;②通过意象叠加来抒发愁绪,本词中运用了很多意象,如“淡酒”“雁”“菊花”“梧桐”“细雨”,通过这些意象来表现愁情;③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愁绪,词的最后一句直接抒发愁情。④视听结合,文中写到点点滴滴的秋雨,这秋雨不仅是打在梧桐上,更是敲打在诗人心上,沉重得使作者无法承受。⑤运用叠词。文中多处运用叠词,深切地抒发了自己愁苦之绵绵不绝。(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1.C 12.①借景抒情,词人描绘春日杨柳、落花等景象,以抒发词人伤别之情;
②直抒胸臆,“动离忧”“恨悠悠”“许多愁”等词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悲伤;
③虚实结合,词人描绘了回忆的场景与现实的场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和离别的忧愁;
④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便做春江都是泪”将“春江”比作“泪”,即使如此,也流不尽词人心中的愁绪。
13.D 14.①直抒胸臆,对友人高义的热情赞颂,并表达了对友人坐困剑州仕途不顺的叹息及不满。②间接抒情(借用典故),通过文翁能化俗及李广未封来表达对友人仕途政绩的赞美及仕途不顺的同情叹惋。③融情入景,颈联作者路经险滩,只身沧浪,鬓发蓬乱,为自身前路孤寂深深慨叹。④虚写再会场景,想象在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相聚,表达了对重逢的无限期待。
15.C 16.C 17.①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②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从而表达对友人的离别相思之情。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对写——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