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某校黑板报上的读史专栏,其中有一处错误的历史要素。它是
A.时间B.地点C.事件D.结果
2.巴尔干地区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桶”,该地区内错综复杂的矛盾可以追溯到:
A.公元1世纪 B.公元2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6世纪
3.凡尔登战役计划的制定者认为,无论德国人能否攻占凡尔登,“法国军队都将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将使法国人民明白,就军事方面而言,他们没有什么可指望的”。由此可见,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的战略目的是
A.企图结束西线战斗 B.彻底瓦解协约国同盟
C.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D.打开通往巴黎的门户
4.国际联盟成立后,在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盟约规定的某一原则,使国联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该原则是
A.集体安全 B.委任统治 C.维护和平 D.全体一致
5.20 世纪 20 年代,欧洲国家为支付战争债务,使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贮存量在 1924 年占据世界总量的一半,此现象的出现
A.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利于美国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C.使资本主义制度持续发展完善 D.为经济大萧条的爆发埋下隐患
6.“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这是中国外交家顾维钧在某一外交场合发出的声音。该场合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开罗会议 D.波茨坦会议
7.课堂上同学们在研究华盛顿会议时,对下列两图的运用进行了讨论。以下观点最合理的是
A.图1是科技产品,不会造假,是华盛顿会议的全面反映
B.图2的立场限于一隅,对于研究华盛顿会议不具有价值
C.两幅图片史料价值的高低,只能通过民主投票来决定
D.两幅图片都不等于史实本身,只是了解华盛顿会议的途径
8.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下图所示),这种国际体制
A.工业革命后开始形成 B.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9.1914年8月4日英国宣战之后,头几周内,人民的抗敌情绪相当高昂。政府声称,这是为维护自由原则的一次战争,为保卫像比利时反抗德国人的侵略,或支持塞尔维亚反对当前的奥匈威胁。毫不奇怪,只要把这次战争说成是神圣的事业,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据此可知,英国民众抗敌情绪高昂的原因在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正义战争 B.政府对战争的鼓动性宣传
C.民众极力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和平主义思潮在英国盛行
10.俄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通过了《和平法令》
11.《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 )
A.《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
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2.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下列关于国际联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总部曾设在日内瓦万国宫
②中国最初被排除在国联之外
③“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的可能性
④国际联盟盟约体现的基本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种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哪个国家的主张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14.1910年,英国一位作家指出:由于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战争已变得“无利可图”,即使对胜利国来说也得不偿失,因为通过战争掠夺的有限战利品和领土远远无法抵消商贸信用的毁灭。他的观点
A.指出了全球化抑制着国家间冲突 B.被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是错误的
C.作出了和平发展符合潮流的判断 D.预测了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15.《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英国殖民地制度下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和否决权。这一规定
A.利于国联制止侵略战争 B.维护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制约了国联效能的发挥 D.保护了弱小国家的权益
二、简答题
1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是怎样的?
17.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并尝试分析其原因。
18.帝国主义矛盾加剧,形成四对主要矛盾是哪些?
三、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可是,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做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其实,早在1915年威尔逊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建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
——引自(美)费尔南德斯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等
材料二 1914年6月,一战爆发。8月,北京政府颁布的《局外中立条规》,宣告中国恪守中立,一切事宜,均按国际公法办理。
1917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而致美国参战,协约国胜券已握。8月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中国随即收回德奥在华特权,掀起对协约国的修约谈判。
——摘编自李志学《“一战”对德外交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不再“继续享受和平”、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对中国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0.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社会深刻的影响.也激发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思考和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一结束,两名英国飞行员就首次驾机横越大西洋.1920年荷兰还开设了连接伦敦的定期航班。汽车的耐力和机动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大战刚爆发时,欧美发达国家的街道和公路上还是马车占据支配地位,到战争后期,已逐渐让位给汽车。战争期间,大批妇女进入工厂和管理部门,英国军队中甚至出现妇女团队。其结果是将妇女的活动领域和视野从家庭扩大到整个社会。大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先后把普选权扩大到妇女。
——张国清《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研究》
材料二 《凡尔赛和约》的最大失败之处,在于它并没有阻止下一场战争在20年后爆发。而早在1919年,曾经参加过和平谈判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就已经做出了预测,这份严苛的和约必将导致德国的金融崩溃和进一步的动荡。同样对此持有怀疑态度的还有费迪南˙福煦元帅——协约国军战时的最高指挥官,他在1919年5月抱怨称:”这不是和平。这只是20年的停战协议。”
——(英)伊恩˙克夫顿等《简明大历史》
材料三 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正在有计划进行备战的欧洲.一个软弱无能的国际联盟,当国家主义疯狂的时刻,甚至连道义上的权威也不能博得。……进行战争.既意味着杀害无辜者.也意味着让自己无辜被杀。……任何一个正派的、有自尊心的人怎么能够参与这种悲惨的事呢?要是您的政府要您作伪证,您会干吗?肯定不会。那么,比起作伪证来,杀戮无辜者不是要更坏得多吗?
——1929年9月21日爱因斯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德国东部疆界的划定为例,说明《凡尔赛和约》的“严苛性”.并分析《凡尔赛和约》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国际联盟“软弱无能”的制度因素。概括爱因斯坦的思想,并归纳此后爱因斯坦实践该思想的行动。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过程中,我们应看到军事冲突、外交斡旋、经济纠纷及爆炸性事件等因素是“历史大海表面的波峰浪谷”,而“工业革命及科技发明、近代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浪潮、国际关系中强权法则、追求强大的心理目标”则是“大海深处那巨大的暗流”。前者对历史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而后者则是“酝酿一切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改变历史航向的真正原因”。
——摘编自倪乐雄《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再考》
材料二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
——1905年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并且这种影响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多向的,这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政治时机,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观点加以解释。(要求:观点明确,表述完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中同盟国战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图片中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图片中“二战”明显错误。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所学可知,萨拉热窝事件是指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发生的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遭遇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的事情。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排除。
2.D
【详解】
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巴尔干半岛后,从16世纪开始不断与奥地利、俄国等为争夺势力范围进行战争,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各国人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不时爆发矛盾冲突,因此巴尔干地区被称为“火药桶”可以追溯到16世纪,故选D;ABC不符合史实,排除。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战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的战略目的是迫使法国退出战争。所以选C。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但是国联决策奉行大会一致原则,由于国家利益因素存在,很难实现全体一致,因此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答案为D。
5.D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占有世界黄金总贮藏量的一半,使美国加大对外投资与贷款,加剧了美国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使金融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为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于二战后,排除;C项,题干现象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排除。
6.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赴巴黎参加巴黎和会,为山东的归属问题据理力争,因此A选项正确;这是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而非华盛顿会议,B选项错误;顾维钧并未参加开罗会议和波茨坦会议,C、D选项错误。故选A。
7.D
【详解】
图1照片“华盛顿会议会场”,提供了华盛顿会议的参与者、座次排列等信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是会议史实;图2漫画主题“不要抢,我分”,人物的姿态和相关国家的国旗等,有助于理解华盛顿会议的本质,但不是华盛顿会议的史实,D项正确;一张会场照片,远不能全面反映“华盛顿会议”,A项错误;图2揭露了华盛顿会议的实质,对研究华盛顿会议有一定的价值,B项错误;两幅图片史料价值的高低,是学术问题,不需要通过“民主投票”决定,C项错误。
8.B
【详解】
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的是英国的核心国地位,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美国的崛起,欧洲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为核心,故排除AC;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不断加强,未来的核心国中心国和边缘国会发生新的变化,故排除D,选B。
9.B
【详解】
从材料中的“政府声称,这是为维护自由原则的一次战争,为保卫像比利时反抗德国人的侵略,或支持塞尔维亚反对当前的奥匈威胁。毫不奇怪,只要把这次战争说成是神圣的事业,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可以看出,英国民众抗敌情绪高昂的原因在于政府对战争的鼓动性宣传,B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正义战争,排除A;C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10.B
【详解】
题干材料“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表明:“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故B项正确;推翻罗曼诺夫王朝与题干中“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不符,排除A;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属于“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排除C;《和平法令》属于十月革命的结果,排除D。
11.B
【详解】
《非战公约》之所以对侵略者没有约束力,是因为列强各自的“保留条件”的存在,随时可调整其对外政策,从而为以后发动战争、参与战争提供了借口。A项“根本毫无约束”,不正确;C项表述具有片面性;D项属于误选项,与题干主旨要求不相吻合。本题正确答案选B。
1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总部曾设在日内瓦万国宫,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其中国际联盟盟约体现的基本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此①③④正确,C符合题意;中国于1920年6月29日加入国际联盟,②错误,ABD排除。故选C。
13.C
【详解】
本题关键信息是“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被剥夺或将被剥夺”,结合巴黎和会中各国的主张进行分析即可。根据材料“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被剥夺或将被剥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在巴黎和会上主张最大限度上削弱德国,C选项符合题意;英国主张削弱德国,但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主要和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有关,A选项排除;美国相应攫取世界霸权,B选项排除;日本想要在远东的利益合法化,D选项排除。
14.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作家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联系增强,战争行为伤害各方,国家间的冲突因此将减少,故选A项;一战伤害了参战各国,之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对同盟国与协约国都不利,从而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排除B项;该作家并未主张通过“非战争”手段来谋取利益,排除C项;该观点未“预测”大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
根据材料“……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英国殖民地制度下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和否决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国联“全体一致”的原则,它使得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因而制约了国联效能的发挥,故C项正确;这一规定不利于国联制止侵略战争,故A项错误;美国未加入国联,国联是维护英法利益的工具,故B项错误;这一规定会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无法保护弱小国家的权益,故D项错误。
16.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结果是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17.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再度进入阵地战。原因:双方综合国力势均力敌;战线过长;大部分是阵地战,难以突破对方的防线。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列举一战时期的著名战役,如马恩河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再度进入阵地战。原因:双方综合国力势均力敌;战线过长;大部分是阵地战,难以突破对方的防线。
18.
主要矛盾 表现
英德矛盾 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德俄矛盾 贸易摩擦,关系不断恶化
奥匈帝国与俄国矛盾 争夺巴尔干半岛,使其成为欧洲“火药桶”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夕的英德矛盾是核心,双方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法德矛盾主要体现为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及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俄德矛盾是贸易摩擦,关系不断恶化;奥匈帝国与俄国矛盾主要体现为争夺巴尔干半岛,使其成为欧洲“火药桶”。
19.(1)原因:美国希望参与争霸、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战争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2)影响:政治: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爆发了五四运动。
经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美国人看出,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可知,美国希望参与争霸、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根据材料“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可知,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根据材料“1917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而致美国参战,协约国胜券已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2)影响: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爆发了五四运动。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0.(1)影响:交通进步便利了民众生活(成为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的理想深刻影响各个方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时。
(2)严苛性:承认波兰独立,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同德国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影响:战前矛盾得到暂时缓解;战后新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对德国过于苛刻,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成为20世纪30年代纳粹党上台的重要原因,引发二战。
(3)制度因素:国联盟约规定形成决议需要“全体一致”。思想:反对进行战争。行动:20世纪30年代,呼呼各国人民为和平而斗争;二战时,建议罗斯福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痛心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大量平民伤害;二战后,为防止核战争,亲自领导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出刊《原子科学家公报》,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
【详解】
(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荷兰还开设了连接伦敦的定期航班”,“欧美发达国家的街道和公路上”汽车代替马车占据支配地位等可知,交通进步便利了民众生活;根据“妇女的活动领域和视野从家庭扩大到整个社会。大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先后把普选权扩大到妇女”可知,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还包括,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的理想深刻影响各个方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等。
(2)严苛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划定德国东部疆界的问题上,《凡尔赛和约》的“严苛性”主要表现在,承认波兰独立,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同德国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凡尔赛和约》的积极影响在于,使战前矛盾得到暂时缓解,战后新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因此开始建立;根据材料二中“这份严苛的和约必将导致德国的金融崩溃和进一步的动荡”“这不是和平。这只是20年的停战协议”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消极影响在于,对德国过于苛刻,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成为20世纪30年代纳粹党上台的重要原因,引发二战。
(3)制度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国际联盟软弱无力的制度因素在于其盟约规定,形成决议需要“全体一致”。思想:根据材料三中“任何一个正派的、有自尊心的人怎么能够参与这种悲惨的事呢”可知,爱因斯坦反对进行战争。行动:根据所学知识,将“1929年”之后爱因斯坦实践其思想的行动分20世纪30年代、二战时、二战后三个时段进行回答,即20世纪30年代,呼呼各国人民为和平而斗争;二战时,建议罗斯福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痛心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大量平民伤害;二战后,为防止核战争,亲自领导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出刊《原子科学家公报》,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
21.(1)观点:一战的爆发是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争夺世界霸权与殖民地的斗争也日益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的剑拔弩张;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20世纪初,极端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也为一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萨拉热窝事件则直接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2)在经济实力方面处于劣势;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常年战争加剧了国内矛盾,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或美国、日本等加入协约国,意大利倒戈)。
(3)影响: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无产阶级的队伍的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一战中爆发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或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改变了帝国主义的侵华格局,战后日本几乎独霸中国。
【详解】
(1)观点:根据材料中有关”波峰浪谷“和”巨大的暗流“的论述可知作者认为一战的爆发是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一战前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争夺世界霸权与殖民地的斗争也日益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的剑拔弩张,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20世纪初,极端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和萨拉热窝事件进行解释论述即可。
(2)根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对比可知同盟国在经济实力方面处于劣势;根据“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可知德国在军事战略上出现失误;加之常年战争加剧了国内矛盾,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等,最终导致了同盟国的失败。
(3)根据“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政治时机,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列强侵华格局的变化等方面论述一战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