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咏史诗的特点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指汉武帝所设之帐。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指代汉武帝。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将咏史、抒情融合一起的。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②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①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史记》、《汉书》有传。②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2.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即善于选取典型细节抒写,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请结合诗歌的第三句进行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蔡洲新草绿,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
3.《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此诗即有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汴河①怀古(其二)
皮日休②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③,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京杭大运河。②皮日休,晚唐诗人。③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乘龙舟下扬州游玩之事。
4.《汴河怀古》(其二)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贵在见解不俗。“开河同,而所以开河不同,语奇而确”,这是清代诗人陆次云对此诗的评价,他认为皮日休关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的议论新奇且令人信服,请你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①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②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期游览三峡一带历史古迹而写成的组诗,本诗为其中第三首,与《登高》创作于同一年。②省识:略识。
5.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常常“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请分析在本诗中,杜甫借王昭君的遭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商鞅【注】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责难,有人指责他违背先王之道,舍弃王道讲霸道。本诗即为此事而做。
6.请简要概括这两首咏史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②。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王思廉:元初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西京杂记》记载:“元帝后官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官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7.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主张好的诗歌要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请结合两首诗歌中的“怨”,分析作者是如何借昭君之怨来“出己意”的。
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史 其二
【西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①
冯公②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①金:指汉金日碑,其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张汤,其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七叶:七代。②冯公:指汉冯唐,虽有才华,但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8.清代学者何焯认为:“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太冲(左思字太冲)多自抒胸臆。”(《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你对“自抒胸臆”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诗歌咏苏武丁年奉使、幽禁匈奴、与汉使相见、皓首归国和哭吊茂陵等史事,抒发诗人对苏武的敬仰之情,赞扬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表达时光流逝的感叹。
2.①诗歌选取了“夜半前席”(答“前席”亦可)这一典型细节,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②在“夜半虚前席”前又加上“可怜”与“虚”连用,用“可惜、可叹,徒然”增强语气,又与最后一句中的“问鬼神”照应,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感概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3.(1)全诗无一处对具体史实进行叙写,却明确表达出作者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意图。(2)前两联写景,描写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景象,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3)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用典体现主旨:通过议论揭示六朝兴亡不在于山川形势、而在于人事的道理;化用典故,讽谏唐朝当时的统治者要以史为鉴。
4.①世人认为隋朝灭亡原因是开凿了大运河,彻底否定了隋炀帝这一壮举。但是诗人认为隋朝灭亡原因不在开凿运河本身,而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出发点,即不顾百姓疾苦只顾自己享乐。②诗人认为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在客观上造福后人,其伟大功绩甚至能够与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提并论。③诗人并没有附和世人的观点,而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用更加冷静客观的态度发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巨大价值,力排众议,见解独到深刻,气势非凡。
5.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故土难归的忧愤。
6.(1)以议论入诗,通过对古代人物的评价和分析展开议论,观点明确。(2)借古喻今,借古人古事反驳政敌的非议,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3)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表明自己的心迹与情感。
7.王诗,表面上写昭君“怨恨”画工的险诈而不被君王召见,实际上作者将矛头指向了统治者,正因为统治者御敌无策,才导致个人悲剧的发生,对统治者的无能予以了强烈地批判。杜诗,表面上写王昭君怀念故土不得归的怨恨忧思,实际上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漂泊西南思念故乡之情,以及不被君王赏识、怀才不遇的遗恨,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思。
8.①诗人通过对古代用人以亲近、门第,不以德才的现象的批判,表达了对当时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和自己守门阀制度压制的痛苦和愤慨。②诗人使用对比手法,将“涧底松”与“山上苗”的形态、地势、遭遇进行对比,将冯唐与金张的境遇进行对比,形象而深刻地批判了门阀制度。③比喻,诗人将寒门贤士不得重用,被士族庸才压制比作涧底苍松被山上树苗阴影遮蔽,生动形象,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