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堂小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大王加惠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D.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使内外异法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得一人之使 B.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上至,又不得入 D.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B.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不应该丢失自己的“本心”。
C.孟子认为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恻隐之心。
D.孟子指责贪官污吏“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也提醒后人应该时时警惕和反省自己。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经受住考验。
B.孟子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能具有,普通人是难以拥有的。
C.孟子告诫那些接受优厚奉禄的人,应该警醒自己讲礼仪,不可丧失“本心”。
D.“一策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鱼,我所欲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万钟于我何加焉/因使唐雕使于秦
C.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吾妻之美我者
6.下列对文段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善用比喻手法,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B.孟子善用排比手法,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
C.孟子善用对比手法,如把生与义对比,把贪生怕死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孟子的散文节奏感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便舍船 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 D.所欲有甚于生者/躬耕于南阳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先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B.作者接着提出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C.乞丐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都有“本心”,“本心”赋予人极大的力量。
D.“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表明失去“本心”的可耻,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
9.下列文言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没有礼貌的 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心情,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沮丧罢了。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
A.在第一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B.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可饿死也不失义。
C.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反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正面论证。
D.孟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性是善的,本文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11.下列说法不属于孟子散文特点的一项( )
A.善用排比,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B.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语言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
C.喜欢使用比喻,能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D.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恩
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丧失它罢了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B.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认为那种不顾礼义,只求私欲的行为,是可耻的。
C.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气”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D.熊掌是美味,人人可食:鱼也是美味,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义气”以熊掌喻“生”,形象地区分了“义”与“生”的价值高下。
15.下列对画线的两处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生”与“义”都是后天培养的。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是因为他们在两者对立的时候,化解了矛盾,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B.“生”与“义”都是与生俱来的。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是因为他们在两者对立的时候,保持住了“义” 的本性。
C.作为世俗之人,求“生”也求“义”,但在两者对立的时候,常常达不到贤者的境界。
D.作为贤者,在“生”与“义”不对立的情况下,也希望两者保全。
1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D.此之谓/失其本心。
17.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8.对第一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举例论证,用鱼和熊掌的例子来说明“义”最重要。
C.比喻论证,用“熊掌”和“鱼”生动地说明选择之难。
D.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指出“熊掌”比“鱼”要珍贵得多。
19.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贤者不怕死 因为他们把“义”看得比生命都宝贵。
B.“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德我”都是动摇“本心”的力量。
C.普通人虽然没有“义”,但可以通过向贤者学习而获得。
D.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20.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B.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见利忘义的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使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増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鱼我所欲也》课堂小练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大王加惠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D.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使内外异法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得一人之使 B.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上至,又不得入 D.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B.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不应该丢失自己的“本心”。
C.孟子认为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恻隐之心。
D.孟子指责贪官污吏“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也提醒后人应该时时警惕和反省自己。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经受住考验。
B.孟子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能具有,普通人是难以拥有的。
C.孟子告诫那些接受优厚奉禄的人,应该警醒自己讲礼仪,不可丧失“本心”。
D.“一策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鱼,我所欲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万钟于我何加焉/因使唐雕使于秦
C.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吾妻之美我者
6.下列对文段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善用比喻手法,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B.孟子善用排比手法,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
C.孟子善用对比手法,如把生与义对比,把贪生怕死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孟子的散文节奏感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便舍船 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 D.所欲有甚于生者/躬耕于南阳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先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B.作者接着提出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C.乞丐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都有“本心”,“本心”赋予人极大的力量。
D.“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表明失去“本心”的可耻,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
9.下列文言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没有礼貌的 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心情,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沮丧罢了。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
A.在第一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B.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可饿死也不失义。
C.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反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正面论证。
D.孟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性是善的,本文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11.下列说法不属于孟子散文特点的一项( )
A.善用排比,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B.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语言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
C.喜欢使用比喻,能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D.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恩
13.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丧失它罢了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B.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认为那种不顾礼义,只求私欲的行为,是可耻的。
C.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气”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D.熊掌是美味,人人可食:鱼也是美味,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义气”以熊掌喻“生”,形象地区分了“义”与“生”的价值高下。
15.下列对画线的两处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生”与“义”都是后天培养的。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是因为他们在两者对立的时候,化解了矛盾,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B.“生”与“义”都是与生俱来的。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是因为他们在两者对立的时候,保持住了“义” 的本性。
C.作为世俗之人,求“生”也求“义”,但在两者对立的时候,常常达不到贤者的境界。
D.作为贤者,在“生”与“义”不对立的情况下,也希望两者保全。
1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D.此之谓/失其本心。
17.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8.对第一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举例论证,用鱼和熊掌的例子来说明“义”最重要。
C.比喻论证,用“熊掌”和“鱼”生动地说明选择之难。
D.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指出“熊掌”比“鱼”要珍贵得多。
19.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贤者不怕死 因为他们把“义”看得比生命都宝贵。
B.“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德我”都是动摇“本心”的力量。
C.普通人虽然没有“义”,但可以通过向贤者学习而获得。
D.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20.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B.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见利忘义的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使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増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鱼我所欲也》课堂小练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大王加惠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D.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使内外异法也
【答案】D
【解析】B项“于”分别是“超过”“比”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得一人之使 B.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上至,又不得入 D.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B
【解析】B项“苟”理解“苟且偷生”。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B.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不应该丢失自己的“本心”。
C.孟子认为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恻隐之心。
D.孟子指责贪官污吏“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也提醒后人应该时时警惕和反省自己。
【答案】C
【解析】C项把“恻隐之心”改为“羞恶之心”。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经受住考验。
B.孟子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能具有,普通人是难以拥有的。
C.孟子告诫那些接受优厚奉禄的人,应该警醒自己讲礼仪,不可丧失“本心”。
D.“一策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答案】A
【解析】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鱼,我所欲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万钟于我何加焉/因使唐雕使于秦
C.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吾妻之美我者
【答案】A
【解析】D中“美”的意思分别为“华美”“以....为美”
6.下列对文段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善用比喻手法,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B.孟子善用排比手法,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
C.孟子善用对比手法,如把生与义对比,把贪生怕死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孟子的散文节奏感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答案】C
【解析】C中是把“舍生取义”之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作对比。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便舍船 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 D.所欲有甚于生者/躬耕于南阳
【答案】A
【解析】略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先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B.作者接着提出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C.乞丐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都有“本心”,“本心”赋予人极大的力量。
D.“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表明失去“本心”的可耻,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
【答案】B
【解析】B中只是“贤者”没有丧失它。
9.下列文言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没有礼貌的 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心情,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沮丧罢了。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答案】C
【解析】C项“沮丧”改为“丧失”。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
A.在第一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B.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可饿死也不失义。
C.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反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正面论证。
D.孟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性是善的,本文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答案】C
【解析】C项先正面举例再反面举例。
11.下列说法不属于孟子散文特点的一项( )
A.善用排比,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B.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语言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
C.喜欢使用比喻,能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D.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B
【解析】B项不是孟子散文的特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恩
【答案】C
【解析】C“加”解释为“好处”
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丧失它罢了
【答案】A
【解析】A“你”改为“他”。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B.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认为那种不顾礼义,只求私欲的行为,是可耻的。
C.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气”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D.熊掌是美味,人人可食:鱼也是美味,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义气”以熊掌喻“生”,形象地区分了“义”与“生”的价值高下。
【答案】D
【解析】D中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
15.下列对画线的两处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生”与“义”都是后天培养的。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是因为他们在两者对立的时候,化解了矛盾,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B.“生”与“义”都是与生俱来的。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是因为他们在两者对立的时候,保持住了“义” 的本性。
C.作为世俗之人,求“生”也求“义”,但在两者对立的时候,常常达不到贤者的境界。
D.作为贤者,在“生”与“义”不对立的情况下,也希望两者保全。
【答案】A
【解析】A中.“生”与“义”都是与生俱来的。
1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D.此之谓/失其本心。
17.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D
【解析】D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论点”划分。
18.对第一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举例论证,用鱼和熊掌的例子来说明“义”最重要。
C.比喻论证,用“熊掌”和“鱼”生动地说明选择之难。
D.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指出“熊掌”比“鱼”要珍贵得多。
【答案】B
【解析】B项为比喻论证。
19.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贤者不怕死 因为他们把“义”看得比生命都宝贵。
B.“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德我”都是动摇“本心”的力量。
C.普通人虽然没有“义”,但可以通过向贤者学习而获得。
D.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答案】C
【解析】C普通人有有“义”。
20.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B.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见利忘义的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使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増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答案】D
【解析】D直接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