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25 19: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教师寄语】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归纳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感受并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资料链接】
1.罗布泊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m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
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1921年后塔里木河断流,湖水又有增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k㎡。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k㎡。1970年以后干涸,主要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断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长度急剧萎缩至不足1000公里,使300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导致罗布泊最终干涸!敦煌、哈密、鄯善、吐鲁番、库尔勒、若羌都处于罗布泊周边地区,罗布泊核试验场的面积大约是10万平方千米。
2.楼兰
楼兰,西域古国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图示为楼兰古城现状。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在历史舞台上只活跃了四五百年便在公元4世纪神秘消亡,是何原因至今说法不一。过了1500多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于1900年3月28日又将它重新发现,因而轰动世界,被称之为“东方庞贝城”。百年来,楼兰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探险家、史学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热点。楼兰美女、楼兰古墓、楼兰彩棺……一个又一个楼兰之谜诱惑着所有的人们。
3.作者简介
吴岗,博士,男,1976年10月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
4.文体知识
本文是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既有真实性又有形象性。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咫尺( )? 肋骨( )
吞噬( ) 裸露( ) 戈( )壁滩 水泵( ) 无垠 ( ) 边缘( ) 庇( )护 记载( ) 为人所知(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萧瑟:
和煦:
干涸:
沧海桑田:
浑然一体:
二、文本探究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 至 自然段):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第 至 自然段):罗布泊的历史。
第三部分(第 至 自然段):罗布泊的现状。
第四部分(第 至 自然段):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
(二)文本探究
1.跳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为什么被称作“仙湖”?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2)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4)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深层原因是
.
2.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中多处引用了具体的数据,请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
.(2)课文第20段:“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援之手!”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
(3)文章第22段:“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①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
②结尾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为什么用“又”?这句话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中第四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
(6)全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7)你认为从罗布泊的消失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随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
.
四、当堂检测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作者 ,这是一篇 ,这种体裁兼有 和 两种特点。
2.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A.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
B.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一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
3.课外阅读:罗布泊之谜——诡异
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在罗布泊,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朝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余纯顺遇难的地点在罗布泊东南,彭加木失踪地在罗布泊西北,两地距离160公里左右。他们的遇难和失踪相距整整16年,这给原本就波诡云谲扑朔迷离的罗布泊又罩上了神秘的光环。 罗布泊,人们何时才能揭开你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