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后汉书 蔡邕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初,邕与司徒刘郃素不相平,叔父卫尉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飞章言邕、质数以私事请托于郃,郃不听,邕含隐切,志欲相中。于是诏下尚书,召邕诘状。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帝亦更思其章,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节选自《后汉书 蔡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B.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C.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D.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旬,意思主要有“十天”“十年”“满、周”。文中的“七旬”就是七十天;《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意思是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
B.东观,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
C.祭酒,官名。原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后改设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文中指后者。
D.黥、刖:古代的刑罚。黥指在脸上或其他部位刺字,然后涂上墨;刖是把脚砍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孝亲爱亲,学识渊博。他侍母至孝,母病之时,他曾七十天不睡觉来侍奉母亲;他具有辞章、数术等多方面的才能,尤善音律。
B.蔡邕勘定六经,勒石为范。他将校勘后的六经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匠刻好立于太学门外,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
C.蔡邕吉人天相,逢凶化吉。中常侍程璜使人诬告蔡邕及蔡质,阳球又派刺客追杀蔡邕,多亏中常侍吕强援手才得以解脱。
D.蔡邕笃志修史,终未如愿。他早就在撰写充实《后汉记》,后因董卓事而获罪,他乞求免死罪以成汉史未得。知者为之叹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2)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棺等五侯擅恣,闻邑善鼓芩,逐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肝,玄甚敲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成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初,邕与司徒刘郃素不相平,叔父卫时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飞章言邕、质数以私事请托于郃,郃不听。邕含隐切,志欲相中。于是诏下尚书,召邕诘状。于是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徒朔方,不得以赦令除。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然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令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战?”即收付廷尉治罪。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B.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C.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D.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B.弃市,古代执行死刑的一种方法。在闹市上处死,将尸体暴露示众。
C.崩,旧称皇帝的死为“崩”。旧礼制对不同地位的人逝世有不同指称。
D.廷尉,官名,掌刑狱,位列九卿,为最高司法机构长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很有孝心,博学多才。蔡邕生性极为孝顺,母亲生病后尽心侍奉,母亲去世后,严格按照礼法去做;他喜好诗文,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
B.蔡邕受到征召,称病推辞。陈留太守为了逢迎弄权的中常侍徐璜、左馆等举荐琴技高超的蔡邕进京,蔡邕不得已启程进京,走到中途后又借口生病回到家中。
C.蔡邕修订经籍,立于太学。蔡邕认为经籍距离圣人的年代久远,文字难免会有错讹,于是校订并修正《六经》文字,并将它们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门外。
D.蔡邕与人闭合,遭到陷害。蔡邕与司徒刘郃一向不和,他的叔父蔡质又与中常侍程璜的女婿有矛盾,于是程璜就派人写匿名信告蔡邕,蔡邕被关进了洛阳的监狱。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2)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徒朔方,不得以赦令除。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性笃孝,母尝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疑误后学,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成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时妖异数见,人相惊扰。帝以邕经学深奥,密特稽问,指陈政要,以皂囊封上。章奏,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中常侍曹节于后窃视之,事遂漏露。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于是下邕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居五原安阳县。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五原太守王智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邕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中平六年,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邕不得已,到,甚见敬重。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所著凡百四篇。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下/邕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
B.于是下/邕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
C.于是下邕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
D.于是下邕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皂囊,红绸口袋。汉制,群臣上章奏,如果事涉秘密,就用皂囊封起来。
B.吴会,秦汉时指会稽郡、吴县,后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
C.司徒,汉末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后改称司徒。
D.黥首刖足,古代的刑罚,前者指在人额上刺字并涂墨,后者指把脚砍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孝顺仁义,家庭关系和睦。为侍奉母亲,蔡邕除换季以外不曾脱衣,连续七十天没有上床睡觉;他家三代人一起生活,没有将家产分开。
B.蔡邕博学多才,不与俗世交接。蔡邕喜好诗文、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他闲居无事,就在家赏玩古董,不与时下一般人来往。
C.蔡邕校订六经,形成较大影响。蔡邕奏请灵帝同意校订《六经》文字,亲自将经文写在石碑上。自此以后的儒者和学生都将碑刻上的经文当作典范。
D.蔡邕一生多舜,多次受到迫害。蔡邕向皇帝密告,因被曹节偷看到而受到陷害,差一点被处死,后又得罪王智而逃命江海,最后死于非命。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2)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
13.蔡邕因何触怒王允?他死后人们对他是什么态度?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依据语法结构,“追路”是一个合成词,“追随”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
“使”是名词“使者”的意思,应做“赂”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项。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阳球打发刺客追随刺杀蔡邕,刺客被蔡邕的正义感动了,都不为阳球所用。阳球又贿赂朔方的使者毒害蔡邕,受赂的人反而把消息告诉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所以没有遭到杀害。
2.C“文中指后者”说法错误,文中“祭酒”应指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应指前者。西晋始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3.C“阳球又派刺客追杀蔡邕,多亏中常侍吕强援手才得以解脱”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可知,阳球又派刺客追杀蔡邕在吕强援手帮助之后。
4.(1)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让他回到本郡。
(2)士大夫很多人都同情并多方营救他,但都没有成功。蔡邕于是死在狱中。士大夫和诸儒生没有不流泪的。
参考译文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蔡邕生性极为孝顺,母亲曾经疾病缠身达三年,蔡邕只要不是因为寒冷炎热的气候变化,他都不曾脱换衣服,连续七十多天没有上床睡过觉。蔡邕和叔父及堂弟生活在一起,三代之间都没有将家产分开,同乡的人都称赞蔡邕的仁义。蔡邕年轻时就博学多才,尊奉太傅胡广为师。他喜好诗文、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专权妄为,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请皇帝,下令给陈留太守,要他督促蔡邕并遣送他进京。蔡邕迫不得已启程,走到偃师县的时候,推托自己有病便又回到了家中。闲居在家,摆弄古玩,不和当世之人结交。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召为属官,桥玄对他非常敬重。京官外调补任河平长。后来被征召授拜郎中,在东观校勘图书。后来又晋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籍距离圣人的年代久远,文字很多地方都有错讹,而平庸的儒士穿凿附会,迷惑贻误后世的学者。于是奏请校订并改正《六经》文字。灵帝同意了他的请求,蔡邕于是亲自用朱砂将经文书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好将石碑立在太学门外。自此,后代的儒者和学生都将碑刻上的经文当做典范。石碑刚刚立起的时候,前来观瞻和临摹的人,所乘坐的车子每天有一千多辆,塞满了周围的大街小巷。
以前,蔡邕与司徒刘郃不和,叔父卫尉蔡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矛盾。阳球就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使人诬告蔡邕、蔡质几次因私事请托于刘郃,刘郃没有答应他,于是蔡邕怀恨在心,想要陷害他。因此天子下诏尚书,召蔡邕质问。送蔡邕、蔡质入洛阳狱,定为以仇怨奉公,谋害大臣,大不敬,在闹市执行死刑。事情上奏,中常侍吕强怜悯蔡邕无罪,请于皇上,下诏减死罪,但是全家要剃光头发,铁圈束着颈项,流放朔方,不得因赦令免除。阳球打发刺客追赶刺杀蔡邕,刺客被蔡邕的正义感动了,都不为阳球所用。阳球又贿赂朔方的使者毒害蔡邕,受赂的人反而把消息告诉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所以没有遭到杀害。
蔡邕以前在东观任职的时候,和卢植、韩说等人著述并进一步充实《后汉记》,正好遇到被人陷害遭到流放,来不及完成。皇帝欣赏他才学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让他回到本郡。灵帝驾崩,董卓担任司空之职,听说蔡邕的名望很高,就征召他。蔡邕声称有病没有应征。董卓大怒,骂说:“我能将人灭族,蔡邕纵使骄横,(杀他)也不过是脚转一下的事而已。” 又严厉吩咐州郡官员举荐蔡邕到他的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来到司空府,代理祭酒一职,很受董卓敬重。董卓敬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每次宴会,董卓总是让蔡邕弹琴助兴,蔡邕也经常注意对董卓有所匡正补益。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入座宴饮,很不经意之中说到董卓而叹惜,神情有所流露。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蔡邕。立即拘捕蔡邕,将蔡邕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陈情谢罪,请求刺面砍脚,只求能够继续修完汉史。士大夫很多人都同情并多方营救他,但都没有成功。蔡邕于是死在狱中。士大夫和诸儒生没有不流泪的。北海人郑玄得到这一消息感叹说:“关于汉代的史事,还有谁能匡正呢!”
5、D“君为王臣”意为你身为天子的大臣。此句是判断句,“君”作主语,“为”作谓语,“王臣”的意思是“天子的大臣”,在剧中作宾语,所以应在“王臣”后断开,排除A、B项。“今天诛有罪”意为“现在上天诛杀有罪之人”。“今”作句首状语,“天”作主语,“诛”作谓语,“有罪”作宾语,所以应在“今天诛有罪”的前后停顿,排除C项。
原文标点: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儿颠覆了汉家江山。你身为天子的大臣,应当一同愤慨,竟然怀念个人恩遇,而忘掉最大的节操!现在上天诛杀有罪之人,你反而感到悲伤心痛,难道不是和董卓一同作恶吗?
6.A《六经》不包括《论语》,而应把《论语》改成《春秋》。
7.B“陈留太守为了逢迎弄权的中常侍徐璜、左馆等举荐琴技高超的蔡邕进京”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中常侍徐璜、左棺等五侯擅恣,闻邑善鼓芩,逐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所以,不是陈留太守为了逢迎弄权的中常侍徐璜、左馆等举荐琴技高超的蔡邕进京,而是中常侍徐璜、左馆等五侯专下令陈留太守,要陈留太守催促善弹琴的蔡邕去京师的。
8.(1)石碑刚立的时候,前来观瞻和临摹的人的车子,每天有一千多辆,塞满了大街小巷。
(2)下诏书减去死刑,比死刑低一等,蔡邕与全家剃去头发,流放朔方,不得因为赦令而免除刑罚。
参考译文: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图县人。蔡邕生性极为孝顺,母亲曾经疾病缠身达三年,蔡邕只要不是因为寒冷炎热的气候变化,他都不曾脱换衣服,连续七十多天没有上床睡过觉。母亲去世后,他就在坟墓旁搭建屋舍住下,一举一动按照礼法去做。蔡邕从小博学,以师礼侍奉太傅胡广。他喜好诗文、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馆等五侯专权妄为,听说蔡邕善于弹琴,就禀告皇帝,下令给陈留太守,要他催促蔡邕去京师。蔡邕迫不得已,走到偃师,声称有病就回来了。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召为属官,桥玄对他非常敬重。后来被征召授任郎中,在东观校勘书籍。蔡邕认为经籍距离圣人的年代久远,文字很多地方都有错讹,而平庸的儒者穿凿附会,迷惑和贻误后世的学者。于是在熹平四年,便和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人奏请校订并改正《六经》文字。灵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蔡邕于是亲自用丹笔书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好,将石碑立在太学门外。自此,后代的儒者和学子,都以石碑为准。石碑刚立的时候,前来观瞻和临摹的人的车子,每天有一千多辆,塞满了大街小巷。起初,蔡邕与司徒刘郃一向不和,蔡邕的叔父卫尉蔡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矛盾。阳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就派人写匿名信告蔡邕、蔡质多次以私事向刘郃请托,刘郃没理会,蔡邕心含怨恨,立志要中伤刘郃。于是皇帝下诏书给尚书,召蔡邕询问详情。于是就将蔡邕、蔡质关进洛阳的监狱,弹劾他们以个人仇怨代替公事,商量陷害大臣,犯了大不敬的罪名,应在闹市执行死刑,陈尸街头。这件事上奏朝廷,中常侍吕强同情蔡邕的无罪,为蔡邕请求,下诏书减去死刑,比死刑低一等,蔡邕与全家剃去头发,流放朔方,不得因为赦令而免除刑罚。
中平六年,灵帝驾崩,董卓担任司空之职,得知蔡邕的名望很高,就召用他。蔡邕声称有病,不去。董卓大怒,又严厉吩咐州郡官员举荐蔡邕到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到董卓府中,暂任祭酒,董卓对他十分敬重。董卓敬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每次宴会,董卓总是让蔡邕弹琴并协助处理事务,蔡邕也经常注意有所匡正补益。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那里,竟然不知不觉说到董卓而叹气,脸上的表情也发生了变化。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蔡邕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儿颠覆了汉家江山。你身为天子的大臣,应当一同愤慨,竟然怀念个人恩遇,而忘掉最大的节操!现在上天诛杀有罪之人,你反而感到悲伤心痛,难道不是和董卓一同作恶吗?”立即逮捕蔡邕,将他交给廷尉去治罪。士大夫大都同情相救蔡邕,但没有成功。蔡邕最后死在狱中。王允悔悟,想阻止但来不及了。蔡邕终年六十一岁。
9、D画线句大意为:于是送蔡邕入洛阳狱,以奉行公事怀有仇怨,谋害大臣的罪名弹劾他,认为蔡邕犯大不敬罪,应当处死。此事上奏以后,中常侍吕强怜悯蔡邕无罪,向皇帝请求,皇帝下诏免除他的死罪,与家属剃光头发,用铁圈束着颈项,迁徙北方。
从语境、语意来看,上文说被蔡邕上奏应该废黜的人都畏惧愤恨,企图对他打击报复,故本句当说蔡邕被陷害的结果,“于是下邕于洛阳狱”,指把蔡邕抓到洛阳狱,中间不能断;从语意来看,“仇怨奉公”“议害大臣”是弹劾他的内容,“大不敬”是给他定的罪,“弃世”是所判的刑罚,四者中间应断,排除A、B项。从语意、语法来看,大臣奏请的对象应是皇帝,不可能是中常侍,故“中常侍吕强”不是“事奏”的宾语;中常侍吕强通过奏疏知道蔡邕被陷害,怜悯他,认为他无罪,于是向皇帝请求,故“中常侍吕强”是“愍邕无罪”的主语,故“事奏”后应断,“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中间不能断,排除A、C项。
10.A“红绸口袋”错,“皂”指黑色。皂囊,指黑绸做的口袋。
11.D“向皇帝密告”错,原文说“章奏,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中常侍曹节于后窃视之”,句中的“之”指蔡邕的奏章,并不是指蔡邕向皇帝密告。
12.(1)等到石碑刚刚立起,前来观瞻和临摹的人,所乘坐的车子每天有一千多辆,塞满了大街小巷。
(2)蔡邕收集的汉朝史料,没能被写下来接续后史。恰好他写了《灵纪》及“十意”,又补充了各列传四十二篇。
13.第一问:蔡邕在司徒王允家闲坐,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并为之叹息,似乎表现出对董卓的同情和怜悯。
第二问:王允后悔,想不杀他,已经来不及了,士大夫和各儒生没有不流泪的,兖州、陈留间都画着蔡邕的像纪念他。
参考译文: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郡圉县人。蔡邕生性极为孝顺,母亲曾经疾病缠身达三年,蔡邕只要不是因为寒冷炎热的气候变化,他都不曾脱换衣服,连续七十多天没有上床睡过觉。蔡邕和叔父及堂弟生活在一起,三代之间都没有将家产分开,同乡的人都称赞蔡邕的仁义。蔡邕年轻时就博学多才,尊奉太傅胡广为师。他喜好诗文、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他闲居无事,就在家赏玩古董,不与时下一般人来往。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召为属官,桥玄很是敬重善待他。后来晋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书古籍距离圣人的年代久远,文字很多地方都有错讹,迷惑贻误后世的学者,奏请校订并改正《六经》文字。灵帝同意了这个请求,蔡邕于是亲自用朱砂将经文书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好,将石碑立在太学门外。自此,后来的儒者和学生都将碑刻上的经文当作典范。等到石碑刚刚立起,前来观瞻和临摹的人,所乘坐的车子每天有一千多辆,塞满了大街小巷。当时,妖异的现象多次发生,人人惊恐。灵帝因为蔡邕经学深厚。秘密地特地派人卜问,请他指出为政的要点,用皂囊封好上奏。奏章献上以后,皇帝看了就叹息。趁皇帝出去上厕所,中常侍曹节在后面偷看了奏章,事情就泄漏了出来。那些被蔡邕上奏应该废黜的人,都畏惧愤恨,企图打击报复。于是送蔡邕入洛阳狱,以奉行公事怀有仇怨,谋害大臣的罪名弹劾他,认为蔡邕犯大不敬罪,应当处死。此事上奏以后,中常侍吕强怜悯蔡邕无罪,向皇帝请求,皇帝下诏免除他的死罪,与家属剃光头发,用铁圈束着颈项,迁徙北方。流放到五原安阳县。皇帝欣赏他才学高超,正好赶上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让他回到本郡。五原太守王智密告蔡邕因囚禁放逐而心怀怨恨,诽谤朝廷。蔡邕于是逃命江海,远走吴会。中平六年,董卓为司空,闻说蔡邕名气大,征召他。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骂说:“我有杀人之权,蔡邕纵然骄傲,杀他也不过是转足之间的事而已。”蔡邕不得已,到了以后,很受敬重。等到董卓被诛,蔡邕在司徒王允家闲坐,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并为之叹息。王允勃然大怒,立即逮捕了他,交付廷尉审讯。蔡邕上书谢罪,请求黥首断脚,饶一条命,使他能继续修成汉史。不少士大夫大多怜悯他,援救他。蔡邕最终还是死在狱中。后来王允后悔,想不杀他,已经来不及了。蔡邕死时六十一岁。士大夫和各儒生没有不流泪的。兖州、陈留之间都画着蔡邕的像纪念他。蔡邕收集的汉朝史料,没能被写下来接续后史。恰好他写了《灵纪》及“十意”,又补充了各列传四十二篇。所写的文章共一百零四篇。