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伶官传序
歐陽修
部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壹
贰
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学习目标
叁
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知人论世
壹
PPT模板 http:///moban/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作者简介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写作背景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五代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李存勖
史料补充
李存瑁
李存勖,小名亚子,唐末晋王李克用的长子,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他经过多年的征战,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西服岐秦,一步一步使得晋国逐渐强盛起来,就是死敌梁太祖朱温都不得不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923年四月国号“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后梁,定都洛阳。称帝后宠幸伶人 ,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史料补充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诵读感知
贰
PPT模板 http:///moban/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
伶官
传序
伶
伶官
伶官传
序
五代史
《旧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官修史书。
《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欧阳修编撰的纪传体史书。他认为旧史不宜“垂劝诫,示后世”,重新编写五代史。
解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诵读文本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批注字词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文本解读
叁
PPT模板 http:///moban/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一段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字词】
理:道理。
岂:难道。
原:推其根本,推究。
之所以:……(的)原因。
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之:代词,代指这个道理。
【翻译】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推究后唐庄宗取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提出中心论点(立论)
感叹词,一声嗟叹,表达对历史兴衰,人生盛衰的强烈感叹;慷慨悲凉,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寓含深沉的历史感慨,奠定叹惋基调。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2.文章以“呜呼”发端,
有何用意?
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
【原文】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1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2归梁。
【字词】
世言:世人说。
终:生命终结,临死。
以1:介词,把。
立:推立,即位。
约:订立盟约。
以2:相当于连词“而”,表示承接关系。
【翻译】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庄宗得天下因(依据)
【原文】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字词】
与:动词,给。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
乃:你,你的。
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
负:背负。
及:等到。
纳:收入,收藏。
【翻译】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忧劳可以兴国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记叙庄宗得天下的原因:牢记父亲遗志,身先士卒杀敌
第三段
【原文】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字词】
系:缚
组:绳索
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
函:名作动,用匣子装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意气:志向与气概
意气之盛:定语后置
论证:庄宗的盛与衰
【翻译】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
【原文】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字词】
仇雠:仇人
夜:名作状,在夜里
四应:四方响应
东:名作状,向东
离散:溃散
至于:以至于
何其:多么地
【翻译】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原文】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字词】
岂:难道。
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抑:或者,还是。
本:考查,探究。
迹:迹象。
自于:出自,由于。
兴:使……兴旺。
逸豫:安闲享乐(不能居安思危)。
【翻译】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议论: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历史史实中总结教训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3岁
908年
“与尔三矢”
27岁
913年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38岁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灭后梁,建后唐)
41岁
926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思考:
本段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提示:在公元908年、913年、923年、926年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找课文中的话来概括)
得天下
15
年
为什么?
失天下
3
年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第四段
【原文】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字词】
莫:不定代词,没有人。
为:介词,表被动。
夫:语首助词,不译。
智勇:指智勇的人。
于:介词,表被动。
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推论:警戒世人
【翻译】因此当庄宗强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把他困住,落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
告诫人们不要重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既是感叹,也是反问,启迪深远,余味无穷,推进一层。
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历史史实中警戒世人: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四段以感叹结尾有何作用?
本课总结
肆
PPT模板 http:///moban/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传序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后唐庄宗史实(举庄宗为例,原其得与失)
论证
例
庄宗受命
庄宗失国
议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思维导图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借古讽今,告诫(希望)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教训,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写作意图
1.辞气委婉,言语恳切。
文章作为一篇旨在以史为鉴的史论文,依据史实,妮娓道来,仿佛与预想中的读者谈古论道,辞气委婉,言语恳切。
2. 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文章以散体写史论,间以对仗工整的骈句,骈散结合,错综有致;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张弛有度。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3.语言平实,言简意丰。
与《过秦论》相比,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基本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事例,阐发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语言特色
拓展延伸
伍
PPT模板 http:///moban/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你还能想到历史上哪些“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例子?
逸豫亡身:
蜀汉后主“乐不思蜀”
陈后主“后庭遗曲”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身死部将之手;
唐玄宗李隆基逸豫时,天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乱;
忧劳兴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文帝景帝“文景之治”
唐太宗“以史为鉴”
唐玄宗李隆基,忧劳时,迎来了“开元盛世”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秦
抗秦则兴
赂秦则亡
六国
忧劳则兴
逸豫则亡
庄宗
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项羽
思危则兴苟安则亡
北宋
勤学则兴懒惰则亡
我
请根据下列句式简要描述,至少写出两句,形成排比。
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
, ,却因 ,导致 ;
, ,却因 ,导致 。
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
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静声细语
部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