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18 14: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结合案例,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通过调查本地区农业生产的情况,能对不同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和评价。
4、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环境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关系, 培养从事农业活动的自豪感,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观。
新课导入
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
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
“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
农业区位因素
目录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探究活动
随堂练习
01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广义):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
农业(狭义):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农业区位因素
地域性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差别很大,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季节性和周期性
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
案例分析1:我国糖料作物分布是:“南蔗北甜”
地域性
“因地制宜”
案例分析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徙相似,其实味不同”
农业区位因素
案例分析: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
思考:造成这两地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农业区位因素
案例分析: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
湄南河平原地区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
澳大利亚牧场上放养的羊群、牧草茂密,远处有树林;该地区地势平坦,降水较图a少。
这两个地方气候、地形、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差异显著,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对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
农业区位因素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思考什么是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包括哪些?
农业区位因素
思考:除图中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还有哪些
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农业区位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
气候因素
在自然因素中,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不同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例如,柑橘是亚热带水果,苹果是暖温带水果。由于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柑橘种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苹果种植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
光照
热量
光照长短和强度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农作物的产量和种类、生长期和熟制
影响主要农业类型、耕作方式(旱地、水田)
气候:决定作物种类分布、耕作制度、产量。
降水
例如:蔬菜、花卉、水稻需水量大; 小麦,棉花需水量较少
气候因素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
案例:新疆地区的瓜果特别甜,比其他地区的含糖量高。尤其是新疆的哈密瓜更是驰名中外,堪称是水果中的佳品。
光照强、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气候因素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
热量因素
案例:东北平原种植的水稻主要为单季稻,华北平原种植的水稻主要为双季稻,海南岛种植的水稻主要为三季稻。
气候因素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
水源因素
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
案例:绿洲农业又称灌溉农业。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的农业。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
地形因素
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例如,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
案例:尤溪梯田,福建最美的梯田,那大大小小的梯田,最大的不过一亩,大多数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禾,是典型的“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的碎田块,在崇山峻岭间连绵,在沟沟坎坎中延伸 。
思考:影响该地修筑梯田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地形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案例分析:江西省千烟洲的立体农业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
小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影响
气候 光照 光照强,则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弱,不利于作物生长;光照时间长可弥补热量不足,利于作物生长
热量 热量足则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热量不足则相反
温度变化 日较差大利于积累营养物质日较差小农作物品质可能较差
降水 过多则涝、过少则旱,影响作物生长
地形 平原、平地宜发展种植业,大片则可大型机械化,小块则宜小型机械化;山地、丘陵宜发展林业;草原、草坡宜发展畜牧业;低洼地水城宜发展渔业
水源 有灌溉水源保证可发展种植业,避免“靠 天吃饭”乡
土壤 不同土质适宜不同作物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农业生产活动所考虑的并非只是如何利用土地生产作物,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生产的农产品运到市场销售,以获得经济收入。
所以,除了自然因素外,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很重要。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市场因素
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交通因素
例如,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更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保障。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农业生产还受到政策法规的影响。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政策法规
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
例如,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探究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 -12°C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 -229C。 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探究活动】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探究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1.亚洲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满足水稻生长。
2.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平原、低山地表起伏小,土层深厚,便于耕地与灌溉。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探究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水稻生产是劳动密集型农业,需劳动力多,而且单位面积产量高;而平原、低地及沿海地区往往人多地少,有充足劳动力,对粮食需求量也大,因此水稻生产特点契合人口密集区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4、种植历史、饮食习惯、技术基础、水稻土涵养等。
02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产品价格会上涨,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时,产品价格会下跌,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缩小
市场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科学技术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逐渐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平移式节水喷灌
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例如温室、塑料大棚、平移式节水喷灌等技术。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例如:很多城市的市场上能买到产自世界不同地区的水果、肉、奶等农产品。
交通运输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案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由于热量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的种植,传统以小麦种植为主。经水稻品种改良,并采取室内育秧技术以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转而变成我国最为重要的商品稻米生产基地
图3.12 三江平原种植的水稻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案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原来越冬作物为油菜。油菜的生产需要耗用较多劳动力,而且不适宜机械化操作。现在这里多种植便于机械化生产的小麦。
●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图3.13 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的小麦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03
探究活动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活动: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号称“世界花卉王国”的荷兰,具有悠久的花卉生产历史和先进的花卉栽培技术,以及完善的花卉销售和流通系统。近几十年来,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哥伦比亚,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亚洲的印度、泰国等国家也开始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并在国际花卉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图3.14)。鲜切花,即切取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新鲜的茎、叶、花、果,是花卉生产主要的销售:产品,欧洲、北美、日本是世界鲜切花三大消费市场。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活动: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思考】
2.这些发展中国家要保证鲜切花在消费市场的新鲜程度,要采取哪些措施
3.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对应的主要消费市场连线,并说明理由。
非洲 北美
亚洲 欧洲
拉丁美洲 日本
4.讨论促使世界花卉种植业区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1.说明与荷兰相比,图示发展中国家发展花卉种植业的优势条件。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活动: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图示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低纬度地带,终年高温,水源充足,利于全年花卉生产:同时,劳动力充足,工资成本低,能够精细种植。
2、由于花卉品种品质相对劣势,故要加强科学技术投入,提高繁殖技术改良品种,延长花期,提高栽培技术,特别是温室大棚栽培和无土栽培;由于距离销售市场较远,故要采取保鲜技术特别是贮藏和包装技术,提高切花新鲜度,延长储藏时间;加强电子商务和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流通环节,缩短运输时间。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活动: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非洲对欧洲,亚洲对日本,拉丁美洲对美国;距离近鲜花相对就近销售,能保证花卉品质,并能降低储运成本。
4、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因素,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鲜花保鲜、贮藏技术的进步,使得花卉种植在地城上大为扩展,形成新兴花卉专业化生产基地。另外,随着区城经济的发展,有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促使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形成新兴花卉消费市场。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学窗:农产品的反季节供应
优点:反季节供应,因能避开当地品种的竞争,故而能获取更高的利润,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市场,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自然条件:只有在相隔较远、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两个地区间才可以进行反季节供应。例如热带地区以其独特的气候优势,成为反季节供应品种的主要生产基地。南、北半球温带地区间的反季节供应同样方兴未艾。
保障条件:快捷的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
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季节供应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并形成世界性的蔬菜、水果、花卉生产基地。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04
随堂练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北方城郊建成大面积的温室大棚,冬季市民餐桌上常有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水果。据此回答1~2题。
1.用“温室大棚”代替“南菜北运”的主要原因是 ( A )
价格因素 B.交通运输不便
C.消费者习惯变化 D.气候变化
2.“温室大棚”能反季节种菜,引起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C )
A.水分 B.土壤 C.热量 D.光照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3~4题。
3. 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D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4. 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5、(1) 下列各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青藏高原______________;西北内陆地区______________。
(2) 长江中下游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
(3)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是________。
(4) 简述江苏省农业优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答案:
(1) 热量不足 水资源不足
(2)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水稻(稻谷)
(3) 水旱灾害(干旱和洪涝)
(4) 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技术投入;农业适度规模;积极发展海洋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