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8 00:06:33

文档简介

2022一一2023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自从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来,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就出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北类媒介环境学
派对“什么是媒介”有若极为深刻的论述。从加合大传抓学家哈罗德 伊尼斯提出“传播的偏向”
开始、媒介被看作是超越了一般信总载体的特殊文化形态。此后,麦克卢汉、被兹曼、梅罗维茨
等学者又纷纷提出见解,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媒介即讯总”。这是伊尼斯的学生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1964)中提出
的电要论述,它扭转了传统注重媒介内容而忽视蝶介形式的弊端。而事实上,当今社会的媒介之
重要早已超越了具体讯息,成为一种参与主体塑避,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因此,“认
识媒介”与古希腊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媒介即隐喻”。这是克卢汉的学生尼尔·波滋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的基本观点。
“隐喻”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它意味若媒介在讲述现实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叙事本身更高的权
威,使人误以为媒介叙述的“现实”才是现实,是比真实更真实的拟态环境。“媒介即隐喻”
这就需要人们具有商度的媒体讯息识别能力,勘破“隐喻”背后的秘密,从而真实地把握真实。
其三是“媒介即情境”。这是波兹曼的学生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1985)中提
出来的。梅罗维茨把媒介看作场景(情境),而不同的场景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为,尤其新媒介
将导致新的场景,从而诞生新的社会关系。
这三种媒介认识具有一以贯之的师承立场,那就是把“煤介”看作是具有价值偏向的、并非
冷冰冰而纯然客观的文化形态,或曰引导性力是。也就是说,“媒介”本身有着值得深刻挖掘的
内涵,甚至可以认为它具有本体意识,它在故意引导受众朝着某种方向前进。
无论“媒介即讯息”还是“媒介即情境”,它们所着眼的媒介部是围绕电祝所展开的电子媒
介。而新世纪头十年之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新媒体已经超越讯息、隐喻和情境,它变
成了人的一部分,或者说人成了媒介的一部分。这可以称为“媒介即人”或“人即媒介”。
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煤介参与往往被等同于现实参与,越来越多的“键盘侠”游荡在网
络上,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乏善可陈。隐匿在屏幕之后的语言(包括文字、图片、弹幕、表情
包、短视频等)交往,可能导致更多的偏见、娱乐和狂欢,从而消解了社会议题的严肃、真实与
有效。
(摘编自林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本体意义:一种传播共同体的视角》,有删改)
高一月考语文卷第1页/共8页高一月考答案
1.B(3 分)“传统媒介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说法有错,应为”扭转了传统注重
媒介内容而忽视媒介形式的弊端”。选项曲解文意。
2.A(3 分)
B“导致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少”说法有错,强加因果。
C“说明戏曲越来越受大众欢迎”于文无据。
D“这些戏曲演员成为网红后追名逐利,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错误。
3. B(3 分)“戏曲艺术多元形态并存”指的是多种媒介参与戏曲的传播。B项仅
是戏曲巡演,无其他媒介的加入。
4.(5 分)①论证结构: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传统戏曲在新媒体时代出现新
的转机,再阐述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2分)②论证方法:以例证法为主,
列举传统戏曲、戏剧演员在新媒体时代的不同表现。(2 分)③论证思路:开门
见山,首先提出论点。除首段起笔外,每段开头即分论点。(1分)
5.(5 分)①发挥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扩大传统戏曲的影响力。②利用新媒体平
台的特点,吸引观众在线观看,注意观众与演员在线互动。③做好引导,注意消
解网络上的偏见,娱乐和狂欢。(答对一点 2分,三点 5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
也可酌情给分)
6. B(3 分)(“暗示了愫方希望能留在姨父家”说法错误,愫方的言行体现了她
温顺谦恭的隐忍品质。从文中江泰的话可以看出,曾家人对愫方并不十分好,因
此说“这暗示了愫方希望能留在姨父家,并不急于出嫁”错误。)
7.A(3 分)(“表明曾皓对于袁先生的不认可……”理解有误,曾皓的行为真实
含义是不管袁先生怎么样,都不愿意愫方出嫁,要终止谈论她的婚事。)
8.(6 分)①江泰、曾思懿极力促成愫方和袁先生的婚事与曾皓希望把愫方留在
身边,不愿意愫方嫁人的矛盾。②曾皓、曾思懿等人步步逼问,与愫方沉默隐忍
之间的矛盾。③曾皓、曾思懿对愫方的摧残折磨与江泰充满正义地鼓励愫方追求
幸福之间的矛盾。 (答对一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6 分)江泰对曾家人尤其是曾皓的虚伪、自私感到愤怒,他充满善意地希望
愫方走出曾家,追求自己的幸福。(3分)从中可以看出他直率、冲动暴躁、心
怀正义、善良等性格特点。(3分)
10.(3分)C
11.(3分)B(皇族死,常称“崩”错误,皇帝皇后死才称“崩”。)
12.(3分)C(“文帝制止了袁盎劝谏”错误。)
13.(1)(4 分)丞相假如对主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神情),而陛下又谦虚退让,
臣下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当采取这种态度。(“色”“窃”各
1分,语句通顺 2分)
(2)(4 分)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既”
译为“已经”或“……之后”;第一个“封”使……成为边境;“肆”各 1分,语
句通顺 1分)
14.(3 分)①社稷臣应主在臣在,主亡臣亡;②吕氏掌权时,绛侯未能匡扶挽
救刘氏;③诛灭诸吕时,绛侯恰巧掌握兵权,顺势而为。(一点 1分,意思对即
可。)
15.(3 分)B(“渔者在江上往来,因喜爱鲈鱼美味,而不惜冒险出没在风波里”
错。结合全诗看,“渔者"并非“江上往来人”,而是那“一叶舟”,“但爱鲈鱼美”
的也并非渔者,而是"江上往来人",也就是食鱼者。渔者是为生活所迫才"不惜冒
险出没在风波里"。)
16.(6 分)相同:两首诗都写了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寄寓了对劳动者辛勤劳动
的赞美。(2分)不同:翁诗通过描绘明丽的风光和农忙景象,展现自然之美与
劳动之美的和谐统一,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2分)范诗通过反映渔
民劳作的艰苦,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2分)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对于劳动者寄寓的情感,解答本题需注意
"并不完全相同"这一限定,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作答时需要区分开。
相同点是翁诗“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句和范诗"君看一叶舟,出没
风波里"句,都写出了劳动的紧张与繁忙,表达了对劳动者辛勤劳作的赞美。不同
点是《乡村四月》前两句写景,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农村树木葱郁,绿色遍布山野,
水光映天、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一派迷人风光,表现出诗人对田园风光、乡村
生活的热爱之情;《江上渔者》则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
品尝鲈鱼的美味,却不知道打鱼人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险与艰辛,希望唤起人们
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7.(6 分)(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江州司马青衫湿(烽火扬州路/方其破荆州)
海客谈瀛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楼船夜雪瓜洲渡)
18.C (3 分) C为定语后置,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
19.A(3 分)例句和 A项都是主谓倒装,B和 C为状语后置,D无倒装
20.C(3 分)C项是“丈量”,其他项是“猜度,揣测”意。
21.B(3 分)①当:对等,比得上 ② 因:依靠,凭借 ③微:句子中是“如果
没有” 成语中是“少,小”④ 伤:妨害 ⑤ 履:句子中名作动,“踩”,成语
中是名词“鞋子”⑥是:代词“这”
22.(6 分)答案:示例(1)屈原不想大团圆,于是忧愁幽思作《离骚》,以表现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杜甫不想大团圆,于是抑郁悲痛作“三吏”“三
别”,感叹人民在战乱中的悲惨。(要从所给的人物中选取两个人物进行仿写,要
联系所选人物的作品及作品的主要内容。)
四、写作(60 分)
【解析】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首先提出三个问题: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
于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人?
第二段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引导我们从古代文化经典中寻找答案,
第三段分别列举了孔子、孟子、庄子的思想和观点,这三个观点又分别对应着前
面的三个问题最后一句话。
第三段“当今之世,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营养的吸取,
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引导考生写作时应从文化
经典中汲取前人的思想营养,获得人生智慧。
再审要求:请就孔子、孟子、庄子思想的某一具体方面,立足现实,自主思
考,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首先所写思想必须是这三位圣人的,而
且必须要具体,如孔子“吾与点也”的礼乐治国理念,表明他向往的是太平盛世
民生和乐社会。礼乐,礼是秩序,乐是和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
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意为国之本在民,只有让人民衣食无忧,才谈得
上守礼知义,才会天下归心;庄子“依乎天理”、顺应自然的观点,意为存身、
做事、处世等方面都应该顺乎自然,不可强为。当然也可以写其他方面,只要是
三位圣贤的具体思想即可。同时行文内容要将古人的这一思想融入现代社会中,
体现出前人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论述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可以先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背
景,当时的价值,如孟子的“民贵”道出了民心向背与天下得失紧密相关等;然
后分析“民本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其与当下我们党的“人民至上”思想的关联,
从思想和文化传承角度论述孟子“民本思想”对我国治国理念形成的意义。当然,
在论述时,要结合具体事例论述“民本思想”影响下的“人民至上”的具体做法,
如本次疫情中国的防疫措施就是将人民生命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立意示例:
1.仁者爱人
2.“有为”与“无为”
3.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注:作文题目有些难,建议改作文时不要太严苛,只要是三位圣贤的具体思想即
可。但行文内容要将古人的这一思想融入现代社会中,体现出前人思想在当今社
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译文】
袁盎,字丝。他的父亲是楚国人,后迁居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做过吕禄的
家臣。绛侯周勃担任丞相,退朝后快步走出,意气很自得。皇上待他的礼节很恭
谨,常常亲自送他。袁盎上前说:“丞相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国家的重臣。”
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是主在臣在,
主亡臣亡。在吕后时,诸吕掌权,擅自封王,刘氏天下虽没断绝,但也像带子一
样(微细无力)。那时绛侯担任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扶挽救。吕后逝世,大
臣们共同诛灭诸吕,太尉掌握军队,恰好使他成功,这是通常所说的功臣,不是
国家的重臣。丞相假如对主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又谦虚退让,臣下主上
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当采取这种态度。”以后上朝,皇上逐渐庄
严起来,丞相逐渐对皇帝产生敬畏之心。后来,绛侯怨恨袁盎说:“我与你哥哥
要好,现在你这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始终不认错。等到绛侯被免除丞
相回到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绛侯被捕捆绑入狱,皇族和各位公卿
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申明绛侯没有罪。绛侯能获得释放,袁盎出了大力。
绛侯于是与袁盎深交为知己。
汉文帝从霸陵上山,想要从西边纵马奔驰下陡坡。袁盎挽住了文帝的马缰绳。
皇上说:“将军胆怯了吗?”袁盎说:“我听说家有千金的人就坐时不靠近屋檐下,
家藏百金之人也不跨在楼台边的栏杆上,明主不去冒险,不侥幸取得成功。现在
您要驾驭六匹飞奔的马,奔驰下难以预测的险峻高山,假如驾马受惊车辆毁坏,
您即使看轻自己,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皇上这才停止。
洛阳人剧孟曾拜访袁盎,袁盎热情地款待他。安陵有个富人对袁盎说:“我
听说剧孟是个身份低下者,您为什么与他来往?”袁盎说:“剧孟虽然是个身份
地下者,但他的母亲死了,从外地来送葬的车子有一千多辆,这也就是因为有超
过众人的地方。况且急难的事人人都有。一旦人家有急难事来敲门求你,不用父
母健在去推脱,不用离家外出去推辞。天下仰望的人,只有季心、剧孟而已。”
皇族和各位公卿听到这件事,都称赞袁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