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8 00:0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连城一中2022-2023学年下期高一年级月考1语文答案
1.C【命题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析】C 项,“前 30 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错误。材料二第 1 段中的
表述是“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 30 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
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
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可见,中国当代文学前 30 年是受苏
联文化和文学传统影响的。
2.B【命题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B项,“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错误。从材料二“虽然在
新时期文学 30 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
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
“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
根深人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可以看出,选项表述中的“都已”以偏概全,“开始了”曲
解文意。
3.D【命题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化自信对国家、民族发展至关重要,要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增强
文化自信。A项,谈国外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元素,不是谈本民族的文化自信。B项,谈不要
“似我”“学我”,也就是不要“随人”,要“自成一家”,谈的是创新,与文化自信无关。C
项,谈不要“随人”,要“自成一家”,谈的也是创新,与文化自信无关。D 项,谈有足够的
根基才能更好地发展,与材料一要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要有文化自信的思想观点一致,可
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故选 D。
4.①选入的古诗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②将大量的古
诗文选入教材,更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古代文学作
品的文化熏陶。(每点 2分)
5.C【命题点】分析文章内容、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解析】C项,“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品性”错误。由原文第 14 段至第 16 段“照这个
速度,公元世纪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终结”“绿星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孩
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这黑暗荒漠中的唯一一点星光……这群孩子们如石雕般一
动不动地盯着它,等待着公元纪元的最后终结”可知,孩子们对绿星星一个个消失充满了恐
惧和无助。
6.D【命题点】分析文章内容。
【解析】D项,“因为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错误。由原文第 21 段至第 22 段“设法与它
取得联系,但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终聚地都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它们仿佛处于另一个
世界”“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发上睡着了,
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可知,孩子们没能与终聚地取得联系,最后只有等待。
7.①预示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和超新星纪元的即将到来。公元钟上的绿色像素是公元世纪存
在情况的整体显示,逐点变黑,意味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也意味着超新星纪元逐渐到来。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文的故事随公元钟绿光的变化依次展开。③逐步强化紧张和恐怖的
气氛。随着公元钟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孩子们的心,紧张和恐怖的气
氛越来越浓厚。(每点 2分,答对两点即可)
8.①恢宏的科学意境:公元世纪的巨大变迁,意境恢宏,同时又赋予合理的科学解释。②乐
观的科学态度:公元世纪消失前,孩子们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恐惧,但最终能勇敢地站起来迎
接超新星纪元的到来。③空灵的想象力:“纪元的快速变换”想象神奇,显得不可捉摸,“梦
幻般的银色光辉”空灵玄妙。(每点 2分)
9.D(①“罔”通“网”;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⑧“盖”通“盍”;“反”
通“返”;⑨“知”通“智”;⑩“刑”通“型”。)
10.D(A 项“固然”古指本来的样子,文中指牛体本来的结构;B项“中国”古指中原地区;
C项“东道主”古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均与今义不同;D项“小人”指搬弄是非者,古今义
相同。)
11.B(A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作动词。B无词类活用。C项,远,远离,疏远,不
接近。形容词作动词。 D项,朝,使……朝见,使动用法。)
12.B (①⑨被动句,②④状语后置句,③⑤省略句,⑥⑦⑩为判断句,⑧宾前)
13.A(“膝之所踦”的“踦”应解释为“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14.B(B“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
15.B(“三年”,意思是过了三年。独立成句,所以在“年”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
“位”在这里指项羽的帝位,作“虽不终”的主语,所以在“位”前断开,据此排除C项。)
16.D(“第一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曾担任该职务,所以司马迁
不是第一任太史公。)
17.C(“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错,依据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
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可知,司马迁只是怀疑项羽是舜的后代,
并不肯定。且“何兴之暴也”意为“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
18.(1)统率百万大军,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比不上韩信。(连,统帅、
联合;必,一定;不如,比不上。句意1分。)
(2)五亩地的住宅,把桑树种植在这里,(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树,
名作动,种植;以桑树之,状后句;衣,动词,穿。句意1分。)
19. 妒贤嫉能;不能知人善用;刚愎自用(自矜功伐);贪功好利。(任写三点即可)
【解析】由文本一刘邦与高起、王陵的对话可知,项羽妒贤嫉能,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
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虽有谋士范增却不信用,可见,妒贤嫉能、不能知人善任是他失
败的原因;由文本二可知,项羽自矜功伐,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彰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
法古人,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而将责任归结于上天,可见,刚愎自用、贪功好利也是
他失败的原因。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
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
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
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
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
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
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文本二: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周先生说:“舜的眼睛好像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
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裔吗?(要不)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
(之后各路)豪杰蜂拥起义,一起争夺(天下),不可胜数。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
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
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
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
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彰显
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
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亡我(啊),
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2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空间为顺序”错。
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这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
见之景。故选D。
21.①在写景手法上,二者相同,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也可)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描写“钟声”。陶诗从
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狗吠”“鸡鸣”。(2分)②在意境上,二者不
同。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
寂。(2分)而陶诗描绘的是田园一种和平平静、恬静优美的意境。(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两首诗都采用了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见;深深
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而“山影暗随云水动,
钟声潜入远烟微”,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
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
②两诗在意境上有不同之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暧暧”,是模糊不清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
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
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
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整个画面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描写暗淡的山影,悠长的钟声,以有声衬无声,
描绘出傍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意境幽暗空寂。
22.(1)夫子哂之 其言不让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3.C【解析】魄力: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语
句中指《红楼梦》具有巨大的吸引人的力量,选用“魅力”。
着力:使力气;用力;致力。
着重:把重点放在某方面; 强调。根据语境,两个词均可使用。
穷途未路:形容无路可走。
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语段中用于形容考证派的
研究走到了尽头,选用“穷途末路”。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语境用于写出现的曹雪芹遗物种类繁多,选用“不一
而足”。
24.C【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主客体颠倒,改为“文本研究经过红学界的大力提
侣”;二是搭配不当,“经历了很大进展”可改为“有了很大进展”。A、D两项没有改正第
一处语病,B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
25.答案及解析:
①都是“正”与“邪”斗争的过程
②是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因素
③反而会损害正气,危害健康
【解析】解答这道题,应认真审视所填语句的前后内容及逻辑关系。①处前面讲的是“人体
疾病产生的过程”,后面是对“正”“邪”的解释,可见①处所填内容涉及“正”与“邪”
的斗争,故应填“都是‘正’与‘邪 ’斗争的过程”之类的内容。②处前面讲的是“正”的
意义和效用,然后续写“邪”是什么,显然②处所填语句是对“邪”的进一步解释,由前面
对“正”的解释“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因素”可知,应填“是导
致人体产生疾病的因素”之类的内容。③处所填语句显然应是补药的弊端,由前面所讲的补
药的正向功效“恢复正气、战胜疾病”可知,此处应填“反而会损害正气,危害健康”之类
的内容。
23.材料解读
材料给出“入世”“出世”“遁世”三种人生姿态,并对其内涵加以阐释,引导考生思考
“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结合材料与学习生活实际来看,“入世”
是一种勇担重任、努力拼搏,将个人与国家、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积极进取的人生姿态,
“出世”是一种善于反省自身、涵养精神、淡泊名利,从而达到从容洒脱境界的人生姿态,
而“遁世”则是一种消极逃避的人生姿态。我们应积极“人世”,投身于时代发展与国家建设
之中,保持奋发风貌,也要从容“出世”,注重心灵上的修行,保持淡泊的心境,还要把握好
“出世的度以免消极“遁世”,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机遇和挑战。
(最佳立意应注意到材料中蕴含的多元思辨。)
立意指导:①以入世的积极姿态做事,以出世的恬淡心性做人;②入世以有担当,出世
可得从容;③入世、出世皆可为,消极遁世不可取;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