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3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的过程。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感受作者语言的幽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和想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他的童年不仅如此,还具备比常人更宝贵的东西。让我们去文中找找吧!
2.教师板书课题——童年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胚胎 祸患 天赋 痴迷
滑翔 困窘 嘿 绞尽脑汁
随心所欲 运转自如 情不自禁
(2)词语解释。
澄澈:水清见底。文中指湖水很清,一眼能看到底。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文中指我在梦中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文中指我认真思考。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文中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们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轻盈:文中形容动作轻快。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课文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2.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围绕“发现”写了哪几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飞鸟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细胞变化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轰出教室。
文章开头用倒叙悬念法。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3.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主要讲的是“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第二部分(3-13):主要讲的是“我”的发现过程。先是由梦中飞行,然后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到母亲怀胎为什么是9个月。
第三部分(14-19):主要讲的是“我”在六年级的一次生物课上,证实了“我”的发现是正确的。但因为“我”的高兴,使我受到了惩罚。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
4.读课文,思考:我的发现是什么?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5.胚胎发育的规律具体是什么内容?找出有关的句子,并试着画一画。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6.“我”是怎样发现的?仔细阅读3-13自然段,找有关句子读一读。
(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就会在梦中飞腾。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老师的讲解更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痴迷”“翻来覆去”,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我”寻找的用功和努力。
(4)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然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7.“我”的发现是如何被证实的?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有的科学家认为,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图片展示生命进化过程)
8.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老师是怎样对待“我”的?
因为在当时,对于同学和老师们来说,人体发育是一件神秘又严肃的事情,老师认为这件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应当是以严肃的面孔来面对。所以,当“我”在笑时,老师误以为“我”是在嘲笑这件在他们看来十分神秘的事;把“我”轰出了教室。
9.“我”童年的发现,按理要获得表扬夸奖才对,很遗憾,因为表达得不是时候,结果走向了反面,被老师给轰出教室去。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站在教室外面,“我”终于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候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0.你怎么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
拓展资料:
哥白尼: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围绕太阳运转。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不然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伽利略·伽利雷:17世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非常赞同哥白尼的观点,他寻找方法,给这种观点以科学的证实。但是他还是遭到了教会的谴责。宗教法庭把他传去,不断地审讯他,折磨他,让他跪下发誓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伽利略站起来后,他不禁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转动呀!”后来,伽利略被监禁在家中,不许外出。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很多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在写法上,照应了开头的“惩罚”,前后呼应。
四、剖析主人公性格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天真无邪,充满幻想。
2.“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那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人怎么会是鸟?”
刨根问底,求知若渴。
3.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不断探索。
4.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幽默风趣。
五、总结概括
尽管童年的发现有时会令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希望你们每个人都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六、拓展延伸
1.积累名人名言。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2.语言表达。
你有过自己的“发明与发现”吗?试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注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哦!
七、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语言的幽默。
2.完成本课对应的训练。
3.完成说话练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