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县中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某学者指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线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里的“他”应是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3.秦代“废分封,行郡县”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打破了门阀世族的垄断
C.去除了部族政治的残留 D.保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4.汉文帝即位后允许臣民“得雇租铸铜、锡为钱”,开放铸币权。同时,朝廷要求铸币必须按国家规范来,“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这些措施
A.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B.践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D.抑制了王国势力的兴起
5.宣德二年(1427年)的科举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中卷和北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10%和35%。这一政策的目的
①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 ②保持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
③加大社会各阶层人员流动性 ④确保满洲贵族子弟特殊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我国古代社会就有“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形成的制度因素是
A.世袭制
B.郡县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关于教育步骤,他主张分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要“知之浅而行之小”,从十五岁以后,进入大学阶段,大学阶段学习的内容要“知之深而行之大”,教材应先学《大学》《中庸》《孟子》。材料中的“他”是( )
A.韩愈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8.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度除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1300年之久。科举制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两耳不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士。”
9.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秦朝设立郡县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 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 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11.16世纪初中国的金银比价是一比六,而欧洲是一比十二。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对华贸易的重要策略,规定贸易的一定比例是用白银购买中国黄金。这种经济策略造成
A.明朝出现“银贵钱贱”的金融问题
B.白银逐渐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
C.欧洲进一步沦为对华贸易的出超国
D.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开始在欧洲盛行
12.以下不属于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 B.戊戌变法运动
C.延安整风运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3.某班举行学习讨论会,讨论的主题是“鸦片战争爆发谁之过”。下列四位同学的发言,最能准确表达主题的是
A.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
B.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英正常贸易
C.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和对外扩张的必然要求
D.中国的爱国大臣林则徐等人的禁烟运动引发的
14.有学者指出,纪年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影响
C.造成了大众的错误认识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15.五四运动爆发、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这三者而言,最重要的条件是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16.近代某歌词中写道:“五龄女子吞声哭,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此歌词意在
A.提倡裹足
B.推行断发
C.废止缠足
D.婚姻自主
17.党史研究专家何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是在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从此中国革命中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里的“它”是指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8.下列图片与中国近代以来遭到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直接相关的是
A. B.
C. D.
19.徜徉在中国电影群星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长征》 ②《八月一日》 ③《战略决战》 ④《渡江战役》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20.1945年4月,中国同美国、英国、苏联共同发起旧金山会议,共商建立联合国。下图是出席旧金山会议前,美、英、苏、中四国代表举行非正式会议,讨论全世界安全机构宪章。右起第一位是中方代表宋子文。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张照片最有助于说明
A.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B.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C.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
D.抗战取得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21.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
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C.工农运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22.1957年, 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50.战下降为40.3%,第二产业由20.%上升为29.7%。第三产业由28.成上升到30.1%.由此可见,此时
A.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 B.工业布局得以优化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D.产业结构趋于协调
23.“三权分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即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开,实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三权分置”的实施旨在
A.变更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B.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C.维持农村经济持久活力 D.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其中心议题是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促成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C.制定国民经济恢复方针 D.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25.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蚴蚴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这同一时期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D.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相对封闭。生产出未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摘编自《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宋代以前,绝大多数城市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中心,它们的商业意义远远比不上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宋代开封城中出观坊、市,巷名并列,形成了工商与居民杂居,面街而居,呈现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的景象。商人为扩展营业范围出现了“侵街”现象,当官吏向侵街的店铺收税时,说明政府已经承认了侵街设店的合法性,古典的坊市制走向瓦解。……随着宋代城市人口的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宋政府把汴京临安等大城市贴近城郭的草市当作城镇的一部分来对待,这样,城市就容纳了更多的作坊和行铺。宋代的城市转型,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开端。
——摘编自《略论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
(1)据材料概括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27.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28.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 材料二
材料三
(1)近代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古老的北京城,请给材料一中的明信片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2)近代北京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上述材料都是发生在北京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请说明相关的历史事件并阐述其历史意义。
(3)北京也见证中国外交舞台的纵横捭阖,风起云涌。材料三就是发生在北京的重要外交事件,图5引发了中国的全面抗战,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图5至图6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关系的变迁,依据材料说明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辛亥革命的功绩”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1.B
【详解】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说明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B项正确;A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各自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矛盾,排除C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考查对墨子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但这些主张在战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背景底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具有理想性;同时墨子主张维护小生产者的利益,代表的是平民百姓的愿望,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说墨子的思想是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并存,故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不符材料要求,排除。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建立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A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B选项排除。去除部族政治的残留与中央集权无关,C选项排除。皇权的至高无上与中央集权无关,D选项排除。
4.C
【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文帝开放铸币权,但是规定铸币必须符合规范且统一标准,这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促进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故C项正确;允许民间铸钱有助于壮大富商大贾的势力,故排除A项;开放铸币权并不等同于轻徭薄赋,故排除B项;地方拥有铸币权,这将增强地方的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故选择C项。
5.A
【详解】科举考试实行分卷选拔,既有利于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能够保持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照顾到了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③是科举制的影响,不是分卷政策的目的,③错误;满洲贵族子弟主要是在清代受到照顾,④错误,排除BCD。故选A。
6.D
【详解】材料“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反映了科举制以才学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影响,故D正确;世袭制以血缘世袭为特征,故A排除;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故B排除;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选官依据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7.B
【详解】根据“知之深而行之大”“教材应先学《大学》《中庸》《孟子》”可得出是宋代的朱熹,强调要格物致知,B项正确;ACD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可以佐证科举制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这一结论,B项正确;“两耳不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和“书中自有颜如玉”,体现的是科举制对向学风尚的影响和对读书人的束缚,AC项错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士”固化了社会阶级阶层,与九品中正制相关,D项不符合题意。
9.C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王国问题威胁中央,故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故①正确;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属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②错误;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③正确;秦朝设立郡县制度也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故④正确。故①③④正确,故C正确;排除②,故ABD都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正确解题的前提条件是准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皇权”两个概念,前者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后者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明确它们的区别,即可发现三省六部制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0.B
【详解】魏晋行台的职能是行政,汉代刺史是监察,故A项错误;行台——行尚书省——行省体现的是政治制度的传承性,故B正确;行省制度形成于元朝,故C错误;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错误。
11.B
【详解】由材料“16世纪初中国的金银比价是一比六,而欧洲是一比十二”和“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对华贸易的重要策略”,这有利于白银输入中国,从而导致白银逐渐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故选B;材料没有“银贵钱贱”的信息,排除A;由于中国与欧洲的金银比价差异,所以中国白银沉淀未必是对华贸易的出超的结果,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开始”的限定,排除D。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思想的萌发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不属于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A符合题意;BCD均属于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C
【详解】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迫切要求在世界各地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英国的侵略对象。故答案为C项。“清政府的统治腐败”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排除A项;中英正常贸易中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不是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排除B项;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英国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发动战争,排除D项。
14.B
【详解】从材料可以得知,因为纪年改革使广大的中国人民知道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B正确。1912年2月清帝退位,皇帝制度被推翻;而纪年改革是1912年1月1日开始,时间不符,A错误。民众的认识没有发生错误,B错误。D项“消除”过于绝对,错误。
15.B
【详解】三者比较共同点,五四运动首先是学生为主力军,后来发展到无产阶级为主力军;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由资产阶级开始逐渐转变为无产阶级,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思想条件,五四运动并非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的,故A项错误;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是背景,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共产党的成立等,但不是最重要的条件,故D项错误。
点睛: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在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的基础上成立的。
16.C
【详解】依据“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可知,歌词反映的是幼女缠足之后的痛苦,由此可知,此歌词意在提倡废除缠足,故C正确,A错误;推行断发、婚姻自主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结合所学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分析解答。
17.C
【详解】根据“他是在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从此中国革命中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可知,“它”是指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红军、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C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红军还没有建立,排除AB;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此时中共领导的军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不符合“红军”,排除D。
18.D
【详解】中国近代以来遭到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抗日战争期间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居民将近30万,D正确;A、B和C均不是规模最大战争,排除。
19.A
【详解】《长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八月一日》是指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战略决战》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时间是在1948年9月至1949年初;《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故正确的先后排序是②①③④,故排除BCD,选A。
20.D
【详解】1945年4月,中国同美国、英国、苏联共同发起旧金山会议,共商建立联合国,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这和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有关,故D正确;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A错误;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不能说明中国能够共商建立联合国的原因,排除D。
21.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武装斗争,B项正确;土地革命、工农运动属于武装斗争,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从材料主旨看,主要涉及“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选D;材料并未涉及工业布局,排除B项;我国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是在1958年以后的“二五”时期,排除A项;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是在建国之初的1952年底,排除C项。
23.C
【详解】材料表明三权分置的推行,是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进一步深化,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维持农村经济的持久活力,故C正确;我国土地制度始终坚持土地国有,A排除;B不符合实际情况;D是三权分置主要表现的概括,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24.D
【详解】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工作,所以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是在1954年,排除A项;政协的职能之一是促进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但这不是第一届政协的中心议题,排除B项;制定国民经济恢复方针,不是政协的职能,也非其第一届的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 “文革期间”是1966﹣1976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是在1970年,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正确;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时间信息,然后排除即可。本题的时间信息是“文革”期间。
26.(1)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2)表现:北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店铺可随处开设,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城市的规模扩大;工商业市镇兴起。原因:两宋时期国家走向统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两宋时期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详解】(1)由材料“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可归纳为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和精耕细作;由材料“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可归纳为男耕女织;由材料“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归纳为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2)表现:由材料“宋代以前……商业意义远远比不上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可知,北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由材料“工商与居民杂居,面街而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等信息可知,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店铺可随处开设,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由材料“人口的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可知,城市的规模扩大;由材料“草市当作城镇”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
原因:由材料“政府已经承认了侵街设店的合法性”可知,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由材料“草市当作城镇”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另外结合所学可从政治上相对统一、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交通的便利等方面进行分析。
27.(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详解】(1)从“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中可得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依据材料“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不产米,仰食四方”。”可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从“当时商业很发达,……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可得出商人资本雄厚,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2)原因:从“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中可得出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从“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可得出政府部分开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联系欧洲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的内容可得出,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从新大陆掠夺大量金银用于购买中国商品;以及中国手工业产品、茶叶等农产品在欧洲市场受到欢迎;并且欧洲商品在中国市场较小,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点睛】本题作答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再者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经济政策,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殖民扩张的表现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特别注意要用教材讲授的历史语言作答。
28.(1)只要学生的标题能反映八国联军侵华的内容,并且能够自圆其说,皆可得分(4分)
(2)事件:五四运动、开国大典;意义: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国大典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
(3)原因: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4分)变化:从敌对到友好。(2分)
【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片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1可以可看出众多的列强手拿各种武器鞭打、刺杀一个铺在地上的人,明信片中有“der kriec in china”等外文,即为:“向中国开战”的意思;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图片反映的史八国联军侵华,即可以拟定标题为《向中国开战》或者《列强瓜分中国》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资料的能力。根据题干知识地点在北京,图3反映的信息中又北京大学,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五四运动;图四根据所学知识为开国大典;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49年的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基本胜利。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全国军民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全民族抗战的结果,同时还包括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帮助,如美国,苏联,国外华侨等。中日关系从图5到图6可以看出从敌对的战争状态到关系正常化的状态,即为日本侵华,中国反抗到双方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29.论题: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探索。
阐述: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6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详解】根据“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可拟出论题: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探索。然后,根据“两千年的君主体制被改变了”“许多清朝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到了民国以后可以做了”,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