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25 19:4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21·世纪*教育网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理念,通过在互联网的搜索,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领会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使语言表达更鲜明准确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深入理解课文传达的忧患意识,加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激趣法、对话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导语设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而现在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www-2-1-cnjy-com
 2.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2-1-c-n-j-y
 3.合作探究:
  在百度图片网中搜索关于昔日罗布泊和今日罗布泊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对比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今昔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探讨罗布泊消逝及青海湖、月牙泉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21*cnjy*com
 (二)品味理解
1.朗读1—9自然段
老师:罗布泊的现在是怎样的景象?罗布泊的过去又是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学生:朗读并讨论回答
老师:点拨归纳
多媒体展示罗布泊的现在的画面 沙漠 恐慌
罗布泊的过去的画面 仙湖 绿洲
2.学习11、12、13 自然段
老师:被课文赞颂的这片美丽的水域,为什么变成了沙漠,使人恐慌的地方?全班同学一起朗读 11、12、13 自然段并内归纳原因
学生:朗读、讨论、回答 媒体展示:盲目开发造成的
老师:对于开发塔里木河你赞成吗?作者对此持何态度?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回答问题前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关于塔里木河的资料)21教育网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老师:点拨归纳
3.学习20—25自然段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胡杨树死亡图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老师:点拨、总结 塔里木河萎缩造成了号称“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腐”的胡杨树大片死亡。它正向我们人类发出了求救(拟人、对比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老师:假如你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你想对人类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点拨
(三)拓展延伸
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自由直接朗读表达忧患意识的句子
老师:点拨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忧患意识,那只是作者一人的忧患吗?不,是我们正个地球人。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21cnjy.com
2.那么,在你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例子,你该怎么办? (让学生在百度上收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列子) 21·cn·jy·com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老师;点拨
(四)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作答。目的:体会作者感情,导入“保护环境”这一话题)www.21-cn-jy.com
(五)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六)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3.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七)布置作业:
1.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把讨论的有关内容整理成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理有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撰写或摘录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要求内容明确,语言简洁,醒目突出,并在适当的时机对你周围的人进行宣传。2·1·c·n·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